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在古漢語中是什麼意思,課字在古漢語中是什麼意思

2021-03-03 20:29:08 字數 6618 閱讀 3786

1樓:匿名使用者

省|1sǎng 名詞。服裝術語,表示需要縫製進去的部位:錐形省|釘形省版|棗形省。

2shěng 動詞。儉省;節權約,與「費」相對:省錢|省吃儉用。

3shěng 動詞。免掉;減去:省一道工序|這兩個字不能省。

4shěng 名詞。姓。 「省」字的古漢字形體

5shěng 名詞。行政區劃單位,直屬**:河南省。

6shěng 名詞。指省會:進省,抵省。

7xǐng 動詞。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並加以改正:反省|內省。

8xǐng 動詞。探望;問候(多指對尊長):省親,省視。

9xǐng 動詞。醒悟;明白:省悟|不省人事。

10xǐng 名詞。姓。 補充:

shěng 古代**機構單位的一種,唐代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負責起草、釋出詔令。

後演變為行政單位的「省」。今日的日本,**行政機關各部仍稱「省」,如「大藏省」。

「課」字在古漢語中是什麼意思?

2樓:伊蓮夏荼

1、表示根據一定的標準驗核的意思。

出自先秦·韓非子《韓非子·定法》:「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

譯文:掌握生殺大權,考核群臣的能力。

2、表示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的意思。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課家人負物百斤,環舍趨走。」

譯文:於是督促家人背百斤東西,繞著房屋跑步。

3、表示按規定的內容和分量講授或學習的意思。

出自清·吳敬梓《儒林外史》:「每晚同魯小姐課子到三更四鼓。」

譯文:每晚和魯小姐教子讀書到半夜三更的鼓聲敲了四次。

4、表示徵收賦稅;差派勞役的意思。

出自南朝梁·沈約《宋書·孝武帝本紀》:「是歲,始課南徐州僑民租。」

譯文:同年,開始課徵南徐州僑民的稅。

5、表示占卜的意思。

出自北宋·惠洪《冷齋夜話》:「使之課,莫不奇中。」

譯文:讓他占卜,全都意想不到地說準了。

6、表示稅款,稅的意思。

出自唐·魏徵《隋書》:「詔以河南八州水,免其課役。」

譯文:高祖下令因黃河南面八州水災,免除賦稅和徭役。

3樓:月似當時

課讀音:kè

古漢語釋義:

1《動》按一定的標準試驗,考核。《管子·七法》:「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

2《動》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南齊書·武帝紀》:「宜嚴課農桑。」

【引】按規定的內容和分量學習或教授。白居易《與元九書》:「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

3《動》按規定的數額和時間徵收賦稅。《宋書·孝武帝本紀》:「是歲,始課南徐州僑民租。」

【又】《名》賦稅。鮑照《擬古》:「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

4樓:尖牙

課(課)

kè (1) ㄎㄜˋ

(2) 教學上的一個階段:上~。~時。~間。曠~。授~。~餘活動。

(3) 教學的科目:~程。~表。基礎~。專業~。~本。~文。

(4) 教書講學或攻讀學習:~徒。~讀。

(5) 古代的一種賦稅:國~。完糧交~。

(6) 使交納賦稅:~稅。~役。

(7) 機關、企業等行政上的單位(現亦稱「科」):會計~。

(8) 迷信占卜的一種:起~。

(9) 鄭碼:skf,u:8bfe,gbk:bfce

(10) 筆畫數:10,部首:訁,筆順編號:4525111234

參考詞彙

class lesson

詳細註解

kè〔動〕

(1) (形聲。從言,果聲。本義:考核)

(2) 同本義(根據一定的標準驗核) [examine]

課,試也。——《說文》

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韓非子·定法》

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管子·七發》

有官而無課,是無官也;有課而無賞罰,是無課也。——蘇洵《上皇帝書》

(3) 又如:課其事業;課試(試驗,考核);課績(考績)

(4) 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urge]

課家人負物百斤,環舍趨走。——《後漢書》

(5) 按規定的內容和分量講授或學習 [teach and study]

每晚同魯小姐課子到三更四鼓。——《儒林外史》

(6) 又如:課子(教子讀書);課讀(按規定的內容和數量教授或學習)

(7) 徵收賦稅;差派勞役 [levy]

是歲,始課南徐州僑民租。——《宋書·孝武帝本紀》

(8) 又如:課役(徵抽財稅,分派徭役);課以重稅

(9) 占卜 [divinate]

有日者,能課,使之課,莫不奇中。——惠洪《冷齋夜話》

(10) 又如:課筒(占卜的籤筒);課語訛言(胡說八道)

詞性變化

kè〔名〕

(1) 教學科目 [subject;course]。如:必修課;基礎課;主課;專業課

(2) 教學時間 [class]。如:上四節課;一節語文課

(3) [量]∶教學課程的一部分;特指某一科目在單位授課時間(通常不超過一小時)完成的內容 [lesson]。如:今日上兩課;這個課本內容分為二十課

(4) 稅款,稅 [tax]

免其課役。——魏徵《隋書》

(5) 又如:國課;鹽課;課口(唐時賦稅有租、庸、調,其應納賦稅的人口稱為課口);課戶(應納賦稅的民戶)

(6) 機關學校等行政上的單位(也叫科) [section]。如:總務課;特高課

(7) 日本**各部司、局以下的一級行政單位 [division]。如:外劣省亞洲局中國課

常用片語

課本kèběn

[textbook] 學習一個學科的教材;教科書

供中學使用的化學課本

課表kèbiǎo

[timetable;school timetable] 學校的課程表

課程kèchéng

[course;curriculum] 學校教學的科目與程序

為取得學位而專修的課程

社會學的四年課程

課間kèjiān

[recess;break] 學校兩節課之間間歇的時間

課間休息

課卷kèjuàn

[written homework] 學生的書面作業

課時kèshí

[class hour;hour] 教學時間單位,1課時就是一堂課所佔用的時間

第一課時:課文

每週授課16課時

課室kèshì

[classroom] 學生上課的地方

課稅kèshuì

[levy taxes] 徵稅

課稅kèshuì

[taxes] 賦稅

受災區可免部分課稅

課堂kètáng

[classroom;schoolroom] 教師給學生授課的地方

化學課堂

課題kètí

(1) [question for study or discussion]∶研究或討論的問題

(2) [problem;task]∶急待解決的問題

課頭kètóu

[interest] 放債的利息

使行錢在城打著課頭。——元·張國賓《羅李郎》

課外kèwài

[extracurricular;outside class;after school] 正課以外

課外活動

課文kèwén

[text] 教科書中的正文(區別於註釋和習題等)

課業kèyè

[lessons;schoolwork] 功課,學業

要好好用功,不可荒廢課業

課餘kèyú

[after class] 上課時間以外的時間

課餘進行義務勞動

課桌kèzhuō

[(school)desk] 教室配備的供學生上課用的書桌

5樓:高樓居士

1、按一定的標準試驗、考核

2、督促完成一定的工作

3、按規定的數額和時間徵收賦稅

但從「婚姻有課」字面講,這裡象是「賦稅」的意思

古漢語中的「以」有什麼意思?

6樓:大業風雲

1,用,拿,把,將:~一當十。~苦為樂。~身作則。~鄰為壑。~訛傳訛。~往鑑來。

2,依然,順,按照:~時啟閉。物~類聚。

3,因為:~人廢言。勿~善小而不為。不~物喜,不~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待時機。~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前。~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得~。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急乎?

11,及,連及:富~其鄰。

7樓:布衣舞清風

古漢語「以」

的用法 (一)「以」,本是動詞,《說文解字》:「以,用也。」《經傳釋詞》:

「《廣雅》曰:以,與也。」動詞「以」意義有二:

1、意為「用」、「依據」。例如: 1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論語·子路》) 2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九章·涉江》)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莊公十年》) 例1、2中的「以」譯作「用」,「雖不吾以」即「雖然不用我」。

例3中的「以」譯作「依據」。

2、意為「認為」、「以為」。例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

(諸葛亮《出師表》) 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戰國策· 齊策一》) 3、率領。 1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記·項羽本紀》)

2宮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記·晉世家》)

(二)「以」的介詞用法 「以」作介詞由動詞虛化而來,主要用法有以下幾種: 1、引進動作、行為所憑藉的工具、條件、身份、依據、標準等,一般可譯為「用」、「拿」、「憑」、「按照」、「憑„„身份」等。例如:

1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列子·湯問》) 3餘船以.次俱進。

(《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4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5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呂氏春秋·慎大覽》)

2、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或處所。

「以」的這種用法同「於」,一般可譯為「在」、「從」等。例如:  1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 2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3、引進動作、行為所處置或涉及的物件。 一般可譯為「把」。這裡所說的「物件」,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賓語」。

由於介詞「以」的出現,把賓語提到了動詞之前,而形成一種狀中關係。例如: 1復以.**一人投河中。

(《史記·滑稽列傳》) 2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4、引進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般可譯為「因為」、「由於」等。 漢語中的因果關係,既可以用複句來表達,也可以用單句來表達。

用複句形式表達的因果關係,往往是在揭示兩件事之間存在的因果關係;而用單句形式表達的因果關係,卻只是在說明一件事情之所以發生的原因。用單句形式表達因果關係,最常見的方式就是用介詞「以」來引進原因。例如:

 1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2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遊褒禪山記》)

(三)「以」的連詞用法 「以」的連詞用法是從介詞用法虛化而來的。「以」的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之處,但不能用來表示轉折關係。作為連詞,「以」所連線的多是動詞、形容詞及其短語。

1、表示並列關係 一般可譯為「而」、「又」、「而且」等,也可略去不譯。例如: 1主嚴以.明,將知以.武。

(《戰國策·楚策一》) 2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遊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係 「以」前面的動作、行為,往往是「以」後面的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一般可譯為「而」,或者略去不譯。例如:

1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2餘與四人擁火以.入。(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3、表示目的關係、結果關係 「以」後面的動作、行為,往往是「以」前面的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一般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1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陳涉世家》) 2作《師說》以.貽之。(韓愈《師說》) 3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蘇洵《六國論》) 例1、2「以」之後的部分是其前行為的目的,例3「以」之後的部分是其前行為的結果。

4、表示因果關係 「以」表示因果關係,常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之前。一般可譯為「因為」。例如:

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僖公三十年》) 2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魏公子列傳》)

5、表示修飾關係「以」表示修飾關係,一般用來連線狀語和中心語,不譯。例如: 1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陶淵明《歸去來辭》) 2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史記·刺客列傳》)

6、連線方位短語,一般不譯。例如: 1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2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史記·陳涉世家》)

古漢語中浮雲是什麼意思在古漢語中餘是什麼意思?

浮雲 f y n 1 floating clouds 2 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 浮雲為我陰,悲風為我旋。元 關漢卿 竇娥冤 3 比喻飄忽不定,未有定處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 送友人 1.飄動的雲。楚辭 九辯 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雲而永嘆。古詩十九首 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周書...

為在古漢語中什麼意思,為 在古漢語中的幾種意思

陽聲1.做,行,做事 人。時。難。不 己甚 不做得太過分 2.當做,認做 以 認 習以 常。3.變成 成 4.是 十兩 一斤。5.治理,處理 政。6.被 天下笑。7.表示強調 大 惱火。8.助詞,表示反詰或感嘆 敵未滅,何以家 9.姓。去聲1.替,給 民請命。虎作倀。國捐軀。2.表目的 了。何。3....

豫字在古漢語中都有什麼意思,「蓋」在古漢語中都有哪些意思?

世宗不豫 的豫 這裡把 豫 作 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1613231 喜悅,歡快 之意 豫字解 豫 這個字的含義是什麼?豫 在今天,幾乎只有河南省的簡稱這一種常用的含義 不過在古代用的義項多寫,他還是個不錯的字眼,有時被安插在一些諡號頭銜裡,比如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