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怎麼理解

2021-03-05 13:37:59 字數 4991 閱讀 9054

1樓:匿名使用者

「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   故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祥、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芸芸眾生,一茗在手,照樣海闊天空。   平易近人,寧靜淡泊,雅俗共賞,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茶禪一味   中國人與以茶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藥有治病的作用,《神農本草經》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後茶漸為中國人的主要飲料,那麼,普通的一種茶,能升至茶文化,這裡是因為士大夫們參與茶事,賦予其一種文化理念,故而有種茶、製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

逐漸產生了一系列規則、制度、習慣、風俗與書法、繪畫、美文、詩詞、琴棋,互為表裡,融和成為綜合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內伸層面,又謂--茶道。《周易.繫辭上》曰: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茶道的內涵,不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學、哲學的理念,所謂茶道即人道。茶事極重「德行」,陸羽的《茶經》說:

「茶性儉」、「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茶事中體現為:「對己,簡樸自律;對客,待之以禮」。

  古代的文人墨客記錄了茶所演繹的一幕幕世相,而畫家則用畫筆,描繪了品茶之趣。   初唐有「丹青神化」的閻立本,曾畫《蕭翼賺蘭亭圖》,此本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蕭翼賺蘭亭圖》一畫是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而作。

作品反映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命臺御史蕭翼往會稽(浙江紹興)向僧人辯才智取晉代書聖--王羲之所書《蘭亭集序》的故事。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畫面共五人,中為八十高齡僧人辯才,面目清瞿,手持佛塵,坐於禪榻藤椅,正與蕭翼侃侃自誇。蕭翼長鬚飄灑,袖手躬身坐於長方木凳上仔細聆聽,一侍僧立於其間。

辯才和尚並不知蕭翼的真實身份,仍令人烹茶以禮。烹茶老者蹲坐**,手持茶鐺置於風爐之上做撥爐烹茶狀,侍童手捧茶托、茶碗,欲將茶湯烹好敬獻主客。畫面右下角置一方桌,上置茶托、茶碗、茶碾、茶罐……,畫面描繪了儒士與僧人品茗清談的情景。

  明代畫家顧炳所摹繪唐代閻立本所繪《鬥茶圖》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民間的飲茶習俗,畫中將諸人端壺、沖茶、觀茶、品茶。其中提桶站立鬥茶者極有個性,頭裹巾、上身半袒、束腰、著芒鞋,右手提桶,左手正作品茶狀。   以煮茶人畫常常會帶有一種獨特的雅緻情趣。

  明代畫家王紱作有《茅齋煮茶圖》,其詩云:「小結茅齋四五椽,蕭蕭竹樹帶秋?。呼童掃取空階葉,好向山廚煮三泉」。

題詩與畫面相配,給人一種清寂的氛圍,主人在山野林下,幽然自得,遠離了喧鬧,展現的淋漓盡致。清鄭板橋亦有「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掃竹徑,對芬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於蔬林窄徑之間」之雅事也。   古代畫家的「茶味沖淡平和,心悟自省,茶性與禪性相近」之追求,多少也表達出一些不得志者的無奈。

  在當代畫家中展現同樣的題材,而別然不同。青年畫家馬海方先生所創作《納涼圖》畫面中描繪一位老者,心寬體胖,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其無拘無束,獨賞鶯哥的鳥啼,一個紫砂壺,概括了老者吃穿不愁,退休後的美好生活,似神仙一般,馬海方先生的畫作簡括,以生動繪畫語言表現了富足的百姓生活中的一角。

其作品圖簡意豐,令人回味。   自古茶與文學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有關茶的文學數不勝舉。

當代的趙樸初居士曾有一首著名的詩:「七碗受至味,一壼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七碗」的典故出自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見《全唐詩》卷388)。   「吃茶去」是禪門的一個著名公案。

唐末趙州從諗禪師,用「吃茶去」接引後人的一種方便。禪師們認為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中,遠水搬柴皆妙道。吃茶是從平常生活中最小最起眼的事,當然也有妙道。

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目的不在茶,而讓人們在極小的事物中體認自性。   所以趙樸老曾說「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就是如果你引經據典的流入的口頭禪,不如回觀心性,對照修持,自得自悟。其詩從茶詩升格至佛理,令人回味。

  茶與「坐禪」修行有很大關係,茶可以消除坐禪帶來的疲勞,且能提神醒腦,去魔祛邪,淡泊去欲,和膝互敬之功能。古人將茶概括為「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樹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於是有了「茶禪一味」的哲學命題。 五龍峰茶業 真誠為您解答!

2樓:匿名使用者

1、「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

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

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

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

」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

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2、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

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

「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3、「禪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幫助。

茶聯四幅

茶筍盡禪味,鬆杉真法音。

——蘇東坡

一勺勵清心,酌水誰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聽泉我愛在山聲。

——招隱寺內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

——洛陽古道一茶亭所書

一卷**,苕霖溪邊真慧業,

千秋祀典,旗槍風裡弄神靈。

——上饒陸羽泉聯

茶詩四首

題德玄上人院

杜荀鶴(唐)

刳得心來忙處閒,閒中方寸闊於天。

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

罷定磐敲鬆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瞭然。

與茶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靈一和尚(唐)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北山。

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失題陳繼儒(明)

山中日日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葉夢,竹爐風軟落花煙。

點來直是窺三味,心後能翻賦百篇。

欲笑當年醉鄉子,一生虛擲杖頭錢。

茶與中國文化發展

趙樸初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3樓:aaa**王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高僧兩次來到中國參禪,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於2023年寫成《吃茶養生記》一書,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15世紀中葉,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學禪,師從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參禪唸經常打瞌睡,醫生建議他"吃茶去",結果立竿見影。

夾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為貢品,碧巖泉已有上千年曆史,現在依舊誦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優質泉水,也是極有價值的礦泉水泉。據中國茶禪學會專家考證,夾山是"茶禪"、"茶道"的正宗源頭。

禪茶一味是什麼意思,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茶禪一味 意思是說品茶就像參禪,是一個佛學的典故。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 吃茶去 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 茶禪一味 其真跡被 ...

戀愛中一味付出是不是很傻戀愛中一味的付出是傻瓜嗎?

好多人回答.都很有道理啊.付出不一定有回報真正愛一個人 主要是看你怎麼去對待它,平平淡淡 從從容容的愛才是真,在愛上一個人的時候,就不要去計較愛情的浪漫和很多種的愛情方式,這個每個人的去愛的方式不同,不要不知足,太貪心了,會失去難得的真愛,有人說愛情是不會長久的,我認為是錯誤的,愛情有長久的時候,因...

被倉鼠咬了吃獨一味片嗎,吃了獨一味分散片,能喝酒嗎

你說的這個情況,應該的沒有任何作用的,建議要進行消毒消炎處理,至於打狂犬病疫苗,因為是家養的倉鼠,應該不太可能會傳染上狂犬病,可以用不著打。不能亂吃藥!應該先清理被咬的傷口,把傷口清理乾淨了!有酒精就先消毒一下!再去看醫生檢查一下身體看看!有沒有什麼異常!不能亂吃藥!應該先清理被咬的傷口,把傷口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