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若凌穎雪
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
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2樓:宇宙一星滄海
「茶禪一味」意思是說品茶就像參禪,是一個佛學的典故。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
茶道傳入日本,茶禪一味成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時期茶聖千利休將「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結合茶禪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礎。
茶道始於中國,發揚光大於日本。茶道與禪宗,殊途同歸,而又相輔相成,故「茶禪一味」被視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3樓:匿名使用者
茶禪一味
關於「茶禪一味」一詞的解釋,度娘給的答案是:「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裡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閒適,暗合禪意的放下,故謂之茶禪一味。
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
故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詳、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芸芸眾生,一茗在手,照樣海闊天空。
平易近人,寧靜淡泊,雅俗共賞,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中國人與以茶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藥有治病的作用,《神農本草經》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後茶漸為中國人的主要飲料,那麼,普通的一種茶,能升至茶文化,這裡是因為士大夫們參與茶事,賦予其一種文化理念,故而有種茶、製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
逐漸產生了一系列規則、制度、習慣、風俗與書法、繪畫、美文、詩詞、琴棋,互為表裡,融和成為綜合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內伸層面,又謂--茶道。《周易.繫辭上》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茶道的內涵,不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學、哲學的理念,所謂茶道即人道。茶事極重「德行」,陸羽的《茶經》說:「茶性儉」、「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在茶事中體現為:「對己,簡樸自律;對客,待之以禮」。
古代的文人墨客記錄了茶所演繹的一幕幕世相,而畫家則用畫筆,描繪了品茶之趣。
初唐有「丹青神化」的閻立本,曾畫《蕭翼賺蘭亭圖》,此本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蕭翼賺蘭亭圖》一畫是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而作。作品反映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命臺御史蕭翼往會稽(浙江紹興)向僧人辯才智取晉代書聖--王羲之所書《蘭亭集序》的故事。
明代畫家顧炳所摹繪唐代閻立本所繪《鬥茶圖》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民間的飲茶習俗,畫中將諸人端壺、沖茶、觀茶、品茶。其中提桶站立鬥茶者極有個性,頭裹巾、上身半袒、束腰、著芒鞋,右手提桶,左手正作品茶狀。
以煮茶人畫常常會帶有一種獨特的雅緻情趣。
明代畫家王紱作有《茅齋煮茶圖》,其詩云:「小結茅齋四五椽,蕭蕭竹樹帶秋?。呼童掃取空階葉,好向山廚煮三泉」。
題詩與畫面相配,給人一種清寂的氛圍,主人在山野林下,幽然自得,遠離了喧鬧,展現的淋漓盡致。清鄭板橋亦有「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掃竹徑,對芬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於蔬林窄徑之間」之雅事也。
古代畫家的「茶味沖淡平和,心悟自省,茶性與禪性相近」之追求,多少也表達出一些不得志者的無奈。
在當代畫家中展現同樣的題材,而別然不同。青年畫家馬海方先生所創作《納涼圖》畫面中描繪一位老者,心寬體胖,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其無拘無束,獨賞鶯哥的鳥啼,一個紫砂壺,概括了老者吃穿不愁,退休後的美好生活,似神仙一般,馬海方先生的畫作簡括,以生動繪畫語言表現了富足的百姓生活中的一角。
其作品圖簡意豐,令人回味。
自古茶與文學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有關茶的文學數不勝舉。當代的趙樸初居士曾有一首著名的詩:「七碗受至味,一壼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七碗」的典故出自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見《全唐詩》卷388)。
「吃茶去」是禪門的一個著名公案。唐末趙州從諗禪師,用「吃茶去」接引後人的一種方便。禪師們認為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中,遠水搬柴皆妙道。
吃茶是從平常生活中最小最起眼的事,當然也有妙道。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目的不在茶,而讓人們在極小的事物中體認自性。
所以趙樸老曾說「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就是如果你引經據典的流入的口頭禪,不如回觀心性,對照修持,自得自悟。其詩從茶詩升格至佛理,令人回味。
茶與「坐禪」修行有很大關係,茶可以消除坐禪帶來的疲勞,且能提神醒腦,去魔祛邪,淡泊去欲,和膝互敬之功能。古人將茶概括為「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樹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於是有了「茶禪一味」的哲學命題。
4樓:樂棹馬
「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5樓:匿名使用者
何為茶禪一味?是指在佛教與茶文化結合過程中出現的以茶喻禪思想,也即禪宗將飲茶一事,視為悟道的契機與妙傳心印的載體,稱「茶禪一味」
6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茶道即禪道,只有靜下心,慢慢品嚐才能享受生命
7樓:匿名使用者
說了那麼多,其實就是心味!
8樓:匿名使用者
茶,禪,佛心。共為一體。有相似有不同,可融於一體,可分事而居。故有茶禪一味之說
禪茶一味什麼意思
9樓:nice白羊貓
禪茶一味一般指禪茶,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製、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是一種境界。
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10樓:沉默
其一曰「苦」;其二曰「靜」;其三曰「凡」;其四曰「放」。
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方雲禪畫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禪茶一味」是什麼意思?請舉例詳細解釋和說明。
11樓:lee羅亞輝
禪是一種境界。講求的「禪茶一味」
,「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茶與禪的相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與昇華。飲茶時注重平心靜氣品味,參禪則要靜心息慮體味。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擴充套件資料
茶的起源和茶源的佛教傳說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記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最早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飲茶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也有人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20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
12樓:匿名使用者
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
1、「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
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
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
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
」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
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2、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
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
「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3、「禪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幫助。
簡單解釋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茶禪一味怎麼理解
茶禪一味 茶即禪 品茶如參禪。飲茶因能清心寡慾 養氣頤神,故向有 茶中帶禪 茶禪一味 之說。故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 墨香齊名 號稱 三香 是高雅 安祥 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 芸芸眾生,一茗在手,照樣海闊天空。平易近人,寧靜淡泊,雅俗共賞,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茶禪一味 ...
我是認為相互的,不是一味迎合是什麼意思
感情是相互的,比如理解包容信任之類。不是某一方一味的遷就對方 比如男女相愛,為另一方所好而特意改變自己 就像存摺裡的錢,光往外取不往裡面存早晚會空的,別人的要求你永遠達不到,人的慾望是永遠滿足不了的,不要一味的迎合他人,努力做好自己才不枉此生啊 你說的很對,確實是活好自己,努力生活,讓自己沒有遺憾,...
世界上最好一味抗癌症的中藥是什麼
中藥bai治病講的是對症而du不是最好,zhi再好的藥不對症也是不 dao行的,中醫多數專扶正固本的方式治屬療癌症,有的需要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但有的癌症絕對不行的,並不是所有癌症解決方法都一樣的。有癌症的病號都知道是身體免疫系統能力低下,癌細胞得以擴散惡化導致的,畢竟正常人體內也是有癌細胞存在的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