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息滅貪瞋痴
把佛法抄融入生活中
就是行門襲,行門離不開解門,
你必須先理解經義,才能指導你的行為,就是古大徳所說的解行相應。有解無行,等於空談;有行無解,等於盲進。
如何解經?答:凡夫是沒有能力解經的,往往錯解如來真實義!
但是,並不是就沒有辦法了。沒有遇善知識前,可以讀經。古人有成就的,從一部經下手,一部經讀幾十年,讀熟了,經中道理自然湧現。
所謂「書讀千遍,其義自見」。如果,已遇善知識,就應該聽善知識講經。有老師給你疏通經義,可以到達事半功倍。
如何把佛法智慧融入到現實生活中的呢
2樓:息滅貪瞋痴
信、解來、行、證是一源而四,四而一。解是bai智慧,行就是把所du得智慧融zhi
入生活中。不能dao行,原因是不能解。不能解,他的信也不真!
欲解如來真實義,必須成就四事。何等為四?一者,親近善知識。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維。四者,如說修行。
其中「繫念思維」就是解,「如說修行」就是行。「親近善知識」是條件,「專心聽法」是方法。
所以,欲解行相應,必須親近善知識,專心聽善知識講經。
如何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去
3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不是神話,不是神通幻化法。佛法是講生命本質的方法。生命的本質不同於生命的現象,本質只有一個,現象卻有千萬種。
無論思想如何變換,都離不開生命的那個本源。如同因水而起浪,浪花形態各異,水性不變。生活中的種種言行舉止思想意識如同種種浪花,生命的根源如水。
浪起於水,浪滅復歸於水。思想意識言行舉止起於生命的那個根源,滅復歸於這個根源。思想意識形態各異,生滅不停,無量無邊,但是根源不變,也不增減,也不生滅變化。
如果能時時刻刻觀照這一點,即是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即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山崩於前而不改色。
如何把佛法應用在生活當中
4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離不開生活 ,要是脫離了 就不是佛法.......
在生活中,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職責;丈夫要盡到丈夫的職責;身為父母要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為人兒女就要盡到孝順老人的責任。在《佛說善生經》中,佛陀非常詳盡地告訴我們:作為妻子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丈夫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父母對兒女又要履行哪些職責。
這和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順父母的功德僅次於供養三寶的功德。如果無佛在世時,孝順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個人對父母都沒有孝養之心,又怎麼可能慈悲一切眾生呢?
在人際關係上,我們要本著愛心和慈悲心來與人為善,這是一個佛教徒處世的準則。當我們對別人產生愛心和慈悲心的時候,不僅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更能以此克服我們生命內在的嗔恨。關於人際關係的處理,佛陀提出了四攝法門。
什麼叫四攝?就是四種攝受別人的方法,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就會獲得他人的歡喜愛戴。
四攝法門中,首先就是佈施,包括財佈施和法佈施。所謂財佈施,就是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以財富和經濟手段去幫助別人;所謂法佈施,就是以我們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學的佛法去幫助別人。我們學佛之後,多多少少會在佛法上得到一些體驗,得到一些受用。
我們自己從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責任去開導、幫助別人,讓周圍的人也有機會接觸佛法,這才是最大的佈施。因為世俗的財富只能暫時幫助他人解決一些生活問題,而佛法則能幫助眾生解脫煩惱、乃至解脫生死。所以,《普賢行願品》說: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也就是說,在一切供養中,能夠用佛法去幫助別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愛語,要我們帶著愛心和慈悲心與人交流,遠離兩舌、惡口、妄語、綺語這四種不善的語言。兩舌就是挑撥離間;惡口就是以粗暴的語言傷害他人;妄語是以假話欺騙他人;綺語就是以誨淫誨色的語言使人產生煩惱。修學佛法,要培養一種坦誠的心態。
當我們說真實語時,在生命中積集的就是真實的種子,這也是開發智慧的根本。如果說假話說多了,我們勢必會越來越虛偽。所以,一方面要說真實語,一方面要說利他語,如果對他人無益的話則不必說。
第三是利行。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對別人有好處、有幫助;凡是會傷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當別人從事一些健康的事業時,我們應盡力參與或隨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時,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凡夫因為我執的關係,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別人順從於己。哪怕在家庭裡,無論父母對子女,或者妻子對丈夫,總是一廂情願地希望對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來相互理解、彼此體諒。所以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父母對子女的愛越深,子女的負擔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愛得活不下去,心靈受到極大摧殘。
同事法門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幫助別人時,要知道對方需要什麼,要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去幫助他,而不是想當然地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於他。
如果我們能夠按四攝法門處世,那無論走到**,都會是個最受歡迎的人!學佛,就是以愛心和慈悲心給別人帶去歡喜、帶去信心、帶去利益。
四、我們有一顆什麼樣的心,對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映。
因為我們有嗔恨心,所以聽到別人的辱罵就會煩惱、會憤怒,會感到深深的傷害。而一個修行人,會將生活中的挫折當做修行的助緣。佛經記載,佛陀在因地為忍辱仙人時,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體,但不起絲毫嗔心,最終證得佛果。
因為我們有貪心,即使擁有很多的財富,但還在為佔有更多而煩惱,永遠沒有滿足之時。反之,少欲知足的人,縱然過著最簡單的生活,也能在簡樸的物質條件中發現人生樂趣。正如孔子所讚歎的顏回那樣: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樂。」
5樓:匿名使用者
很簡單,佛怎麼說的,你生活中就怎麼做,這就是運用啊,佛讓你別貪,別隨意發脾氣,別痴迷任何事物,要精進,要和善,要孝順,等等吧,你就去做就好了。
如何將佛法與生活工作相結合,怎樣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結合
工作和生活中,都規規矩矩按要求做,不偷尖耍滑,這就是戒 工作和生活中回,做每一答 件事都要專心,這就是在修定 工作和生活中,做每一件事,都要用心把它做到完美,這就是慧。工作和生活中 想佛所想 說佛所說 做佛所做,就是在巨集揚佛法。佛者覺也,自己的 bai靈覺 du之性。此性出生一切法,善惡 zhi對...
如何將已經失去了的女友追回呢,如何把自己已經失去的女朋友追回來
因為一些原因,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如果是客觀原因的話,覺得自己有把握自己能夠不在犯嗎?如果是原則性問題的話,那麼覺得自己能夠有把握能重新修復好已經破碎的關係呢!在我的一些愚見裡,覺得分手後的戀人最好不要在複合,可能會覺得我怎麼這麼冷血啊!也不是說沒有挽回不了的感情,這個要看究竟是什麼問題導致兩個人...
如何將哲學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呢?希望結合親身經歷回答
我的政治課導師告訴我,在生活談哲學,說了等於沒說!不知道你有沒有感悟。好比一些哲學觀點本身就是對立的。唯物反映論和唯心先驗論的對立 是否承認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能動反映論和機械反映論的對立 是否承認實踐和辯證法 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 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 經驗論和唯理論的對立 割裂了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