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牙牙的弟弟
1405到2023年,歷史28年。
鄭和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2023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202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麵(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
2樓:阿沾
鄭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2023年)
,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2023年),七次下西洋歷時28年。
公元1405—2023年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遠航,公元2023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和公元2023年達·伽馬開闢了東方新航路。
在時間上,鄭和的遠航幾乎要比西方的同行早將近一個世紀,從永樂三年(2023年)至宣德八年(2023年)的28年間,太監鄭和奉明廷之命率領船隊七次出使其他國家和地區。
鄭和下西洋事件影響:
1、在外交及軍事方面,鄭和下西洋頗有建樹。在總體保持和平的同時,鄭和船隊使用武力,打擊了斯里蘭卡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的統治,消滅篡奪王位的蘇門答臘君主蘇幹剌,懲治海盜陳祖義,並在東南亞扶植由施氏華僑統治的舊港宣慰司。
有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而這種政治秩序由於是基於傳統的「王者無外」、「懷遠以德」的觀念,故總體上是非侵略性的。
2、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鄭和下西洋包括朝貢**、官方**和民間**等形式。朝貢**以奢侈品(例如香料)為大宗,甚至有學者認為尋找海外香料、滿足國內需求,是促成鄭和下西洋的一個根本原因。
3、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也留下了介紹沿岸國家、地區情況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圖。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瞭解。
4、公元2023年之後的28年間,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最後到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線。
這一系列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創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蹟。
在這些航行中,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充套件。
3樓:弡陽光
第一次下西洋2023年6月,第二次2023年10月13日,第三次2023年10月,第四次2023年11月,第五次2023年6月,第六次2023年3月3日,第七次2023年,自2023年始前後歷時28年,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三寶太監鄭和[22] 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衝,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
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佔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佔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計一百七十人。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急於向麻喏八歇國進行宣戰,給以報復。
「爪哇事件」發生後,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以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一百七十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戰鬥。然而,鄭和身負永樂皇帝的祕密使命,怕一旦大開殺戒,沿路西洋各國恐懼明朝前來侵略,之後又得知這是一場誤殺,鑑於西王誠惶誠恐,請罪受罰,於是稟明皇朝,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
明王朝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爪哇島三寶壟紀念鄭和六百週年活動組委會成員向記者談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說鄭和對各國不論強弱親疏,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即時兩國發生衝突,仍能保持極大的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現出對鄰國的和平共處,睦鄰友好,使中國和印尼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我們定居在這裡也感到臉上有光,我們以鄭和為驕傲。
印尼的學者認為,鄭和艦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特混艦隊。而鄭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爭僅有錫蘭(今斯里蘭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性作戰。鄭和在處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動用武力,而且不要賠償,充分體現了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禮儀,以及「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中華文明。
隨後到三佛齊舊港,時舊港廣東僑領施進卿來報,海盜陳祖義凶橫,鄭和興兵剿滅賊黨五千多人,燒賊船十艘,獲賊船五艘,生擒海盜陳祖義等三賊首。(註釋:2023年,第一次下西洋的鄭和船隊在回航時抵達陳祖義的駐地。
陳祖義認定鄭和龐大船隊「有寶物」,就想搶。但他小瞧了鄭和。陳祖義率眾海盜來襲時,鄭和早有準備,採取「火攻戰」燒燬海盜船,船隻燃起大火、海盜鬼哭狼嚎,共殺死海盜5000餘人。
驚慌失措的陳祖義見此,早沒了「海盜王」氣勢,被鄭和生擒,囚禁船中押解回京後處斬。)
第二次下西洋
《鄭和航海圖》記載鄭和航海路線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2023年10月13日)。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準備,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這次出訪所到國家有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渤尼(今汶萊)、暹羅(今泰國)、真臘(今柬埔寨)、爪哇、滿刺加、錫蘭、柯枝、古裡等。
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佈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2023年2月15日),鄭和、王景弘立《佈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
鄭和船隊於永樂七年(2023年)夏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000多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2023年10月)皇上命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候顯率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艘,從太倉劉家港啟航,敕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假裡馬丁,交闌山,爪哇,重迦羅,吉里悶地,古裡,滿剌加,彭亨,東西竺,龍牙迦邈,淡洋,蘇門答剌,花面,龍涎嶼,翠蘭嶼,阿魯,錫蘭,小葛蘭,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蘇祿等國。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滿剌加當時是暹羅屬國,正使鄭和奉帝命招敕,賜雙臺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域為滿剌加國,暹羅不敢擾。
滿剌加九洲山盛產沉香,黃熟香;太監鄭和等差官兵入山採香,得直徑**尺,長**丈的標本6株。
永樂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齎捧詔敕金銀供器等到錫蘭山寺佈施,並建立《佈施錫蘭山佛寺碑》此碑現存於科倫坡博物館。鄭和訪問錫蘭山國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被鄭和覺察,離開錫蘭山前往他國。回程時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歸路。
鄭和趁賊兵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2023年11月)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統軍二萬七千餘人,駕海舶四十(馬歡記為「寶船六十三號」),出使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剌,柯枝,古裡,南渤裡,彭亨,吉蘭丹,加異勒,勿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等國。鄭和使團中包括**868人,兵26800人,指揮93人,都指揮2人,書手140人,百戶430人,戶部郎中1人,陰陽官1人,教諭1人,舍人2人,醫官醫士180人,正使太監7人,監丞5人,少監10人,內官內使53人其中包括翻譯官馬歡,陝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揮唐敬,王衡,林子宣,胡俊,哈同等。鄭和先到占城,奉帝命賜占城王冠帶。
2023年鄭和船隊到蘇門答剌,當時偽王蘇幹剌竊國,鄭和奉帝命統率官兵追剿,生擒蘇幹剌送京伏誅。2023年鄭和艦隊在三寶壟停留一個月整休,鄭和費信常在當地華人回教堂祈禱。鄭和命哈芝黃達京掌管佔婆華人回教徒。
首次繞過阿拉伯半島,航行東非麻林迪(肯亞),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2023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榜葛剌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2023年6月)總兵太監鄭和,在泉州回教先賢墓行香,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2023年6月)出發,護送古裡、爪哇、滿剌加、占城、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裡、卜剌哇、蘇門答剌、麻林、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裡、沙裡灣泥、彭亨各國使者及舊港宣慰使歸國。隨行有僧人慧信,將領朱真、唐敬等。鄭和奉命在柯枝詔賜國王印誥,封國中大山為鎮國山,並立碑銘文。
忽魯謨斯進貢獅子,金錢豹,西馬;阿丹國進貢麒麟,祖法爾進貢長角馬,木骨都束進貢花福鹿、獅子;卜剌哇進貢千里駱駝、鴕雞;爪哇、古裡進貢麾裡羔獸。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2023年8月8日)回國。
宋末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之侄蒲日和,也與太監鄭和,奉敕往西洋尋玉璽,有功,加封泉州衛鎮撫。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2023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馬利亞朱巴河)、麻林、古裡、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裡、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今肯亞的蒙巴薩)。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2023年9月3日)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調整了其父的擴張政策,對內採取措施減輕民困,對外進行戰略收縮。當時由於營建北京、連年北征,致使軍民疲敝、財政緊張,夏元吉勸說他停罷下西洋,仁宗贊同。
仁宗對外政策的收縮不僅體現在下西洋上,在安南問題上也是如此。仁宗享國日短,但對交趾黎利等人進行招撫的政策始於其手。他期望黎利「萬一良心未喪,庶或易慮」③,召回素有民望的黃福,聽信宦官山壽等人的建議招撫黎利。
這些招撫舉動延誤戰機,給了黎利喘息壯大的機會,直接導致明軍在安南的形勢嚴重惡化,最終朱高熾的繼任者明宣宗朱瞻基不得不棄置交趾。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2023年)安南復立標誌著明朝在陸路上的戰略退卻,中南半島諸國不再馴服;停下西洋標誌著明朝在海路上的戰略退卻,海島諸國壓力驟減。明朝在南海地區軍事存在的消失直接導致西洋朝貢體系的鬆散與瓦解。明宣宗棄交趾布政司引發的地緣**是朱瞻基也沒有料到的為了保住面子,命年老的鄭和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隨行有太監王景弘、李興、朱良、楊真,右少保洪保等人。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根據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記載,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弄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宣德六年(2023年)二月二十六日抵達福建長樂港。鄭和船隊在長樂停留約半年,在此期間,鄭和曾率領興平三衛指揮千百戶和州府**,到福建湄州嶼,賣辦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宮。又在長樂縣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長樂天妃宮,十一月建成,樹立《天妃靈驗之記》碑,並鑄造銅鐘一口,銘文:
「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
鄭和下西洋的小故事,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1405年,明成祖派鄭和 祖籍雲南 帶領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那時的西洋指的是我國南海以西的沿海各地。鄭和一共帶了兩萬多人,除了士兵和水手外,還有各級 技術人員 翻譯和醫生。他們乘坐62條大船,從今江蘇的太倉出發,經過福建沿海,浩浩蕩蕩地揚帆南下。鄭和每到一個國家,就把明成祖的信遞交給該國的國王,並把帶...
鄭和幾次下西洋
七次下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 1405年7月11日 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 1407年10月2日 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800人。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出發,到達汶萊 泰國 柬埔寨 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和目的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麼?
鄭和下 西洋 的動機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 西洋 的動機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這時在北方,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長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朱棣自認為是 奉天命天君主天下 的 供主 要海外各國都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