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和三線建設備戰備荒為人民同一

2021-03-03 20:29:08 字數 5326 閱讀 4383

1樓:匿名使用者

是不一抄樣,三線建設本身就是職襲工,是職工

就有工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老農民沒有工齡,上山下鄉時間算作工齡,你就心裡不平衡了?建立社保制度之前「賬戶前」工齡沒有給你算作「視同繳費年限」嗎?如果不算那不公平(不算是不存在的)。

因此對你,對知青政策都是一樣的。

2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這些與養老金沒有任何聯絡的

有關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史料

3樓:匿名使用者

上山下鄉

上山下鄉運動指的是二十世紀

六、七十年代中國的*****運動後期,中國共產黨組織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在農村定居和勞動的政治運動。

開始上山下鄉運動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 年,六十名北京青年組成了青年志願墾荒隊,遠赴黑龍江省去墾荒。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於 8 月30 日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歡送會。團**書記***在歡送會上把「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的隊旗授予這批青年。

中共**鼓勵當時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自願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去鍛鍊自己」,把邢燕子等人做為典型模範在青年人中大為宣傳。

上山下鄉

真正有組織、大規模地把大批城鎮青年送到農村去,則是在文革後期,***決定給紅衛兵運動剎車的時候。2023年12月,***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2023年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2023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全部前往農村。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

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下鄉聯絡在一起。

上山下鄉的目的地很多,包括雲南、貴州、湖南、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指定「知識青年」勞動居住的地方,通常是邊遠地區或經濟落後、條件較差的縣。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

在當時,有一部分青年是「滿懷熱血」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所謂「滿懷豪情下農村」,「緊跟統帥***,廣闊天地煉忠心」。但更多城市青年是被**強制離家、遷往農村的。與其在城市的生活相比較,知青們普遍感覺在農村生活很艱苦,他們在貧困的農村地區當然無法繼續接受正常的知識教育,文化生活也幾乎沒有,他們和當地農民的關係也遠非融洽。

「上山下鄉」的「知青」當中,大部份是到農村「插隊落戶」,但還有一部份雖然也是務農,過的卻是「生產建設兵團」的準軍事化生活,他們的狀況與 「插隊知青」有很大不同。「上山下鄉運動」前期,全國各地組建了許多「生產建設兵團」,有一大批「知青」到這些「生產建設兵團」參加「屯墾」。「生產建設兵團」雖有「屯墾」的功能,但卻非正規軍隊,它同時兼具安排城市失業青年就業和備戰的目的。

2023年底,中蘇關係對立,***向全國發出了「全民皆兵」,「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等一系列關於備戰的指示。城市裡開始修建防空洞,沿海地區不少軍工企業紛紛西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組建了以「知青」為主要成員的大量「生產建設兵團」。

從2023年初到2023年,原有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大規模擴大建制,同時新成立了內蒙古、蘭州、廣州、江蘇、安徽、福建、雲南、浙江、山東、湖北共10個「生產建設兵團」以及**、江西、廣西的3個農墾師,加上50年代組建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國共有12個「生產建設兵團」及3個農墾師。

回城進入70年代以後,開始允許知識青年以招工、考試、病退、頂職、獨生子女、身邊無人、工農兵學員等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名義逐步返回城市。到70年代後期,出現了大規模的的抗爭,知青們通過**、罷工、臥軌、甚至絕食等方式的抗爭強烈要求回城,其中以西雙版納的抗爭最為出名。2023年10月,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決定停止上山下鄉運動並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業問題。

2023年後,絕大部分知青陸續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農村結婚「落戶」,永遠地留在了農村。有人因為害怕不被**允許返回城市,所以即使和人同居並有了孩子也不登記結婚。

據統計由於各種原因滯留農村邊疆的知青約有數十萬人。

上千萬的知青回城後,並未出現某些**擔心的城市因容納不下這麼多人而引發混亂。相反,由於這個決定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歡迎反而使得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都更加「和諧」。*****在八十年代初驟然強化的計劃生育政策是中共對知青返城的一種反應。

影響上山下鄉暫時緩解了城鎮的就業壓力,並且解決了紅衛兵組織的問題。上山下鄉運動令無數中國城市青年接觸了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從未去過農村,對農村的了了解僅僅侷限於課本的文字和新聞**的宣傳。一些曾經參加上山下鄉運動的人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作家,如史鐵生,葉辛,樑曉聲,張承志,張抗抗等,他們都曾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了知青文學。

農村插隊落戶的經歷使得他們在作品內容方面得到豐富,獲得很大部分人的感同身受、發自內心的呼應。

運動目的

一種解釋是: 中共把「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閒飯」作口號,很明顯是把無業城鎮勞動力到農村安家落戶視為解決失業的辦法。失業在中共的意識形態中,是資產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社會主義社會當然沒有失業問題。

可當時的中國大陸的工業和農業在大躍進和文革後完全停滯,糧食總產量逐漸不足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中國城市人口的需要,**無法給城市青年人在安排工業和服務業領域的工作。中共**對場運動的解釋是: 為了防止「修正主義」和讓年輕人「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可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有所失當。

評價運動過去幾十年後,當年的知青們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主力,他們通常對自己留在農村的青春年華抱有懷舊情緒,甚至有人自稱「在廣闊天地裡度過了少年和青年時代的這一代人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決不後悔。」

4樓:匿名使用者

是一種無奈之舉。

***利用「紅衛兵」造反並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這些青年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這時,中國經濟蕭條。

城市被搞得一團糟,工廠嚴重開工不足。不能吸納這些逐漸長大的城市青年,他們的就業、婚姻都會成為大問題。很可能會成為巨大的社會隱患、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他們分散。

所以,就利用青年身上已有的盲動的政治熱情,號召加強迫,迫使他們走上了上山下鄉之路。

上山下鄉運動是現代中國的一大悲劇。

5樓:天意

上山下鄉運動指的是二十世紀

六、七十年代中國的*****運動後期,中國共產黨組織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在農村定居和勞動的政治運動。

開始上山下鄉運動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 年,六十名北京青年組成了青年志願墾荒隊,遠赴黑龍江省去墾荒。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於 8 月30 日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歡送會。團**書記***在歡送會上把「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的隊旗授予這批青年。

中共**鼓勵當時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自願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去鍛鍊自己」,把邢燕子等人做為典型模範在青年人中大為宣傳。

上山下鄉

真正有組織、大規模地把大批城鎮青年送到農村去,則是在文革後期,***決定給紅衛兵運動剎車的時候。2023年12月,***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2023年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2023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全部前往農村。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

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下鄉聯絡在一起。

上山下鄉的目的地很多,包括雲南、貴州、湖南、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指定「知識青年」勞動居住的地方,通常是邊遠地區或經濟落後、條件較差的縣。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

在當時,有一部分青年是「滿懷熱血」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所謂「滿懷豪情下農村」,「緊跟統帥***,廣闊天地煉忠心」。但更多城市青年是被**強制離家、遷往農村的。與其在城市的生活相比較,知青們普遍感覺在農村生活很艱苦,他們在貧困的農村地區當然無法繼續接受正常的知識教育,文化生活也幾乎沒有,他們和當地農民的關係也遠非融洽。

「上山下鄉」的「知青」當中,大部份是到農村「插隊落戶」,但還有一部份雖然也是務農,過的卻是「生產建設兵團」的準軍事化生活,他們的狀況與 「插隊知青」有很大不同。「上山下鄉運動」前期,全國各地組建了許多「生產建設兵團」,有一大批「知青」到這些「生產建設兵團」參加「屯墾」。「生產建設兵團」雖有「屯墾」的功能,但卻非正規軍隊,它同時兼具安排城市失業青年就業和備戰的目的。

2023年底,中蘇關係對立,***向全國發出了「全民皆兵」,「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等一系列關於備戰的指示。城市裡開始修建防空洞,沿海地區不少軍工企業紛紛西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組建了以「知青」為主要成員的大量「生產建設兵團」。

從2023年初到2023年,原有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大規模擴大建制,同時新成立了內蒙古、蘭州、廣州、江蘇、安徽、福建、雲南、浙江、山東、湖北共10個「生產建設兵團」以及**、江西、廣西的3個農墾師,加上50年代組建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國共有12個「生產建設兵團」及3個農墾師。

回城進入70年代以後,開始允許知識青年以招工、考試、病退、頂職、獨生子女、身邊無人、工農兵學員等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名義逐步返回城市。到70年代後期,出現了大規模的的抗爭,知青們通過**、罷工、臥軌、甚至絕食等方式的抗爭強烈要求回城,其中以西雙版納的抗爭最為出名。2023年10月,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決定停止上山下鄉運動並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業問題。

2023年後,絕大部分知青陸續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農村結婚「落戶」,永遠地留在了農村。有人因為害怕不被**允許返回城市,所以即使和人同居並有了孩子也不登記結婚。

據統計由於各種原因滯留農村邊疆的知青約有數十萬人。

上千萬的知青回城後,並未出現某些**擔心的城市因容納不下這麼多人而引發混亂。相反,由於這個決定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歡迎反而使得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都更加「和諧」。*****在八十年代初驟然強化的計劃生育政策是中共對知青返城的一種反應。

影響上山下鄉暫時緩解了城鎮的就業壓力,並且解決了紅衛兵組織的問題。上山下鄉運動令無數中國城市青年接觸了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從未去過農村,對農村的了了解僅僅侷限於課本的文字和新聞**的宣傳。一些曾經參加上山下鄉運動的人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作家,如史鐵生,葉辛,樑曉聲,張承志,張抗抗等,他們都曾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了知青文學。

農村插隊落戶的經歷使得他們在作品內容方面得到豐富,獲得很大部分人的感同身受、發自內心的呼應。

運動目的

一種解釋是: 中共把「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閒飯」作口號,很明顯是把無業城鎮勞動力到農村安家落戶視為解決失業的辦法。失業在中共的意識形態中,是資產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社會主義社會當然沒有失業問題。

可當時的中國大陸的工業和農業在大躍進和文革後完全停滯,糧食總產量逐漸不足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中國城市人口的需要,**無法給城市青年人在安排工業和服務業領域的工作。中共**對場運動的解釋是: 為了防止「修正主義」和讓年輕人「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可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有所失當。

評價運動過去幾十年後,當年的知青們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主力,他們通常對自己留在農村的青春年華抱有懷舊情緒,甚至有人自稱「在廣闊天地裡度過了少年和青年時代的這一代人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決不後悔。」

中國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有什麼待遇

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待遇,現在有影響只是在參加工作的時間上有一個特別的規定,就是知識青年參加工作的時間從下鄉之日起計算。沒有其他的特殊規定。作為一個歷史事件,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待遇,可以分為當時的待遇和後來的待遇兩個方面。當時的待遇,以1973年李慶林寫信反映知識青年生活艱辛,回信表示全國此類事甚多,...

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那樣的嗎,當年為什麼要上山下鄉當知青?

樓上的未免太主觀.憑什麼這麼說?憑臆想?你如果問一問你周圍的老三屆的知青,就能夠知道 這決不是個別極端例子 最開始的知識青年是紅 衛 兵,他們造完反,完成歷史使命之後被偉大領袖遣送到農村,而且簡直就是無期徒刑,所以處境確實很慘.1974年左右,福建一位知識青年的家長 告御狀 原文如此 結果全國都加強...

通過籃球能學習到哪些體育知識和技能

籃球可以學的的體育知識包括籃球是一項鍛鍊性運動。它不僅具有很強的娛樂性,還能增強體質。它不僅可以使人從緊張的狀態得到放鬆,促使身心的健康發展,更能夠從體能上得到鍛鍊。據專業人士講,他可以改善人的呼吸系統 消化系統等多項體質功能 籃球包含著很多技能。不是專業的籃球選手,所以對這些技巧知道得也不多。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