廄焚子曰傷人乎不問馬反映了孔子的什麼思想

2021-03-05 09:22:18 字數 1102 閱讀 1748

1樓:音夢琪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

馬棚失火燒掉了。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麼樣。

【評析】

孔子家裡的馬棚失火被燒掉了。當他聽到這個訊息後,首先問人有沒有受傷。有人說,儒家學說是「人學」,這一條可以作佐證材料。

他只問人,不問馬,表明他重人不重財,十分關心下面的人。事實上,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人道主義思想的發端。從這個事例我們看到聖人對於他人生命的關愛。

馬棚失火,最可能的後果是馬被燒死,但孔子的第一反應不是馬這種先秦時期極其寶貴的財物會不會損失,而是有沒有人員**。

:「廄焚。子退朝,曰:

『傷人乎?』不問馬。」現代出版的《論語》讀本都是這樣標點的,筆者認為,這一則改為如下標點會更妥帖些: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

』『不(筆者按:『不』通『否』)。』問馬。

」差別在於,前者「不問馬」為一句,後者將「不問馬」標斷。這一細小的變化,使意義有了明顯不同,對比如下:

(1)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譯文:馬房燒了,孔子退朝回家,問道:「傷了人嗎?」沒有問馬。

(1′)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

」「不。」問馬。譯文:

馬房燒了,孔子退朝回家,問道:「傷了人嗎?」(回答說:

)「沒有。」接著詢問馬的情況。

按照前一種標點,孔子只關心人的**,對馬的**則不聞不問,那麼,孔子就是一個十足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者了。

按照後一種標點,孔子既關心人的**,也關心馬的**,只不過先人後馬,先重後輕,這樣理解的話,孔子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博愛君子。筆者認為,兩相比較,後一種標點更妥,理由有三:(一)符合古人一問一答的文法。

(二)符合孔子的一貫思想。(三)符合儒家思想的一貫精神。

2樓:匿名使用者

民本思想

望採納,o(∩_∩)o謝謝

3樓:天主火炎

愛人愛物,先問人有沒有受傷,然後又問馬有沒有受傷,不問馬不是不問而是後問

4樓:解語花

反映的是孔子「仁」的思想。仁就是愛人,要廣泛的理解和體貼別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應強加於人。

廄焚。子退朝,曰 「傷人乎?」不問馬。體會仁的內涵

論語 鄉黨 中有這樣一句話 廄焚。子退朝,曰 傷人乎?不問馬。現代出版的 論語 讀本都是這樣標點的,筆者認為,這一則改為如下標點會更妥帖些 廄焚。子退朝,曰 傷人乎?不 筆者按 不 通 否 問馬。差別在於,前者 不問馬 為一句,後者將 不問馬 標斷。這一細小的變化,使意義有了明顯不同,對比如下 1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後來演變的成語故事一則是 成語

成語就是 學而時習之。來自歷史典故,全句是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在 論語 學而 中有記錄,意思是學過的內容要經常練習它,是孔子重要的學術思想之一。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驗,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討問題,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他鼓勵學生培養很好的品德,深入鑽研,提出 學而時習之 ...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中樂讀什麼

譯文 孔子說 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解讀 本章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學而時習之 乃初學之文,為一境 有朋自遠方來 則成學後事,為二境 最後一境,本非學者所望,乃求學深造日進所得。以人為本的社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