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比較淺顯的解釋一下什麼叫博弈論,最好有例子。謝謝

2021-03-05 09:21:00 字數 5435 閱讀 5277

1樓:陽光下的鬼

博弈論的概念

博弈論有被稱為對策論(games theory),是研究具有鬥爭或競爭性 質現象的理論和方法,它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

博弈論的發展

博弈論思想古已有之,我國古代的《孫子兵法》就不僅是一部軍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論專著。博弈論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橋牌、賭博中的勝負問題,人們對博弈局勢的把握只停留在經驗上,沒有向理論化發展,正式發展成一門學科則是在20世紀初。2023年馮·諾意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是誕生。

2023年,馮·諾意曼摩根斯坦共著的劃時代鉅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二人博弈推廣到n人博弈結構並將博弈論系統的應用於經濟領域,從而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和理論體系。談到博弈論就不能忽略博弈論天才納什,納什的開創性**《n人博弈的均衡點》(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給出了納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 此外,塞爾頓、哈桑尼的研究也對博弈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今天博弈論已發展成一門較完善的的學科。

博弈論的基本概念

博弈要素

(1)局中人:在一場競賽或博弈中,每一個有決策權的參與者成為一個局中人。只有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現象稱為「兩人博弈」,而多於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稱為 「多人博弈」。

(2)策略:一局博弈中,每個局中人都有選擇實際可行的完整的行動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階段的行動方案,而是指導整個行動的一個方案,一個局中人的一個可行的自始至終全域性籌劃的一個行動方案,稱為這個局中人的一個策略。如果在一個博弈中局中人都總共有有限個策略,則稱為「有限博弈」,否則稱為「無限博弈」。

(3)得失:一局博弈結局時的結果稱為得失。每個局中人在一局博弈結束時的得失,不僅與該局中人自身所選擇的策略有關,而且與全域性中人所取定的一組策略有關。

所以,一局博弈結束時每個局中人的「得失」是全體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組策略的函式,通常稱為支付(payoff)函式。

(4)對於博弈參與者來說,存在著一博弈結果

(5)博弈涉及到均衡: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經濟學中,均衡意即相關量處於穩定值。在供求關係中,某一商品市場如果在某一**下,想以此**買此商品的人均能買到,而想賣的人均能賣出,此時我們就說,該商品的供求達到了均衡。

所謂納什均衡,它是一穩定的博弈結果。

博弈論的意義

弈論的研究方法和其他許多利用數學工具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的學科一樣,都是從複雜的現象中抽象出基本的元素,對這些元素構成的數學模型進行分析,而後逐步引入對其形勢產影響的其他因素,從而分析其結果。

基於不同抽象水平,形成三種博弈表述方式,標準型、擴充套件型和特徵函式型利用這三種表述形式,可以研究形形色色的問題。因此,它被稱為「社會科學的數學」從理論上講,博弈論是研究理性的行動者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論,而實際上正深入到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等,被各門社會科學所應用。

博弈論是指某個個人或是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依靠所掌握的資訊,從各自選擇的行為或是策略進行選擇並加以實施,並從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在經濟學上博弈論是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概念。

什麼是博弈論?古語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個人如同棋手,其每一個行為如同在一張看不見的棋盤上佈一個子,精明慎重的棋手們相互揣摩、相互牽制,人人爭贏,下出諸多精彩紛呈、變化多端的棋局。

博弈論是研究棋手們 「出棋」 著數中理性化、邏輯化的部分,並將其系統化為一門科學。換句話說,就是研究個體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相互影響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實上,博弈論正是衍生於古老的遊戲或曰博弈如象棋、撲克等。

數學家們將具體的問題抽象化,通過建立自完備的邏輯框架、體系研究其規律及變化。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簡單的二人對弈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設雙方都精確地記得自己和對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 的棋手,甲出子的時候,為了贏棋,得仔細考慮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時也得考慮甲的想法,所以甲還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當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面對如許重重迷霧,博弈論怎樣著手分析解決問題,怎樣對作為現實歸納的抽象數學問題求出最優解、從而為在理論上指導實踐提供可能性呢?現代博弈理論由匈牙利大數學家馮·諾伊曼於20世紀20年代開始創立,2023年他與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鉅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標誌著現代系統博弈理論的初步形成。對於非合作、純競爭型博弈,諾伊曼所解決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兩個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個人贏一著則另一個人必輸一著,淨獲利為零。

在這裡抽象化後的博弈問題是,已知參與者集合(兩方) ,策略集合(所有棋著) ,和盈利集合(贏子輸子) ,能否且如何找到一個理論上的「解」 或「平衡」 ,也就是對參與雙方來說都最「合理」 、最優的具體策略?怎樣才是「合理」 ?應用傳統決定論中的「最小最大」 準則,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設對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並據此最優化自己的對策,諾伊曼從數學上證明,通過一定的線性運算,對於每一個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夠找到一個「最小最大解」 。

通過一定的線性運算,競爭雙方以概率分佈的形式隨機使用某套最優策略中的各個步驟,就可以最終達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當。當然,其隱含的意義在於,這套最優策略並不依賴於對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話說,這個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體現的基本「理性」 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 。

經濟學中的「智豬博弈」(pigs』payoffs)

這個例子講的是:豬圈裡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

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

那麼,兩隻豬各會採取什麼策略?答案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原因何在?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

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了。

「小豬躺著大豬跑」的現象是由於故事中的遊戲規則所導致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

如果改變一下核心指標,豬圈裡還會出現同樣的「小豬躺著大豬跑」的景象嗎?試試看。

改變方案一:減量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

結果是小豬大豬都不去踩踏板了。小豬去踩,大豬將會把食物吃完;大豬去踩,小豬將也會把食物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著為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這個遊戲規則的設計顯然是失敗的。

改變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為原來的一倍分量。

結果是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

小豬和大豬相當於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以競爭意識卻不會很強。

對於遊戲規則的設計者來說,這個規則的成本相當高(每次提供雙份的食物);而且因為競爭不強烈,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的效果並不好。

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但同時將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

結果呢,小豬和大豬都在拼命地搶著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勞者多得。每次的收穫剛好消費完。

對於遊戲設計者,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穫最大。

原版的「智豬博弈」故事給了競爭中的弱者(小豬)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但是對於社會而言,因為小豬未能參與競爭,小豬搭便車時的社會資源配置的並不是最佳狀態。為使資源最有效配置,規則的設計者是不願看見有人搭便車的,**如此,公司的老闆也是如此。

而能否完全杜絕「搭便車」現象,就要看遊戲規則的核心指標設定是否合適了。

比如,公司的激勵制度設計,獎勵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權,公司職員個個都成了百萬富翁,成本高不說,員工的積極性並不一定很高。這相當於「智豬博弈」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獎勵力度不大,而且見者有份(不勞動的「小豬」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豬也不會有動力了----就象「智豬博弈」減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

最好的激勵機制設計就象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的辦法,獎勵並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針對個人(如業務按比例提成),既節約了成本(對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車」現象,能實現有效的激勵。

許多人並未讀過「智豬博弈」的故事,但是卻在自覺地使用小豬的策略。**上等待莊家抬轎的**;等待產業市場中出現具有贏利能力新產品、繼而大舉仿製牟取暴利的遊資;公司裡不創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對於制訂各種經濟管理的遊戲規則的人,必須深諳「智豬博弈」指標改變的箇中道理。

**戰博弈:

現在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家電**大戰,彩電大戰、冰箱大戰、空調大戰、微波爐大戰……這些大戰的受益者首先是消費者。每當看到一種家電產品的**大戰,百姓都會「沒事兒偷著樂」。在這裡,我們可以解釋廠家**大戰的結局也是一個「納什均衡」,而且**戰的結果是誰都沒錢賺。

因為博弈雙方的利潤正好是零。競爭的結果是穩定的,即是一個「納什均衡」。這個結果可能對消費者是有利的,但對廠商而言是災難性的。

所以,**戰對廠商而言意味著自殺。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引伸出兩個問題,一是競爭削價的結果或「納什均衡」可能導致一個有效率的零利潤結局。二是如果不採取**戰,作為一種敵對博弈論 (vivalry game)其結果會如何呢?

每一個企業,都會考慮採取正常**策略,還是採取**格策略形成壟斷**,並盡力獲取壟斷利潤。如果壟斷可以形成,則博弈雙方的共同利潤最大。這種情況就是壟斷經營所做的,通常會抬**格。

另一個極端的情況是廠商用正常的**,雙方都可以獲得利潤。從這一點,我們又引出一條基本準則:「把你自己的戰略建立在假定對手會按其最佳利益行動的基礎上」。

事實上,完全競爭的均衡就是「納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在這種狀態下,每一個廠商或消費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別人已定的**來進行決策。在這種均衡中,每一企業要使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要使效用最大化,結果導致了零利潤,也就是說**等於邊際成本。

在完全競爭的情況下,非合作行為導致了社會所期望的經濟效率狀態。如果廠商採取合作行動並決定轉向壟斷**,那麼社會的經濟效率就會遭到破壞。這就是為什麼wto和各國**要加強反壟斷的意義所在。

汙染博弈:

假如市場經濟中存在著汙染,但**並沒有管制的環境,企業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寧願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也絕不會主動增加環保裝置投資。按照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所有企業都會從利己的目的出發,採取不顧環境的策略,從而進入「納什均衡」狀態。如果一個企業從利他的目的出發,投資治理汙染,而其他企業仍然不顧環境汙染,那麼這個企業的生產成本就會增加,**就要提高,它的產品就沒有競爭力,甚至企業還要破產。

這是一個「看不見的手的有效的完全競爭機制」失敗的例證。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鄉鎮企業的盲目發展造成嚴重汙染的情況就是如此。只有在**加強汙染管制時,企業才會採取低汙染的策略組合。

企業在這種情況下,獲得與高汙染同樣的利潤,但環境將更好。

**戰博弈論

這個問題對於剛剛加入wto的中國而言尤為重要。任何一個國家在國際**中都面臨著保持**自由與實行**保護主義的兩難選擇。**自由與壁壘問題,也是一個「納什均衡」,這個均衡是**雙方採取不合作博弈的策略,結果使雙方因**戰受到損害。

x國試圖對y國進行進口**限制,比如提高關稅,則y國必然會進行反擊,也提高關稅,結果誰也沒有撈到好處。反之,如x和y能達成合作性均衡,即從互惠互利的原則出發,雙方都減少關稅限制,結果大家都從**自由中獲得了最大利益,而且全球**的總收益也增加了。

誰能解釋一下為什麼叫夕象,誰能解釋一下什麼叫驚喜?

分開講吧,夕是日落之時,應該象徵開完八門後雖然能獲得最後的光輝 力量 但之後必然是隕落,或者說是 隕落前最後的光輝,而且讓人聯想到紅色,和八門時候的紅色也有對應。象 既是力量的象徵,同時凱的攻擊出現的空氣炮外形是象蹄。從其中一張凱在揮拳的情景看來,象蹄前的象爪就是凱握拳時指根那裡凸出的骨頭。實在不知...

誰能解釋一下,什麼情況,誰能解釋一下

導致這結果的是早戀的原因 還有作弊的原因,都有 暈死,你到底在說什麼啊?我都被你弄糊塗了 你還是小學生啊?作弊本來就是不對,被發現了只能說明你招災,沒辦法。發現 啊什麼的,老師又不會故意來查你 肯定是有人說了或者是你們自己在看的時候被抓了。老師沒有宣佈換班長什麼的委員的話,之前的那些班幹部還是原來的...

誰幫我解釋一下顯示卡,誰能幫我解釋解釋一下

有時也不準啊,現在3850只要500元強過8600很多,但有很多8600也是500元甚至是600元.主要視訊記憶體型別,位寬大小,流處理器的多少及做工用料等方面,頻率的高低也是個次要的方面.看核心的頻率和視訊記憶體的位寬,以及視訊記憶體的大小,其他還有什麼著色點,渲染線都不太重要的,市場上基本上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