明朝海禁的原因,明朝為什麼禁海

2021-03-03 20:29:08 字數 5301 閱讀 3291

1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實行的海禁政策與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關的。 明太祖是內中國歷史上容惟一出身赤貧的皇帝,他想恢復一種「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簡樸的農業社會。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廢除貨幣和商品交易。

明朝每戶人家都要承擔實物稅和徭役,這徭役很可能就是從千里之外押運徵收的幾百塊城磚或幾千張紙送往南京,輪到這一任務的家庭,結局往往是破產。軍隊也如此,實行衛所制,官兵在駐地自耕自食,亦農亦兵。明太祖很得意,說他是養百萬兵而不用花國家一分錢,但結果只是養活了百萬名集體農莊的農民而已。

明朝中後期,衛所軍隊與普通農民無異,毫無戰鬥力。更可笑的是,建造世界上最雄偉、最長的南京城牆時,每一塊城磚竟然是從全國各地燒造好後運來的。明太祖也許沒有想到,在南京建一個燒製城磚的工廠會是更高效、更經濟的手段。

明朝為什麼禁海?

2樓:進北人

明朝的「海禁」主要在明朝初年和明朝中後期。因為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對海防的鞏固能起到決定性作用。明朝中後期「海禁」主要是因為倭寇橫行。

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許寸板下海」的祖訓,後來「海禁」一度鬆弛(鄭和下西洋就發生在明朝)。再後,為了防禦倭寇的侵擾,又曾厲行「海禁」。

看這裡

海禁政策的實施與失敗

「寸板不許下海」(《明史》卷205,《朱紈傳》),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國人對外交往的海禁政策。

洪武三年(1370),明**「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明太祖實錄》卷49)。洪武七年(1374),明**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的,負責海外**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中國對外**遂告斷絕。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明太祖實錄》卷139)。

自此,連與明朝素好的東南亞各國也不能來華進行**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釋出「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為徹底取締海外**,又一律禁止民間使用及買賣舶來的番香、番貨等。

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釋出命令,禁止中國人下海通番。

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規定了嚴酷的處罰辦法:「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大明律》)。

明**對參與買賣外國商品的居民也不放過,「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在這一錯誤政策的指引下,明**於洪武十九年(1386)廢昌國縣,二十年將舟山島城區和鎮外鼓吹兩裡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山(島)的居民徙遷內陸。本來,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對海防的鞏固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然而,由於海禁政策所實施的直接物件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勢力,他不僅不能成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區激化了一些矛盾。

沿海地區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從事漁業生產,或從事海上**。明太祖「嚴交通外藩之禁」,堵絕了沿海地區人民的正常謀生之路。如「信國公湯和巡視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魚」(《明太祖實錄》卷159)。

他們除起來進行鬥爭之外,已經沒有其他選擇。誠如顧炎武所指出:「海濱民眾,生理無路,兼以饑饉薦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集亡命」。

「海禁一嚴,無所得食,則轉掠海濱」(《天下郡國利病書》,冊26)。此外,濱海地區的居民還採取了另外一種鬥爭的手段,逃亡、潛往海外。「國初......

兩廣、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為生者萬計」(張煊:《西園見聞錄》卷56.《防倭》)。

所以,海禁一開始就得不到切實的貫徹,反**布的海禁令,也說明了這一點。還有一些人乾脆參加了民間的對外**活動。「緣(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香貨,因誘蠻夷為盜」(《明大祖實錄》卷231)。

「東南諸島夷多我逃人佐寇」(談遷:《國榷》卷12)。昌國縣「民常從倭為寇」(《明太祖實錄》卷183)。

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兩個朝貢使團在寧波為入貢資格問題爆發了「爭貢之役」,使很多無辜的中**民被殺或被擄,「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輕中國心矣」(《明史紀事本末,卷55.沿海倭亂》)。

此後,明朝統治者認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並對日本「閉絕貢路」,實行更加嚴厲的海禁政策。

3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下面資料能夠對你有用

"片板不許下海「----評閉關鎖國之源

很多人都知道明成祖時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這次壯舉並未引發中國人私人下海的熱潮,許多人都把它歸結於中國人沒有開拓精神。其實不然,這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推行的一項政策有關。

明朝從立國起一直實行」海禁「政策。這個海禁政策實際上只是對私舶而言,明朝前期官方經營的海上朝貢**從來沒有停止過,鄭和下西洋就是最好的例子。

從《明實錄》提供的史料看,明朝實施海禁措施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一再昭告濱海居民」不得私出海「。」無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讓海禁政策在沿海家喻戶曉。

同時還在律法中明確規定出海違禁物。當時出口的主要貨物如絹、絲、緞、鐵器、銅錢等都被列入其中,不許私運下海。有違禁者查出後,不僅船、貨一起沒收,主犯還要被處以極刑,全家發配充軍,從犯也要被體罰。

即使這樣,明朝還惟恐禁海不力,於是下令「禁革雙桅大船」。即民間不得擅造能出遠海的雙桅以上的尖底大船,原有的違式船都要改為平底船。

事實上,朱元璋在位期間,有關海禁的詔令每過一二年就重申一遍。洪武四年(2023年)十二月,朱元璋命靖海侯吳禎籍方國珍所部溫、臺、慶元三府軍士及蘭秀山無田糧之民隸各衛為軍時,就宣佈「仍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明太祖實錄》卷七零)。洪武十四年(2023年)十月又宣佈「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明太祖實錄》卷一三九)。

洪武二十三年(2023年)十月,因兩廣、浙江、福建人民以金銀、銅錢、緞匹、兵器等交通外番,私易貨物,再次詔戶部「申嚴交通外番之禁」(《明太祖實錄》卷二零五)。洪武二十七年(2023年),由於沿海走私活動頻繁,朱元璋又下令:「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見有者,限以三月銷盡」(《明太祖實錄》卷二三一)。洪武三十年(2023年),他再次「禁申人民,無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一)。

關於禁海原因,他只是說:「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明太祖實錄》卷七零)。

當然,由於沿海一帶人多地少,許多居民還是私自出海**,明廷就進行殘酷鎮壓。如嘉靖十三年(2023年)前後到達鬆門、海洋等處的私人**船有50多艘。這些船上的海商,均被當作盜賊**,其中絕大多數被拷斃獄中,未死者也全發配充軍。

明朝禁海只針對民間而不針對朝廷,真可謂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樣就造成了中國無法和外國持續、全面的交往!明朝對船舶的控制使得私人下海只能到達日本、東南亞一帶,無法環繞全球,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均是由私人下海發現的,這不能不說是朱元璋禍及子孫的禁海政策使然!

鄭和下西洋固然是一項壯舉,但這直接受限於朝廷的政策。政策一變,中國的海權就消失了。而私人公司則不然,只要有利益,他們是不會罷手的!

如英國、荷蘭的東印度公司,他們為本國帶來了多大的殖民利益啊!而且,就是鄭和下西洋也大大刺激了國內手工業的生產,如織造業,窯廠等,如果這由私人下海持續刺激下去,中國恐怕早在明朝後期就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了,誰都知道在資本主義早期手工業起了多麼巨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導致中國近代落後的根源在於朱元璋的禁海政策,說他是導致中國落後的罪人一點都不為過!後來的清朝只是延續了明朝的政策罷了,畢竟滿人沒什麼文化,只知道因循舊制。而朱元璋禁海,除了倭寇因素外,還是他自己的小農思想作祟,他只希望臣民安分種田,不要做其他事。

也是因為他自己受教育程度有限!要**倭寇,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隻強大的海軍,再不濟也可以招安一些強大的私人武裝(王直就是一例),可惜因循守舊的明朝皇帝永遠也不願這麼做!!!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制度不自信

5樓:承天載地

秀才回答的很全面了,

看看知道了

6樓:匿名使用者

從《明實錄》提供的史料看,明朝實施海禁措施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朝廷一再昭告濱海居民」不得私出海「。」無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讓海禁政策在沿海家喻戶曉。

同時還在律法中明確規定出海違禁物。當時出口的主要貨物如絹、絲、緞、鐵器、銅錢等都被列入其中,不許私運下海。有違禁者查出後,不僅船、貨一起沒收,主犯還要被處以極刑,全家發配充軍,從犯也要被體罰。

即使這樣,明朝還惟恐禁海不力,於是下令「禁革雙桅大船」。即民間不得擅造能出遠海的雙桅以上的尖底大船,原有的違式船都要改為平底船。

事實上,朱元璋在位期間,有關海禁的詔令每過一二年就重申一遍。洪武四年(2023年)十二月,朱元璋命靖海侯吳禎籍方國珍所部溫、臺、慶元三府軍士及蘭秀山無田糧之民隸各衛為軍時,就宣佈「仍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明太祖實錄》卷七零)。洪武十四年(2023年)十月又宣佈「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明太祖實錄》卷一三九)。

洪武二十三年(2023年)十月,因兩廣、浙江、福建人民以金銀、銅錢、緞匹、兵器等交通外番,私易貨物,再次詔戶部「申嚴交通外番之禁」(《明太祖實錄》卷二零五)。洪武二十七年(2023年),由於沿海走私活動頻繁,朱元璋又下令:「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見有者,限以三月銷盡」(《明太祖實錄》卷二三一)。洪武三十年(2023年),他再次「禁申人民,無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一)。

關於禁海原因,他只是說:「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明太祖實錄》卷七零)。

當然,由於沿海一帶人多地少,許多居民還是私自出海**,明廷就進行殘酷鎮壓。如嘉靖十三年(2023年)前後到達鬆門、海洋等處的私人**船有50多艘。這些船上的海商,均被當作盜賊**,其中絕大多數被拷斃獄中,未死者也全發配充軍。

明朝禁海只針對民間而不針對朝廷,真可謂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樣就造成了中國無法和外國持續、全面的交往!明朝對船舶的控制使得私人下海只能到達日本、東南亞一帶,無法環繞全球,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均是由私人下海發現的,這不能不說是朱元璋禍及子孫的禁海政策使然!

鄭和下西洋固然是一項壯舉,但這直接受限於朝廷的政策。政策一變,中國的海權就消失了。而私人公司則不然,只要有利益,他們是不會罷手的!

如英國、荷蘭的東印度公司,他們為本國帶來了多大的殖民利益啊!而且,就是鄭和下西洋也大大刺激了國內手工業的生產,如織造業,窯廠等,如果這由私人下海持續刺激下去,中國恐怕早在明朝後期就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了,誰都知道在資本主義早期手工業起了多麼巨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導致中國近代落後的根源在於朱元璋的禁海政策,說他是導致中國落後的罪人一點都不為過!後來的清朝只是延續了明朝的政策罷了,畢竟滿人沒什麼文化,只知道因循舊制。而朱元璋禁海,除了倭寇因素外,還是他自己的小農思想作祟,他只希望臣民安分種田,不要做其他事。

也是因為他自己受教育程度有限!要**倭寇,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隻強大的海軍,再不濟也可以招安一些強大的私人武裝(王直就是一例),可惜因循守舊的明朝皇帝永遠也不願這麼做!!!

明朝「隆慶開海」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明朝時候 隆慶開海 真正的目的是,在表面上開放了,但是實質確實為了效率更高的控制海上 同時也有效地遏制了商人走私。明太祖的時候,就已經關閉了海關,不允許海民私自出海。所有的船隻也進行了改裝。如果,個人想要從事海上 就需要按照規定辦理正規的手續。但是,突然解除了海禁,這一切還要從倭寇說起。倭寇指的不僅...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回族大將?明朝是回族的天下嗎

外城西南隅,地名煙閣,皆回回所居。十八日,賊攻廣寧門急,群回倡亂開門,外城遂陷。次日,賊自東直門角樓緣城而上,大城遂陷。野史雲,閹官獻城,非也 崇禎遺錄,王世德 常居禁中宿衛 嗯,十大回回保明王。外城西南隅,地名煙閣。即現今牛街 英法聯軍與牛街聯歡,同樣是歷史典故。據說朱元璋是回族之後。據說回族在當...

明朝公主為什麼只能嫁給普通百姓,明朝帝王的女兒,為什麼大多數都嫁給老百姓,很少嫁給王侯將相的呢?

明朝公主很少嫁給平民。基本都是嫁給武將中的公候伯的子弟,最少也是個千戶。明朝帝王的女兒,為什麼大多數都嫁給老百姓,很少嫁給王侯將相的呢?讓公主們嫁給平民百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防止外戚干預朝政。明朝對於外戚干政還是管理得比較嚴格的,所以下了明確的死命令,不允許將公主嫁給朝中大臣武將。其實大家對於公主的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