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畢業相當於古代什麼級別的文人

2021-03-05 09:22:00 字數 6099 閱讀 6668

1樓:奇虎網縱橫八方

按照古代科舉級別,對應現在的學制級別,分別是:

小學畢業為「生員」,即秀才。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

初中畢業為「舉人」,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高中畢業為「貢士」,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舉人蔘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大學畢業為「進士」,參加殿試被錄取的稱為進士。殿試,是科舉制最高階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統稱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殿試一甲三名:

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美談——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2樓:老實話好聽

小學畢業 ,相當於古代的 「蒙童」 ,不算文人 。

蒙童 ,就是指知識未開的兒童 ,亦指已開始讀書識字的兒童 。

3樓:水貨這都行啊

連秀才都不算的讀書人

4樓:大道教育

高中畢業才相當於童生。

小學畢業成績等級是什麼意思?

5樓:冷眼觀娛樂圈

90以上a 80-90b 60以下d

不過,沒用。因為在升初中之前會重新考試的,小學的成績不作數。

我們這裡是這樣的

6樓:篤行在路上

小學生在畢業以後,

成績都會有一個檔次的。,

一般有abcde這幾個檔次,

每個人都會根據成績進行一個分檔。

有些地方初中的錄取都是按照這個來的

7樓:匿名使用者

90以上 a

80~90 b

60~80 c

60以下 d

古代的探花相當與現代什麼學位?

8樓:匿名使用者

相當於現在考博士的第三名 探花

【歷史】

探花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三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舉經已出現。當時中進士者會園遊慶祝,稱「探花宴」。以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到各名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

北宋開始,進士必須經過皇帝殿試,並且定立進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

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

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

探花這名稱跟狀元、榜眼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

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佈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遊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

二、第三名進士為榜眼。因為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

二、三名分列左右,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於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

太祖以後,學校與薦舉變得有名無實,科舉考試卻日益受重視。

明代的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學校生員(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參加會考,教做鄉試,錄取的人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在隔年春天到禮部應考,稱為會試,錄取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同年再由天子親自在殿上出題測驗進士,稱為殿試或廷試,把會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一甲三人,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

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傳臚。

所謂「三元及第」就是指一連考了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第一名。

進士一詞始於隋煬帝之設進士科進士第一名稱狀元,又稱「魁甲」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製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於是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

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

二、三名稱榜眼,

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宋哲宗時,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分別舉行考試,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捨,詩賦進士以詩賦定去留。

宋代的常科考試分為州府試、禮部試、殿試**。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稱省試,殿試帶有複雜的性質。宋代在正科之外,還設立恩科。

連續考十五場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

四、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

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童試是參加正式科舉考試前的預考,由縣裡考試,中第者為生員,又叫秀才或庠生.這是大概,成績最好的是廩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學的稱為附生.

鄉試由省裡考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秋闈,中第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又稱禮闈和春闈.中第者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由皇帝親自考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又有國家特考,第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歲貢。逢國家慶典進貢的生員稱為恩貢。

而和現在對比只能大概對比成:

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

秀才相當於學士。

舉人相當於碩士。

進士相當於博士

9樓:匿名使用者

他並不是指什麼學位,而是指的名次,「探花」指代普及全國   據宋人王明清撰《揮塵錄》載:「李昌武宗諤之子昭遘,十八歲鎖廳及第。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不逾是歲登甲科。

凡三世俱為探花郎,亦衣冠之盛事也。」此處亦言及探花。又見張家駒所撰「王明清《揮塵錄》辨證標題之二,王明清事蹟編年考略」載:

乾道二年(1166)丙戌,(王明清)40歲。作《揮塵前錄》成。因《揮塵錄》分前錄後錄,本引文出自前錄。

故可以肯定:最遲在王明清40歲時即乾道二年(1166),「探花」作為進士第三人的代稱,已得到普遍的認可與應用。此時距黃氏家譜所載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已過去45年。

考慮到當時幅員廣闊、路途遙遠以及資訊傳播工具的落後,再考慮到人們的認知差距,「探花」以這樣的速度傳播與普及應該說是很正常的。 「探花」被認可   探花的認知速度如此之快應該得力於上層**甚至是皇帝的首肯。如果沒有**集權的帝王的支援,沒有臣子的上行下效,「探花」一詞不可能在三五十年內得到空前的普及並迅速傳播開來。

從這一點說,黃氏家譜的記載有可能是真實的。正是宋徽宗對「探花」的提及與援引,促進了「探花」一詞的迅速傳播。在不長的時間裡得到了文人學士的普遍運用。

最後得到社會公認。可以說,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應確立於北宋晚期。 地位與影響   「探花」雖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

名位在「狀元」和「榜眼」之後,但「探花」與「狀元」、「榜眼」一起統稱為「三鼎甲」。如鼎之三足,撐起了科舉考試這一選才大鼎。鼎甲是進士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群體。

「探花」同樣是天子門生,是一甲及第,是十分難得的榮譽。也是成千上萬舉子夢寐以求的目標。何況「探花」與「狀元」、「榜眼」都是不相上下的高才,只是因皇帝的好惡而名序有先後。

不能籠統認為「探花」就比「狀元」、「榜眼」低人二等。例如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邢寬榜探花孫曰恭,原擬其為一甲第一,不料成祖發覺「曰恭」二字寫在一起讀「暴」,心中不悅。又見一人名為邢寬,便道:

「孫暴不如邢寬。」遂定邢寬為一甲第一,孫曰恭為一甲第三。能說孫曰恭就不如邢寬嗎?

又如北宋真宗鹹平六年(999)孫暨榜探花錢易,17歲曾舉進士,三篇文章一揮而就,未過午即交卷,主考官厭惡他年輕氣盛,他因此落選。第二年,他又應試,在禮部試名列第二,他感覺應當第一,認為有人故意壓制,便在《馭六馬賦》中含沙射影、意在譏諷。宋真宗不喜歡錢易這種苛求於人的狂妄態度,又將他降為第三。

再如宋代的秦壎,因是秦檜之孫,也被高宗從第一降為第三。由此可見,誰為「探花」,是由種種偶然的因素決定的。並非都以辭賦、策論分高下。

  時至今日,廢除科舉制度已近100年,科舉考試早已煙消雲散。惟獨作為科舉終端產品的「狀元」、「榜眼」、「探花」的稱呼卻歷久而不衰。近些年來成了頻繁使用的詞彙,在體育、教育、經濟、文化等領域,成為第

一、第二、第三的代稱。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

10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現在沒有學位比得上探花,仁兄先不用急著反駁或是同意且聽我慢慢說。科舉制度決定了探花這個集體的稀有性,首先三年一次的鄉試中秀才者才有機會去會試,次年二月京城貢院得和全國鄉試的佼佼者們一決高下決定誰有機會進入殿試階段,殿試上全國各地鄉試篩選出來的精英經過會試後剩下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過了這一關就是是天子門生。殿試上的一甲第三名就是探花,此例源於宋朝按照。

舉明代例,此時得中一甲(狀元、榜眼、探花)者可同二甲當中的菁英分子點為庶吉士,明代中期有不當庶吉士不可入閣的潛規則,如果得中探花就是有100%機率成為的庶吉士,剩下進入內閣成為國家首輔需要的僅僅是時間,哪怕再沒有工作能力至少混到部長級別,就算沒有成為首輔就退休了,也有機會當個內閣。我覺得現在科學院院士比之也有不如。探花相當於我國目前的**高階公務員吧。

古代都有哪些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1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官職有太守、刺史、京兆尹、太尉、

越騎、校尉、參知政事、丞相、郎中等等。

1、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北京市市長。

4、太尉。秦至漢均有設定,為全**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長。

5、越騎校尉。漢武帝時設定,禁軍長官。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員。

6、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

7、史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人事部長。

8、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顧問委員會常委。

9、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釋出。相當於「兩辦」祕書長。

10、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

擴充套件資料:

三公九卿制

秦國的政治體制在戰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滅六國完成統一後,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義**集權的郡縣制國家,歷史上稱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它與之前的秦國制度有所不同,也為後世歷朝沿襲,其監察制度與九卿制度甚至延續到中國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

政權構成

最高權力者為皇帝,皇帝下設三公,即:太尉,**掌軍事最**員;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最高行政長官;御史大夫,**監察機構的最高長官。

丞相下設中尉,九卿(即: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並管理下屬各郡。

郡設郡尉,郡守,監御史。

郡守管理下屬各縣,縣設縣尉,縣令。

縣令管理下屬各鄉,鄉下設遊徼,三老,嗇夫(管理大鄉),有秩(管理小鄉)。

三老管理下屬各亭,亭設亭長。亭長管理下屬各里,裡設里長。

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後,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封建歷史中的**官制**制度才算壽終正寢。

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並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並左右中國封建**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C30混凝土強度相當於岩石什麼級別

c30就是指bai混凝土的抗壓強du度要達到30mpa,相當於破zhi碎卵石。dao混凝土的強 版度等級是指混凝土的抗壓強權 度,普通混凝土劃分為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十四個等級。影響混凝土強度等級的因素主要有水...

古代五十萬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古代五十文錢等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相當於現在的30萬左右,南唐李後主 歸順 北宋之後,趙匡胤還撥付他年 內200萬錢的生活費,容當時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1000 1500錢 各個時期不一樣,最高2000錢 50萬錢也就是三五百兩銀子,在民間老百姓心目中也算一筆巨資了,北宋和平時期1兩銀子可以買6石米,相當於現在的500斤不到一點,西漢...

古代侯爺有什麼權力,古代侯爺相當於什麼職位

看過宮廷劇吧,見過裡面的那些王爺吧,其實侯爺和王爺一樣,都和皇上有著親屬關係,在清朝以前,王爺侯爺這種稱呼是很少出現的,在宮裡一般見面大家都稱呼為殿下,實際上就比王爺低了兩個爵位,也就是不得皇上寵愛,侯爺除了地位比王爺低,實質上和王爺一樣是沒有實質權力的,就是光拿俸祿,不幹實事,只要當王爺登基後,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