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聾字是由龍耳構成的?有什麼來歷嗎

2021-03-05 09:20:22 字數 4660 閱讀 2986

1樓:武林通鑑

聾字結構為何由龍和耳組成

「聾」是個形聲字,它在現今發現的甲骨文中尚未出現,最早也只是在兩漢的一些文獻中見到。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韓非子寫的《解老》:「耳不能別清濁之聲則謂之聾。

」可見聾字的產生不遲於戰國,已有悠久的歷史。為什麼要用龍的音、耳的形,來表示《說文》中的「無聞也」?這個命題似乎有些滑稽,或者說根本和玉龍搭不上邊。

為什麼古人要把有威嚴、宗教色彩濃烈的龍和耳朵合起來,以此表達聽覺失靈的「聾」?是否古代人認為古代玉龍頭上的突起物,不是耳朵只是角,所以才重聽?

《左傳·宣公十四年》:「鄭昭,宋聾。」社預注:

「昭,明也,聾,暗也。」《說文》又引申為「不明事理」,所以聾也用於政治。商王的昏庸無道,周王舉方國反之。

周王即位後,恐商龍有耳而不辨清濁之聲,不明事理,故將那商代玉龍的耳和角的造型淡化了,給後代留下了龍無耳的猜想。此推測雖屬荒誕,但縱觀西周後到戰國晚期西漢初的玉龍,玉龍頭上的耳和角沒能分得清。以此佐證龍耳的蛻變和當時造字時的權貴政治色彩,存在一定的政治文化避諱的關聯。

玉龍耳從有到無再重新出現

凌家灘玉龍除了兩個向上的犄角,還有兩支牛耳朵樣的東西,在龍角下方。紅山文化的玉豬首龍,也有一對大大的耳朵在腦袋兩側豎起。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銅紋樣的玉龍蘑菇狀耳角的下面,我們還是可以分辨出龍耳的紋飾特徵。

那麼西周到戰國晚期西漢初,玉龍的耳朵跑到了**去了?玉龍的耳朵又是在何時恢復出現了?我們不妨對歷代龍耳的造型特徵研究一下,這對我們的收藏一定大有裨益!

對龍形演變的研究可以發現,商前形龍,發展到戰國與兩漢時期的幾形龍,再發展到以後的爬形龍,無論形體怎麼變,而龍的角、耳基本特徵還是存在的。從龍的角、耳特徵分析,基本分為三個時期:新石器時代到商代的龍耳龍角區別分明。

以商代青銅器和玉器上的龍為代表。第二階段是西周到戰國,龍角和龍耳的造型趨於混淆。這些我們從大量的玉龍佩中可以加深認識。

第三階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龍紋發展的一個定型期。它繼承戰國時期的蛇狀條形,頭部增添了附加物。龍的造型集鱷嘴、鹿角、牛鼻、馬耳、蛇身、魚鱗、鷹爪等於一身的奇特複合體。

龍經過漫長而複雜的發展過程,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滄桑,文明的發展,觀念的演變,在封建時代,龍的角和耳朵終於又分開,它似乎成了帝王的威嚴和睿智兼聽的象徵。

我國漢字中與龍有關的漢字,有「壟、籠、攏、瓏、朧」等。這些字,無一不從龍形中獲得造字。比如:

朧,是月和龍的組合,表示月明貌。北齊劉晝《新論·兵術》:「是以列宿滿天,不及朧月,形不一,光不同也。

」很顯然劉晝借龍的變幻無窮說明了月的盈缺多變,以此來說兵陣。壟,也是借龍的蜿蜒長軀,用來表現田埂小路彎曲。可見「聾」的造字規則,也不例外,一定也是受當時政治生活的需要,暗喻商王的執政昏庸而造。

作為藝術品的玉龍,把時代的政治因素加以表現出來,也是可以接受的。以上論說如果借鑑考古資料的研究,藉助各地出土的龍形紋樣玉器的考證,為我們**龍角與龍耳在兩週與戰國時期的蛻變,頗有鑑賞的參考價值。

「龍合而成體」帝王稱龍比龍

古文獻中有關龍的記載「龍合而成體」,綜觀近十餘年來考古發現的大約20多條龍,就其形象而言,似豬首,似牛首,或為蛇體,皆似後世的龍,而又具有原始狀的非龍形象。比如長江流域第一龍的湖北黃梅遺址,在紅燒土上,用河卵石擺塑的龍圖案。龍為蛇形,龍頭形為牛,頭生一角,爪狀兩足,造型生動,威武雄健,距今近2023年。

它於距今2023年的內蒙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c形玉龍,有類似的蛇體盤卷狀,而不同的是c形龍是豬首,無角無耳,長吻,背上長鬃,無足爪。浙江餘杭瑤山和反山良渚文化墓中出土的玉鐲,上飾龍首紋。龍首呈正面,咧嘴露齒,兩眼上方有一對短角,後方為方形雙耳。

細察之,眼和牙近似牛,距今約近2023年。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在l6號墓中出土的環形玉龍。蛇形,首尾相連,頭生兩角,兩耳屏後。

這種南北龍耳、龍角的有無差異,可能存在著蛇身共有,而南有牛首、北有豬首的動物部分形象構圖特徵。在新石器時代,龍角和龍耳尚未形成像商代時期的圖案化形式。這種氏族的動物圖騰,屬於原始動物崇拜範疇。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的河南安陽出土商代晚期黃玉龍紋飾,玉龍頭部的角,形似磨菇頭,向上豎立,磨菇角內有勾連紋,用以表示耳,與「臣」字眼形成一組裝飾圖案。這樣的磨菇角由早期的豎立逐漸向晚期的傾斜發展,直至逐步貼到後頸之上。這個時期的龍角和龍耳刻畫的是非常明確的。

但到了西周,2023年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村157號墓出土的西周玉透雕龍鳳人物飾,此器透雕三龍一鳳二人,龍角開始發生了變化。龍角雖然保持著商代勾連紋形態,但龍角基本都為腦後傾斜式的單耳形。玉龍的耳和角的造型,出現了結構混淆的趨勢。

2023年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662號墓出土的玉龍飾,c狀龍首寬大,眼額突、大耳向後上方豎立。它與殷虛婦好墓玉龍在器形上,有一定的傳承關係,但龍耳和龍角卻發生了更為明顯的變化。從春秋時期開始,龍頭上的磨菇角徹底地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平立帶狀,或者彎曲呈飄帶狀似耳非耳、似角非角的裝飾紋樣。

這種淡化了耳與角的趨勢,在2023年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1號墓出土的戰國中期玉透雕三龍環形飾上,繼續得以蔓延。玉雕環外雕鏤三條姿態相同的龍。龍做回首,龍角內渦紋向外旋,繼承了商代玉龍內耳勾連紋的特徵,和春秋時期的龍耳風格基本一致。

戰國時期個別的由勾連紋變化為大雲朵狀,合龍耳為突角,口部露齒,下頜為斧形。這種在戰國前,是絕無此樣式的。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商至戰國期間的龍角和龍耳,不變的是勾連紋表現龍內耳的特徵,而角向耳的外型附會。

兩漢時期,西漢早期的玉龍,基本與戰國玉龍無多大差異。而到了東漢,龍頭上開始出現耳朵,同時也有角的造型。這種在前代沒有的龍馬紋樣,正是漢代龍的寫照。

東漢王充《論衡》說:「世俗畫龍,馬首蛇尾」。有角的龍由單角,逐步向牛角和鹿角形狀發展,而龍耳卻多見馬耳形狀。

這種龍形角在漢代的玉璧可見,但數量不多。玉龍與蟠螭相配在漢代是常用紋飾。但到了唐代一件器物上,如有龍紋就沒有蟠螭紋。

蟠螭有耳有角,自戰國晚期到漢大為興起,《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蟠螭形象的出現,恐怕與權貴追求辨五聲、別五色之政德有關。

龍頭上又出現耳朵同時也有角,怕與秦漢時期大行五行道學,如《後漢書·襄楷傳》「引河圖天靈,稱祖龍為趙王政」即將始皇稱為「祖龍」,再看漢高祖是由其母感蛟龍而生等等傳說,足可以看出完善龍的人格化,是帝王稱龍比龍的政治社會需求。

唐代龍是後代所有龍紋的基礎,與前代龍有了明顯的區別。角根是從鼻樑處長出,頭部出現雙角,形如鹿角,雙耳屏後。宋代龍頭與唐基本相同,但誇大了嘴和眼的表現力度,出現了龍鬚,龍鬚為後代龍腦後飄逸的發毛,提供了紋飾對應上的美觀處理需求。

從明代起清代的正面龍特別多,清代龍頭頭髮滿頭亂生,致使各種各樣的角型,由散發中伸出。有粗有細,有分叉。因龍頭的發毛飄逸,而使耳朵的藝術表現,採取了淡化處理。

至此龍耳和龍角又真正地回到了龍身。前人造出的聾字,終因年代的久遠,與象徵帝王的龍,沒有那麼多的避諱,僅以失聰之意久存於世。

藏家在玉文化探索中樂趣無價

《國語·晉語四》:「聾聵不可使聽。」說的是先天失聰為聵,後天失聰為聾。

這兩個字都與權貴有關,不由使人納悶非常。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長沙馬王堆墓的內棺棺蓋上,覆蓋的「t」字形旌幡帛畫,構圖繪有日月升龍等象徵天上境界。這和《人物御龍帛畫》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戰國楚墓的畫面,有著相同的「引魂**「的主題思想。

所以,龍在漢前還不是帝王專用的代表象徵,在造字時,大有觀玉龍難分耳角之辯,疑龍為上天之物,耳必不能聽凡間之聲,有耳如無耳一般之可能,故也無須避諱聾借龍耳,對帝王貴胄禮儀上隱含僭越的不敬。如漢書說,臣許丞人老病聾,卻是廉吏,雖老尚能輔佐。後人常常借代「聾丞」一詞為老有作為之人辯說。

玉器鑑定,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文化研究。有許多紋飾的演變,需要我們好好探索發現。文字學往往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有用的幫助。

對龍紋的研究有多種多樣,以「聾」字聯想龍耳的演變,僅僅是一種嘗試。藏家對一件藏品的欣賞和評價,不能停留在紋飾有多麼精美、東西有多麼值錢上,而是應該儘自己的努力為玉文化做點什麼。儘管有不當之處,但樂趣在探索中是無價的!

2樓:匿名使用者

聾是漢字中最常見的形聲字,耳是形旁,跟字義有關;龍是聲旁,跟字音有關。雖然在一些形聲字裡,聲旁與字義也有關係,但不是所有形聲字的聲旁和字義都有必然聯絡。對於聾字,龍只表音,與字義無關。

這樣的形聲字還有很多,比如:欄,諮,詢,驗……它們的聲旁都只表音,與字義無關。

知識擴充套件:形聲字

形聲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由兩個文或字復合成體,由表示意義範疇的意符(形旁)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聲旁)組合而成。形聲字是最能產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當,聲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充當。

形聲字是由兩個文或字復合成體,其中的一個文或字表示事物的類別而另一個表示事物的讀音。

形聲字的義符只能表示某種意思的範圍或只表示事物的屬類,因而它在形聲字中只是高度概括的類名,並不能表示這個形聲字的具體含義。

形聲字的聲符除了標聲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語言中語詞的聲音反映著詞義或詞義的**,字是詞的書寫符號,是語言中的詞的聲和義的載體,所以字義(實際是字元所記錄的詞義)也往往與字字的讀音有關。這種現象在形聲字中的反映,就是聲符除了標聲之外也往往含有表意的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 漢 典 zdic.*** —【唐韻】盧紅切【集韻】【正韻】盧東切,?音籠。

【說文】無聞也。【釋名】籠也。如在蒙籠之內,不可察也。

【左傳·僖二十六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又【宣十四年】鄭昭宋聾。【注】聾,暗也。

【禮·王制】瘖聾跛躃斷者。【疏】聾謂耳不聞聲。 又蔥聾,獸名。

【山海經】符禺之山,其獸多蔥聾,其狀如羊而赤鬛。【注】蔥聾,如羊,黑首赤鬛。 又【韻補】葉盧黃切,音郞。

【易林】遠視無光,不知靑黃。黈纊塞耳,使君暗聾。

考證:〔【左傳·僖二十六年】耳不聽五聲之和曰聾。〕 謹照原文曰聾改為聾。

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

1811年,義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在原子學說中引進分子概念。他認為,構成氣體的粒子不是原子,而是分子。單質的分子由同種原子構成 化合物的分子由幾種不同的原子構成。阿伏伽德羅的假設基本上克服了道爾頓原子學說的缺點。可以說,如果沒有阿伏伽德羅的補充,那麼道爾頓的原子分子學說是不能被真正確立的。經阿伏伽德...

社會是由什麼構成的什麼是社會?它的構成要素有那些?

社會組織就像一個生態系統。它 通過分解和架構組織系統。它的構成就像一個由無數相互關聯的專案小組 基核 聚合而成的巨大的蜂巢。社會的構成要素 1 個體的人 人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人通過自身普遍存在的共性如相同的生理構造 生存方式 資訊傳達方式等等為人的組織化提供了條件。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共性是人性的觸...

植物的葉是由什麼組成,植物的葉由什麼構成

植物的葉是由 葉片,葉柄和托葉 三部分組成。葉主要由葉片 葉柄 托葉等三部分組成。同時具備此三個部分的葉稱為 完全葉 缺乏其中任意一或二個組成的則稱為 不完全葉 葉片是由許多葉肉細胞構成的,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用來光合作用的葉綠素,所以巨集觀上呈綠色。植物的葉由什麼構成 葉的形態雖然多種多樣,但是基本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