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恐龍專家
魚龍生活在海洋裡,是(恐龍的親戚).魚龍(拉丁語學名:ichthyosauria,來自希臘語ιχθυς,「魚」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
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
在三疊紀中期今天還未能確定的陸棲爬行動物逐漸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為魚龍,這個過程類似今天的海豚和鯨的演化過程。在侏羅紀它們分佈尤其廣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霸王龍是美國人發現的。分佈( found in)→ 加拿大艾伯塔省 美國新墨西哥州 蒙大拿州 科羅拉多州 懷俄明州 發現者( discoverer)→ 布朗(barnum brown) 1902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亨利·奧斯本(osborn), 1905
2樓:鄭司衡
1 b 生活在水中的魚龍、蛇頸龍等 都屬於爬行動物而非恐龍
2 c 霸王龍是生活在現在北美大陸區域的 這個地區的恐龍研究是最發達的 其他區域的人不會跑到這裡發現恐龍的
3樓:曹東東
1.b 2.c
關於恐龍的問題
4樓:棕色蘆花雞
大多數恐龍發現於:地區——中國、蒙古;時代——白堊紀。
最長的恐龍是:易碎雙腔龍。
最重的恐龍是:阿根廷龍。
最寬的恐龍是:甲龍。
最大的肉食龍是:南方巨獸龍。
跑得最快的肉食龍是:似鴕龍(似鴕龍可能是雜食的,那跑得最快的恐龍就是傷齒龍)。
最大的恐龍是:樑龍(有人說是**龍,但它是是樑龍的一種)。
5樓:恐龍專家
大多數恐龍發現於( 侏羅紀、白堊紀 )
最長的恐龍是(雙腔龍)
最重的恐龍是(巨型汝陽龍)
最寬的恐龍是(甲龍)
最大的肉食龍是(棘背龍)
跑的最快的恐龍是(似鳥龍)
最大的恐龍是(**龍)
6樓:風中落葉
由於恐龍最早出現在約240百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恐龍最終是滅絕於63百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統治了地球長達160百萬年的時間,就有人稱恐龍也在這麼漫長的歲月中進化出了比人類更為高階的文明。
恐龍(英文:dinosaur)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一類陸生動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大多數屬於陸生(棲息在陸地上的)爬行動物,但能直立行走。說是脊椎動物而不說是爬行動物的原因是,恐龍曾經被歸為爬行動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動物的基本特徵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現在一直被質疑的冷血動物一說。
實際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這是一群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2023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爵士(1804-1892)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面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面的詞根意思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
我們中國人則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恐龍其實根本就不是蜥蜴。
恐龍與鳥類的關係:在2023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其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明顯的羽毛痕跡(美頜龍雖然也有羽毛,但它們很原始),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食肉恐龍具有原始羽毛,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2023年以來,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
現在,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唯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認為它們在生物學中應該分類於同一綱(即現未建成的恐龍綱)之內。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係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晚二疊紀,並在中三疊紀成為優勢動物群。
從發現恐龍到20世紀前60年,由於對恐龍瞭解不足,科學家與大眾**都視恐龍為行動慵懶、緩慢的冷血動物。但是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的觀點。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援了恐龍是溫血動物的觀點。
但事實究竟如何,還需進一步的考證。
恐龍的多樣性發展:從早侏羅紀到晚白堊紀,恐龍家族適應環境因而發展迅速,使得恐龍向著多樣性方向發展,恐龍的種群數目增加,使恐龍這一類具有優勢,恐龍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陸地生態系統。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
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恐龍有溫馴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龍)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動物的恐龍),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恐龍的習性:最古老的爬行類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賓夕法尼亞紀)(約320百萬年前—280百萬年前)。追本溯源,當系由兩棲類演化而來。
兩棲類的卵需在水中才能開始發育。爬行類演化出卵殼,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發。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行類可以離開水生活。
從245百萬年前到65百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類成了地球生態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類時代。大型爬行類恐龍即出現於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樑龍和迷惑龍,是體形與體重最大的陸棲動物。
霸王龍是迄今為止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魚龍與蛇頸龍及生活於空中的翼龍等共同構成了一個複雜而完善的生態體系。
爬行類在地球上繁榮了約1億8千萬年左右。這個時代的動物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龍。人們一提到恐龍,眼前就會浮現出一隻巨大而凶暴的動物,其實恐龍中亦有小巧且溫馴的小恐龍。
恐龍屬脊椎動物爬行類,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陸地上的沼澤及灌木叢裡,後肢比前肢長且有尾。其中有許多種好食肉,許多種好食草。其中發展較緩慢的種類,類似最古之鱷及喙頭類,發展較完善的種類與鳥類相似。
研究恐龍的方法:研究恐龍,全憑化石。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對恐龍化石的研究,推測恐龍的形態及習性。
根據他們的研究,恐龍就像現生的動物一樣: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兩條腿走路,有的以四條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動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動物;有的**光滑,有的**上有鱗或骨板,更多的有羽毛。其共同相似之處是:
所有的恐龍,腦子都很小(除了鳥及部分肉食恐龍),蛋下在陸地上(所有的恐龍都是如此)。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居住著一群奇特的生物---恐龍。它們稱霸地球,生存了近1億7千萬年之久,最後卻神祕地滅絕了。
今天我們所知有關恐龍的一切,都是由恐龍化石得來的。
化石的出土:在歷史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由來已久,只不過是當時由於知識水平有限,還無法對這些化石進行正確的解釋而已。
相傳早在1700多年前晉朝時代的我國,四川省(當時被稱為巴蜀之蜀郡)武城縣就發現過恐龍化石。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那是恐龍的遺骸,而是把它們當作是傳說中的龍所遺留下來的骨頭。
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的動物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
恐龍時代景象: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近1億7千萬年的時光,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地球的環境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原本連成一整片的盤古大陸逐漸漂移,**成為如今我們熟知的形態;這些地球板塊漂移到全球各處後,由於光照不再均勻,熱量的傳導也被海洋阻斷,氣候環境也跟著發生了改變。
在恐龍時代早期,蕨類植物構成的矮灌叢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板塊漂移,再加上氣候變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由於這些變遷是在非常漫長的時間內逐漸發生的,因此生長其中的動物依然能夠很好地適應。
但是由於恐龍時代中期,地殼運動加劇,使得地質活動頻繁,造成了陸地氣候變化。到了恐龍時代晚期,由於氣候變得乾冷,地球上出現了沙漠,由於地球板塊的漂移,造成高山隆起,深谷下沉,板塊攜帶大陸向不同的方向運動,使得環境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恐龍的分類,在生物學上被列為一個總目。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其他各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
蜥臀目(saurischia)、 鳥臀目(ornithischia)。二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其腰帶結構: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十分難看;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後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
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區別。)
蜥臀目分為蜥腳類(sauropoda)和獸腳類(theropoda)。
蜥腳類又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
原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是一類雜食--素食性的中等體型的恐龍,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種巨型恐龍--------板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安琪龍。
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
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於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於體長的一半的馬門溪龍,世界上已知體形最大的動物-----**龍或易碎雙腔龍等。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它們都是肉食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頭部很發達,嘴裡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霸王龍是著名代表,其餘如異特龍,南方巨獸龍等也頗具名氣。
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ornthopoda)、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
鳥腳類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群。它們兩足或四足行走,下頜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頜牙齒齒冠向內彎曲,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們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全都是素食恐龍。
如:鴨嘴龍、禽龍等。
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或多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其代表有被認為居住在平原上的劍龍,被發現於坦尚尼亞的肯龍。
甲龍類的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於白堊紀早期。例如生活在歐洲大陸的海拉爾龍,生活在英國的多刺甲龍。
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鸚鵡嘴龍即屬角龍類的祖先型別。其中有與霸王龍齊名的三角龍,溫順的食草動物原角龍等等。
腫頭龍類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顬孔封閉,骨盤中恥骨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堊紀。
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小孔,這個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它各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的動物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係。
截至2023年9月31日,最大和最小的恐龍:目前已知最長的肉食性恐龍是棘龍,身長為16到18米,重量為8,150公斤。其他的巨型食肉性恐龍有南方巨獸龍,馬普龍,暴龍和鯊齒龍;不計現代鳥類(如:
吸蜜蜂鳥)的話,目前已知最小型的成年恐龍標本屬於近鳥,體重估計為110公克左右,而已知最小型的草食性恐龍則是微角龍與皖南龍,身長約60釐米,還有獸腳亞目的近鳥和耀龍體長都在35釐米以下。
最早出現的恐龍:是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矽化木公園發現的,是一個距今225百萬年、鴕鳥大小、質量約90千克的恐龍化石。
最遲出現的恐龍:角龍類恐龍,在距今135百萬年前(白堊紀)以後最盛。
體形最大的恐龍(陸生動物):易碎雙腔龍(體長58----62米,重約122噸)。
體重最大的恐龍(陸生動物):巨體龍(體長約40米,重約140噸)。
體形及體重最小的成年恐龍:近鳥(體長30釐米,重350克)
牙齒最重的恐龍:霸王龍,牙齒超過15釐米。
最早有羽毛的恐龍: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0百萬年的帶毛恐龍化石,叫做近鳥,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有羽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備註:恐龍也是地球生命進化史上、失敗的一個生物種類,就是因為,當它們統治了地球生態系統160百萬年,也沒有進化成為脫離地球生存的生命體。
同時,恐龍也是一個具備了跳躍性進化的一類生命體,人類比恐龍強,就是因為,人類也是跳躍進性進化的生命體,並且在目前已知的地球生命中排名第一。
關於恐龍的問題
中生代或中生代前 初龍archosaur 迷龍labyrinthodont 蜥蜴lizard 中生代 三疊紀 腔骨龍coelophysis 犬齒龍cynodont 始初龍eoraptor 黑瑞龍herrerasaurus 蓓天翼龍peteinosaurus 三叉棕櫚龍thrinaxodon 蛇頸龍p...
關於恐龍的,關於恐龍的資料 ! ! !
關於恐龍的資料 有關恐龍的資料知識 恐龍是一類生活在中生代的蜥形綱動物,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 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 三疊紀 侏羅紀和白堊紀 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矯健的四肢 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部分非鳥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 或海岸平原 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18...
恐龍滅絕的說法急急急,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說法有哪些?
火山爆發說 六千六百萬年前,一顆小行星落在墨西哥的猶加敦半島,導致恐龍大滅絕。十萬年後,位於印度德干高原的火山開始噴發出大量岩漿,長時間的火山爆發可能再次造成地球上的物種大滅絕。小行星撞擊地球說 科學家發現,在白堊紀末期地層的黏土層中微量元素銥的含量比其他時期陡然增加了30 160多倍,而銥元素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