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白帝城託孤
白帝城託孤 來歷
白帝託孤的背景是關羽所守的荊州被吳國攻佔,關羽兵敗被俘,不降,被殺。劉備聞後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當時諸葛亮在南方和孟獲打仗,所以不曾隨軍。但是劉備被吳火燒聯營,大敗後兵敗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諸葛亮前來時,劉備對諸葛亮說:
「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廢黜了,你自己當皇帝吧。」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劉禪的,絕不敢有一點自己當皇帝的意思。
一定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託孤
關羽被東吳殺害以後,劉備報仇心切,竟不聽諸葛亮勸告,親自率軍出征,攻打東吳.結果大敗,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宮.劉備知道自己病難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趕到成都,請諸葛亮來囑託後事.
諸葛亮留太子劉禪守住成都,帶劉備的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來到白帝城.進了永安宮,看到劉備病得不成樣子,慌忙拜倒在劉備
2樓:**娃娃
劉備託孤這件事,後世議論非常多。尤其劉備對諸葛亮那番意味深長的話,讓人浮想聯翩。
一種看法認為,劉備這寥寥數語,表達了他對諸葛亮的充分信任。劉備明知兒子不才,並沒有教給他用各種權術保住皇位,而是叮嚀他要象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一切聽諸葛亮安排,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業;劉備深知其子無帝王之才,與其國家淪喪,還不如讓諸葛亮取而代之。這樣的囑託,應是劉備的肺腑之言。
這樣的囑託,不僅表達了劉備廣闊的胸襟和坦蕩為人,實際上也是處置蜀漢政權的最佳方式。晉人袁巨集認為「其臨終顧託,受遺作相,劉後授之無疑心,武侯處之無懼色,繼體納之無二情,百姓信之無異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資治通鑑》注者胡三省認為,「自古託孤之主,無如昭烈之明白洞達者。
」清史學家趙翼也盛讚劉備託孤之語云:「千載之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
還有一看法,以晉人孫盛為代表,他認為劉備所言乃畫蛇添足,好的作用不多,壞處倒不少。假若所託不是諸葛亮那樣的忠貞死節之臣,豈不自啟**的口實,帶來禍害嗎?好在劉禪懦弱,無猜疑之心,加之諸葛亮威望廣大,使小人無隙可乘,才沒有發生變故。
清《通鑑輯覽》也認為,諸葛亮之為人劉備是知道的,劉備在臨終時說出那種「猜疑」的話,可見三國之世,「以譎詐相尚」,即使是劉備和諸葛亮,也不能例外。
以上兩種看法針鋒相對,各不相讓,爭執了千餘年。筆者認為,與其揣摩劉備之言是否出自肺腑,還不如靜下心來想一想,劉備一番話對誰最有利,便可豁然開朗:第一,自古權臣輔弱主,只要弱主一切聽命於權臣,不覬覦,不搗蛋,雙方是可以相安無事的。
近在三國,曹魏數個小皇帝被廢,均與弱主不服權臣有關。劉備死後,諸葛亮只要輔佐,便是權臣。而劉禪年小闇弱,必為弱主。
劉備很清楚,只要劉禪不屈從於諸葛亮,雙方必有一番火併,而火併的結果,多半是諸葛亮獲勝。劉備不願意在他死後蜀漢內部發生這樣的事,辦法只有一個,全力安撫劉禪,讓他象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不要輕易反抗諸葛亮,求得相安無事。同時,極力拔高諸葛亮,乾脆把話挑明,讓他死心塌地地為劉禪效命,不生二心。
劉備的話,實際上對諸葛亮並無多少約束力,倒是對劉禪十分有利。劉禪憑著父親的悉心安排,雖懦弱,卻做了數十年安心皇帝,這不能不說是劉備高度政治智慧的集中體現;第二,託孤之事,古已多有,病榻前無一例外,信誓旦旦地要如何如何為主上效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當時說的話大都不算了數,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了。
劉備對託孤之事當然很明白,也清楚,即使自己再如何安頓諸葛亮,已不能排除諸葛亮為勢所迫而幹出他不願看到的事。如果諸葛亮已走到非取劉禪而代之的一步,劉備的考慮便是保全劉禪的身家性命。如果劉禪不肖(「不肖」二字深可玩味,多半指不服從諸葛亮,與諸葛亮鬧彆扭),而諸葛亮又想取而代之,那就順理成章地取而代之,萬萬不可把事情做絕,將劉氏一門斬盡殺絕。
簡單地說,劉備託孤有兩層意思,一是安頓劉禪,要善待諸葛亮;一是安頓諸葛亮,要善待劉禪,必要時,可取而代之。但這兩層意思全是為了劉禪:讓劉禪善待諸葛亮,是要他服從、聽命於諸葛亮,不要雞蛋碰石頭;讓諸葛亮善待劉禪,是要諸葛亮在大權獨攬後也不要太對不住劉禪,給他必要的生存空間,讓雙方都相安無事。
如果雙方果真水火不容,也不要動武,諸葛亮可平取政權,不要害劉禪身家性命。
可見,劉備對諸葛亮所云「取而代之」之語,完全是自己的真實想法。而這個真實想法的背後,卻是冷峻的現實。既有劉備的無奈,也有對諸葛亮的不信任,更多的是對劉禪的關懷。
劉備之言真是不想說又不得不說,用心之良苦,千年而下猶覺如見。
後人多讚頌劉備之胸襟坦誠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實際上只說對了一半。劉備所做是恰當的,而諸葛亮則未必。如果不是劉備對其子反覆教誨,聽任劉禪與諸葛亮抗爭,恐怕諸葛亮就要露出其廬山真面目,揮舞起鐵甲與大棒,來對付劉禪了。
人們每每讚歎諸葛亮,目為「大漢一人」,這有些過譽。客觀地講,是劉禪的闇弱成全了諸葛亮。如果劉禪像康熙不服鰲拜一樣不服諸葛亮,那麼諸葛亮最後的形象,不過與司馬昭是一樣的,別無二致。
3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161-223),字玄德,琢郡源縣(今河北源縣)人。在東漢末的軍閥混戰中,先無立足之地,後採用諸葛亮聯孫拒曹的主張,於建安十三年(208)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佔領荊州,旋即奪取益州和漢中,221年4月在成都稱帝,國號蜀漢,年號章武。7月令諸葛亮守成都,不顧諸葛亮及文武群臣的勸阻,自率傾國之兵,報孫權大都督呂蒙乘虛攻佔荊州、在麥城殺關羽之仇。
一舉破巫山、佔秭歸,次年初攻佔彝陵(今湖北宜昌),並在彝陵東虢亭建立大本營。孫權重用年輕將領陸遜為大都督,陸遜面對蜀強吳弱的軍事形勢,採用"拖延"戰術,令部將堅守,不與交鋒。六月天氣炎熱,蜀兵伏擊難熬,劉備憤而忘謀,令部隊移駐沿山樹林茂密處,連營紮寨以避酷暑。
陸遜便率吳軍水陸並進,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劉備兵敗,退守白帝城。
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病勢加重,自知不起,遣使至成都召諸葛亮等大臣到白帝城永安宮(今奉節師範學校內)受遺命。諸葛亮領劉永、樑王劉理等趕到奉節。劉備已多日臥床不起,請諸葛亮坐在床沿上,撫其背說:
"我有幸得先生相助而成就帝業。然而我甚淺陋,未採納丞相之言而伐吳,自取其敗,悔恨莫及。我死在旦夕,不得不以大事相托。
"於是將遺詔遞給諸葛亮,一手掩淚一手把著諸葛亮的手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能完成統一大業。劉禪軟弱,先生以為可輔佐則輔佐,若不可輔佐,則請先生自為成都王。
"諸葛亮聽罷,手腳無措,流淚跪拜在地說:"臣怎敢不盡全力輔佐後主,以盡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呢!"叩頭不止。
劉備又請諸葛亮坐下,叫兒子劉永、劉理來到面前,吩咐說:"我死之後,你們兄弟三人都要以對待父皇的禮儀對待丞相,不可怠慢。"並叫兩個兒子同拜諸葛亮。
諸葛亮誠惶誠恐,說:"臣即使肝腦塗地,也難以報答陛下的知遇知恩。"劉備這才心安,然而又加封尚書令李嚴兼任中都護,統掌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宮,同為輔政大臣。
最後對在場的文臣武將-一囑託,這一代梟雄才一命嗚呼。其用心可見。
4樓:五倍英
劉備伐吳,戰敗,病倒在白帝城```自知命不久`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
5樓:匿名使用者
二樓分析的讓人冷汗淋淋。
6樓:
你要問什麼我都沒弄清楚
劉備白帝城託孤說的話,是在猜忌諸葛亮嗎﹖
7樓:永夜
不是,希望諸葛亮能完成統一大業,能夠輔佐不爭氣的阿斗沿襲皇位千秋萬載。
白帝城託孤電視劇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擊敗曹操、佔據戰略要地漢中。在這樣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劉備部將關羽孤軍北伐曹魏,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以白衣計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也開始走下坡路。劉備聞後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被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退到白帝城。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廢黜了,你自己當皇帝吧。」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
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劉禪的,絕不敢有一點自己當皇帝的意思。一定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8樓:匿名使用者
猜忌談不上,如果猜忌的話,就不會把國政全盤託給諸葛亮了。
也有人說是試探,但這種說法更屬無稽。很簡單的道理,假如諸葛亮真有野心,這一試探就等於趕鴨子上架了,而且也給了假設當中的篡位者極好的理由。
帝王心術是最難理解的。劉備的託孤,更多的是一種道德逼迫,在相信諸葛亮忠誠和能力的前提下,逼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和諸葛亮兩人的行為舉止雖然如此,但其中大有可琢磨之處。
第一,劉備在大庭廣眾之中這樣評價諸葛亮,都要以皇位相贈了,作為丞相前來聽取遺囑的諸葛亮來說,除了固辭相讓外,難道還有第二種選擇嗎?如果諸葛亮當眾說,那我就看情況辦吧,能輔則輔,不能輔就奪位,諸葛亮還如何獲得「輔命大臣」的地位,甚至如何在今後的朝廷立足?
第二,劉備料定諸葛亮的回答只能是惟一的,借諸葛亮的嘴約束他今後的執政行為。諸葛亮「鞠躬盡瘁」的誓言是當眾發的,耳聞者數以百計。如果諸葛亮日後心懷**或試圖**,立即就失去了道德優勢。
中國傳統文人都重名聲,尤以東漢為最。
不管劉備是真心還是假意,白帝城託孤都是以退為進的成功戰略。日後的政治發展都證明劉備對劉禪的判斷,對未來的把握是正確的。劉備「誠心誠意,舉國相托」;而諸葛亮「忠心為國,鞠躬盡瘁」,樹立了千古明君忠臣的典範。
承諾畢竟是蒼白無力的。劉備臨終前還設計了複雜的權力結構,對諸葛亮進行實質限制。這就是將身後的權力三分給了三個派系。
劉備召見諸葛亮的同時也召見了尚書令李嚴,在任命諸葛亮為「輔命大臣」的同時也讓李嚴「同為顧命」。
在蜀漢政權中,李嚴歷任裨將軍、犍為太守、興業將軍、輔漢將軍。在地方官任上,李嚴表現出了出色能力,屢次以少數兵力平定大規模的叛亂;又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短短兩年就將郡城整修一新,「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是歷任犍為太守中成績最好的一位。
李嚴的政績和官職都與諸葛亮不相上下。劉備最終還是選擇了諸葛亮為頭號輔命大臣,同時讓李嚴「同為輔命大臣」,「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這樣的權力結構正好讓諸葛亮和李嚴互相制衡,防範的物件是照行丞相事的諸葛亮。
在短短的一年多內,劉備多次籠絡提拔李嚴,並籍由其政治地位的上升以及原有的基礎,為諸葛亮樹立了一個強大的對立面。劉備選擇李嚴與諸葛亮保持制衡,也因為李嚴本身與諸葛亮是同鄉,在荊州和四川兩大派系中都有關係。這就為雙方的利益協調與合作奠定了基礎,以免劉備死後蜀漢政權內訌激烈,難以控制。
劉備白帝城託孤,究竟為何,劉備為何白帝城託孤
為何說白帝城託孤是劉備給諸葛亮最善意的套路。政治家眼裡做任何事都不會單純只有一個目的,但這並不妨礙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相惜情義。劉備為何白帝城託孤 為何說白帝城託孤是劉備給諸葛亮最善意的套路。劉備白帝城託孤有什麼內幕嗎?即使有,也被將近2千年對孔明的稱讚之聲給沖刷的無據可考了。沒有什麼內幕。至少後人沒...
劉備白帝城託孤勉諭劉禪的名言,劉備白帝城託孤時,為何諸葛亮只有一件事情沒聽明白?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為何諸葛亮只有一件事情沒聽明白?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劉備說馬稷不可用,但是諸葛亮卻沒有聽進去,還是重用了他,最後導致了街亭丟失 在劉備託孤告訴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時,他沒有聽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重用馬謖為參軍,直到馬謖丟...
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向諸葛亮講了這樣幾句話 君才十倍曹不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
d如果真的真心讓,不可能說這些廢話,起碼不能再眾 目睽睽之下說,劉備這樣說等於斷了諸葛亮的路,只要諸葛亮敢做,就是不忠不義,大義上就過不去,別小看大義,即使誰都明白怎麼回事,遮羞布還是要有的,師出有名,禪讓是三推四讓就是中國獨特政治文化。劉備其實早就對諸葛亮很忌憚,畢竟劉關張三人死後,劉備集團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