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胡說大本營
告辭了;
請留步;
後會有期;
後會無期;
就此一別,容後再會;
打擾了;
就此別過;
相見恨晚,異日再來討教;
很多的。
古人離別之時,都會做哪些事情?
2樓:馬哈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渭城曲》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送別,令人傷感。但是,古人非常會生活,即使是這樣傷感的事情,也安排得很有詩意。
一,送別之際要唱歌,唱離別之歌。
李白說,正當今昔腸斷處,驪歌愁絕不忍聽。今晚我要跟一個朋友分手了,唱驪歌讓人發愁,不忍心再聽。驪是黑馬的意思,為什麼離別的歌叫驪歌呢?
原來有一首四言古詩,這是一首逸詩,所謂逸詩,就是沒有被收進《詩經》的古代詩歌。這首詩叫《驪駒》之歌,裡面有這麼兩句:驪駒在路,僕伕整駕。
馬已經牽到路上,車伕已把車都駕好。這是漢代兩個人告別時,一個要走的客人唱的歌:車伕已經把車駕好,我馬上就要走了。
客人唱了《驪駒》之歌后,主人也要唱歌,唱一首叫《客毋庸歸》,你不用這麼急著回去,千方百計挽留他,情意綿綿,一唱一答,然後分手。到了唐代,很快有了唐人自己的驪歌,就是王維寫的那一首《送元二使安西》,王維送一個姓元的朋友,到安西去出使,安西,指唐時所設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縣。渭城朝雨?
牛?i:溼)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謂城春天的早晨,下了一陣細雨,地面溼潤,沒有飛塵,雨後的客舍旁,柳枝顯得青翠新鮮。這首詩寫到了渭城,即原來的咸陽故城,所以,這首詩又叫《渭城曲》。
詩中還寫到陽關,陽關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關塞,在玉門關的南邊,南為陽,所以叫陽關。唐朝人到西域去,一定要經過陽關,這首詩又叫《陽關曲》。自從王維寫了這一首送別的好詩以後,唐人告別時,就唱這首歌。
唱一遍覺得綿綿情意還沒有充分表達,於是就再唱一遍,覺得還不夠味,再重複唱一遍,以後這首歌曲就被稱為《陽關三疊》。
二,唐人送別之際要飲酒。
送別時為什麼要喝酒呢?主人請要走的人喝酒,因為酒這東西有一種振奮作用,本來兩個人告別心情就壓抑,喝點酒可以高興一點,消解一些離別之愁。我們看李白在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在一個酒店裡寫的詩。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風吹柳花就是楊柳飄絮,已是春末夏初之際。吳姬,一個江南姑娘。壓酒,唐代的酒要把酒糟壓掉才能喝,勸客人嚐嚐。
南京的一幫年輕人來送我,欲行,是指將要走的人,不行,是指留下來的人,大家都舉杯,喝乾杯中酒。最後兩句是,請你問問滔滔東流的長江,我們離別的情意,跟這長江水相比,誰為更長?
三,唐人送別之際,要折一支楊柳枝,送給上路的人。
白居易有兩句詩: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在長安的路邊上,有各種各樣的樹,只有楊柳樹,它是管別離,管送別的。
再看一首王之渙的詩《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楊柳是春天長的樹,在東風中成長,青青的垂著,夾著一條御河,河兩岸全是楊柳樹。
近來楊柳不停地被人一枝一枝折走,因為別離的人太多,把楊柳枝全給折完了。古代,凡是在送別的地方,一般都要種很多的楊柳樹,給送別的人攀折。據說這楊柳的「柳」字,與「留」是諧音,折一枝柳枝送給你,意思是你還是留下吧,幹嘛走得那麼急?
送柳枝是挽留客人之舉。唱別離歌,飲酒,折楊柳枝送別,這是唐代人,不僅是詩人,而且是唐代的普通人,一般老百姓,在送別之際,一種慣有舉動。這確實是一種行為藝術,一種美麗的行為藝術。
唐朝人這種送別的行為舉動,植根於生活,是自然的,一點都不矯揉造作,因此,就是唐人的詩歌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表達。我們讀唐詩,經常會讀到這些,只要是送別,一般都離不開這三項行為藝術。
3樓:鐥呮偅i餜毝
友人之間小酌一杯 把酒言歡 談天談地 最後送別友人 隔岸相望
古人分手時會說啥?
4樓:christy_舒
10首古人的分手詩詞,看古人如何機智應對分手。
10.我斷不思量,你莫思量我
雙槳浪花平,夾岸青山鎖。你自歸家我自歸,說著如何過?
我斷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將你從前與我心,付與他人可!
——謝希孟《卜運算元》 (宋)
9.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凡為夫婦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之夫婦。若結緣不合,比是冤家,故來相對......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娘子相離之後,重梳嬋鬢,美掃蛾眉,巧呈窈窕之姿,選聘**之主。
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唐朝放妻協議》
莫高窟曾出土一份唐朝離婚協議書:願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掃蛾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之主。解怨釋結,更莫相憎。
說的是:離婚後,願你更漂亮,願天下有權勢的人都愛你......這是大唐稱雄的原因:愛與包容。
如若滿腹怨懟,就算能征服世界也無法獲得尊重。
8.從此是路人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崔郊《贈婢》(唐)
7.不見不知不伴不惜不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倉央嘉措(清)
6.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宋
5.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
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
——《孔雀東南飛》
4.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
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颸。
東方須臾高知之。
——《有所思》
3.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張籍《節婦吟》唐
2.此情應是長相守,你若無心我便休
孤枕偏生蝴蝶夢,吟鞋怕上鳳凰樓。此情應是長相守,你若無心我便休。
1.卓文君:錦水湯湯,與君長訣!
皚如天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今日斗酒會,明日溝頭水。
躞蝶御溝上,河水東西流。悽悽復悽悽,嫁取不須啼。願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嫋嫋,魚尾何擺擺,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卓文君《白頭吟》
5樓:蘋果樹下的散步
古人分手是一個大問題,不會像現在說什麼的。 在古代女方是無權提出分手,男方也不會輕易說分手。
6樓:匿名使用者
不會說什麼 一紙休書休了你
7樓:檢安泣宛菡
你好,一般會說
我斷不思量,你莫思量我。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從此是路人。
8樓:邢音布貞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願君一路順風。
古人送別的方式有哪些?
9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送別的地點
古代的送別,一般有固定的地點:走陸路的一般在長亭或者短亭裡,走水路的則在渡口邊。
1,陸上送別,長亭相送。「長亭」在中國的古典文學裡已成為一個傳統的送別意象,這與古代送別習俗分不開。
長亭,詞典裡的解釋是古時設在路旁的亭舍,常用為餞別處;也指旅程遙遠。出自於唐代李白的《菩薩蠻》詞:「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在此之前,亭並不代表著離別。周朝時,亭是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處所,如《墨子》上載∶「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到秦漢時期,亭成為各地方的治安機構。
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驛逐漸取代亭制,但之後亭、驛也廢棄不用。慢慢的,亭發展為築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如《說文解字》上載∶「亭,人所安定也。
」又《風俗通》∶「亭,留也,行旅宿會之所館也。」同時,有的人也用來作為迎賓送客的場所。 而近城的長亭經常是人們送別的地方。
這在古詩詞裡可略窺一二。如宋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林逋在《點絳脣》中寫道:「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
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此外,《西廂記》裡的長亭送別最為知名: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
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梳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到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
此恨誰知?
現代很經典的歌曲《送別》中唱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地,李叔同也是採用了「長亭送別」這一傳統習俗。
2、渡口送別,多為渭陽,南浦。「渭陽」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渭陽》中寫道:
「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渭陽,即是渭水之南,這設定了水邊送別的場景,此後,渭陽,也就成了人們送別的地方。明代王韋《柳條枝》中說:
「渭水西來萬里遙,行人歸去水迢迢。」杜甫「寒空巫缺曙,落日渭陽情」,杜牧「寒空金錫響,欲過渭陽津」等,「渭陽」都取送別之意。
另一個常見的水邊送別地點是南浦。屈原《九歌·河伯》中有詩句雲:「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與渭陽,異曲同工。此後,許多送別都在水邊,因受民族文化的浸染,詩人墨客借用「南浦」來指代,所以「南浦」在送別詩中很常見:唐白居易《南浦別》中曰:
「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江淹在《別賦》中寫道:「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顯而易見,南浦已成為古人水邊送別的場所。
送別的方式。
折柳送別。折柳贈別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行旅風俗,在詩文、戲曲和**等文學作品中均有反映。《三輔黃圖·橋》:
"霸(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這是有關折柳贈別的最早文字記載。
因此一般認為此俗形成於秦漢時。
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相傳是取自於《詩經》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柳」與「留」諧音,藉此表達依依不捨之情。
此外,俗語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生命力很強,柳條插土就活,插到**,活到**,年年插柳,處處成陰。折柳送別,也就寓含著希望遠行的人,能夠在他鄉頑強地生活下去。
同時,折柳贈別是對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視柳樹為可以辟邪卻鬼的"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行人帶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遠遠躲開,確保旅程的平安。
在詩歌中關於折柳送別的詩句不勝枚數:北人的《折楊柳歌》:「遙望孟津河,楊柳鬱婆娑。
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家歌。」無名氏所作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低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張九齡《折楊柳》詩:「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王之渙《送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這些都說明了折柳送別是風行的習俗。
**相送。這多為唐代文人之間的送別方式。李白在《贈汪倫》中吟道: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寫了送別時**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荊軻刺秦王》中也寫到了**送別的方式:「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飲酒餞別。這也多出現在唐代的送別中,從唐詩中便可看出。送別詩中的名句——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等。
酒是文人的最愛,在送別的場合也少不了它。
另外,古人送別的時間多為清晨或者傍晚,在詩詞中也尋得到依據。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昭古人,古往今來月亮一直是人們歌頌的物件,寄託了人們無盡的情思。請你以「月
月亮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從古至今,人類對月亮一直抱有無盡的情感,一直都是人們所讚頌的物件。月的形態多種多樣,最令人難忘的便是月牙兒,它像把梳子掛在半空。人們都說月亮是位最善良 最會傷心和最容易感動的姑娘。誰要是有什麼不幸和哀愁,她總是憐憫地注視著你,有時還會流下淚來!想必是她不忍心去看那不...
我表白過,她說我沒有誠意,說我很差。說古人知恥後勇,而看不見我的勇。後來我約她看電影,吃飯,我說不
這類事bai 如果通過語言文字du 表達或者教你這方面的 話zhi,我想沒有人能幫到dao你多少東回西,就是這方面的 高手答 都難幫你辦好這類事情。這種不好言傳只能靠自己隨機應變感悟,不能複製和通用。是我的話我也感覺你不夠誠意,不夠勇,臉皮不夠 厚 不懂技巧,我也不會喜歡你。更別說答應你的要求。沒有...
「十七歲」用古文怎麼說,古人將十七歲的少年稱作什麼
十七歲 用古文稱之為舞象之年。古代年齡稱謂 不滿週歲 襁版褓 2 3歲 孩 權提女孩7歲 髫年 男孩8歲 齠年 幼年泛稱 總角 10歲以下 黃口 13 15歲 舞勺之年 15 20歲 舞象之年 12歲 女 金釵之年 13歲 女 豆蔻年華 15歲 女 及笄之年 16歲 女 破瓜年華 碧玉年華 20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