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發展過程書籍的發展史

2021-03-05 09:21:03 字數 5055 閱讀 3207

1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1、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

紙草書卷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2、簡策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出現的簡策。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

3、帛書

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4、卷軸

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如2023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

5、活字印刷術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產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

6、平版印刷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了紙的生產,併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臺印刷機的出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產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7、口袋書

指開本小於小32開,印張大致不超過10個印張的書。口袋書的興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23年7月在倫敦出版的企鵝叢書,這套叢書3年間銷售2500多萬冊,獲得巨大成功。

8、電子書

單純文字形式的書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的要求,因此,chm和hlp格式的電子書應運而生。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書籍代稱

1、青簡、韋編、青編

古代沒有紙時,把字寫在竹簡上,用皮繩把竹簡編綴起來,故稱書籍為青簡、韋編。韋就是用來編扎竹簡的皮繩。青編即青絲編,以青絲編結,用來記事,因而古代記事書籍常以青編代稱。

2、芸帙、芸編、芸籤

有了紙以後,人們為了防止蟲對書的咬噬,常在書裡放芸香,後人便用芸帙、芸編、芸籤等代稱書籍。

3、縹緗、緗帙、緗縹、縹帙

縹是青白色絲織物,緗是淺黃色的絲織物,古人常用這兩種絲織物作書籍的封皮、封套,縹緗等遂成為古代書籍的代稱。

4、墳典、墳籍

傳說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墳五典、九丘八索。墳典是三墳五典的簡稱,三墳五典、九丘八索有時用來泛指古代典籍,而墳典、墳籍則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稱。

5、二酉

代指豐富的藏書。相傳小酉山石穴中藏書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後則用以代指豐富的藏書。

2樓:匿名使用者

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文字

。這些文字是刻在烏龜殼和扁平的獸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這些文字,直到2023年才發現。

那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榮的**得了病。他懂得醫道,每次抓來的藥,都要親自看過,然後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龍骨」的藥上面,發現有許多好像文字的東西,他感到驚訝。

於是把這家藥鋪裡刻有這種文字的「龍骨」全買下來,憑著他對中國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詣,考證出這些「龍骨」是殷商時代遺留下來的烏龜殼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時使用的文字。在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記載了殷代的祭祀、戰爭、農業、牧業、手工業、氣象、政權組織,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況。後來人們把這種文字叫做甲骨文,這些「龍骨」可以說是書籍的雛形。

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起先,人們把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這些木片或竹片叫簡或牘。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樣長度和寬度的細條(一般5寸至2尺長),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筆寫,每片可以寫8到14個字。

有的把簡牘用麻繩、絲繩或者皮條串編起來,叫做「冊」,也寫作「策」。這個「冊」字,像在幾片竹簡中間穿上繩索的樣子。傳說孔子因為勤奮讀書,竟把這種穿冊的皮條翻斷了多次。

這種笨重的書使用起來當然是極不方便的。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簡牘文書有120斤重。西漢的時候,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簡。

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這種書叫做帛書。它可以捲起來,一部書就是一卷或幾卷綢子,用木棒做軸,所以也叫它卷軸。

後來,「卷」成了書的量詞。人們常說的「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就是從這裡來的。這種書比竹簡輕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採用。

紙的發明,為書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東漢有個叫蔡倫的,改進了西漢時候的造紙技術,於是出現了用紙抄寫的書。這種書也是一捲一捲的,輕巧適用,成本較低,儲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寫紙書很費事,後來又發展成雕版印刷:

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幾百部到幾千部的書。現在儲存下來的最早的雕版書籍,是唐朝鹹通九年的《金剛經》,藏於英國博物館。

雕版印刷質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書版要幾年,而且一部書要刻許多塊板,佔用大量房舍存放,發現了錯誤也不好改。宋朝慶曆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用粘性膠泥做成厚塊,刻上一個一個字,用火把泥塊燒硬。

印書時,就把一個個活字塊,按照書稿的次序,放在一塊鐵板上,用松香、蠟和紙灰等東西把它們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壓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製版比較容易,發現錯誤可以隨時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繼續使用。

這是印刷史上劃時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隨著造紙工業的發展和印刷技術的提高,印書花樣翻新,如油印、石印、鉛印、膠板彩印、影印,以及靜電覆印等,於是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書。

隨著電子和鐳射技術的廣泛應用,近年來,又出現了許多奇妙的書,像會說話的書,能活動的書,立體的書以及縮微型的書,等等。

會說話的書,是在書裡裝有微型唱片或者錄音帶,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發音代號,通過電子儀器可以還原成為人的聲音。一些兒童讀物,在封底上鑲有微型唱片和唱針。唱針接觸唱片以後,隨著唱片的轉動,就可以聽到書中出現的人物的聲音。

更有趣的是一種叫做「電視唱片」的書,也叫「視盤」,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過一種特殊的鐳射方法,把影象和聲音錄到視盤上,收看的時候,把放像機接到電視機上,就可以把影象和聲音還原。根據學習和研究的需要,還可以使畫面隨著停下來。

出版某種重要的學術著作或者**,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實驗情況,錄在視盤上,跟書籍一起出賣。視盤既可以顯示物體運動情況,也可以顯示許多微妙的現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質的分子運動,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動畫的辦法顯示。

還有一種書,插圖是立體的。開啟書,書裡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現在的書,品種多,而且有的越來越小。「縮微膠捲」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用照相機把書或者資料縮拍到膠捲上,一般縮到原書大小的1/48。

使用的時候,通過閱讀器可以放大到原來大小。其實這種縮微技術,早在19世紀普法戰爭時候就使用過,當時法國的諜報人員把一份3000多頁的情報縮拍在一張幾寸長的膠片上,讓信鴿帶回了巴黎。

縮微圖書儲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萬種每種15萬字的書放在一塊兒,它的總重量大約有5噸, 而縮微以後的膠片只有15公斤。

科學在發展,書也在不斷演變,它以越來越豐富的營養,哺育著勤奮學習的人們。

3樓:威震大黃蜂

甲骨→簡→帛書→紙書

書籍的發展史

4樓:匿名使用者

1、概述

書籍的歷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絡。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卷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2、簡策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出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

」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3、帛書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秋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出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出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

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4、卷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如2023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

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軸。公元10世紀,中國出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卷軸,成為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5、活字印刷術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產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了書籍的生產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術加快了書籍的生產程序,為歐洲國家所普遍採用。15~16世紀,製造了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了袖珍本的書籍。

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出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整合》、《四庫全書》等。

6、平版印刷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了紙的生產,併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出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

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臺印刷機的出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產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從書籍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我們瞭解,書籍逐漸的發展到輕便、歷久,易於記載、複製文字和圖畫的材料上,通過不斷完善的技術方法,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流傳和儲存資訊,具有宣告、闡述、貯存與傳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書籍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跨入20世紀,書籍已成為傳播知識、科學技術和儲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資訊手段,除了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

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

柳州的發展史,柳州發展過程

柳州從解放以來的發展史如下 1949年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 成立,為柳州專區轄市,柳州市 柳江縣 柳城縣 雒容縣 榴江縣 中渡縣 融縣 三江縣屬柳州專區。1950年升格為省轄市,設立第一區 第二區和第三區。1952年8月11日,融縣更名融水縣 撤銷雒容 中渡 榴江等3個縣,合併設立鹿寨縣。195...

白酒的發展史,白酒的釀造歷史及其發展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酒文化是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芳香獨特,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色,斗酒詩百篇的激情,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比喻,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灑脫,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氣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悅,綠酒一杯歌一遍的心情,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無奈,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悲...

塗料的發展史,藥物的發展史發展史

塗料的發展經歷了天然成膜物質塗料的使用 塗料工業的形成和合成樹脂塗料的生產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塗料的第一個發展階段是天然成膜物質塗料的使用。中國是世界上使用天然成膜物質塗料 大漆的國家。大漆就是常說的生漆,是在一種漆樹上割取它的漆液,用油紙密封儲存使用。大漆屬於天然漆,可是有很多人接觸到大漆會 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