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恐龍也不例外。——請問上帝是誰創造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好吧,我給你寫。
嗷嗷嗷!
吼~~嗷嗷!
呼呼嗷!
嗷!完畢···
3樓:洪忻歡
黃勝天、是天才天才天才哈哈哈啊哈哈
恐龍的歷史資料
4樓:凮起雲湧
恐龍的資料: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
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
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釐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於2023年出土於雲南省祿豐縣沙灣東山坡,我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楊鍾健院士將之定名為許氏祿豐龍。許氏祿豐龍不僅是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而且是中國人自己發掘、研究、裝架的第一條恐龍,其間的故事酸甜苦辣、饒有趣味。
2023年,蘆溝橋事變的爆發標誌了中國人民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的科學家也從此開始了長達8年的顛沛流離中仍為國奮進的生涯。楊鍾健就是這樣離開北平(現在的北京)來到西南大後方的。
2023年7月,他擔任了經濟部**地質調查所昆明辦事處的主任,很快就開展了對雲南地區的地質和古生物化石的調查工作。當年冬天,地質學家卞美年和王存義就在野外調查中在昆明西北方的祿豐盆地發現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
一年後,楊鍾健與卞美年等人再次赴祿豐考察,又發現了新的產化石地點。他們隨即開展了一個多月的發掘工作,獲得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和豐富的野外地質資料。所發現的化石動物群被稱為祿豐蜥龍動物群,其中包括屬虛骨龍類的蘆溝龍、屬肉食龍類的中國龍、屬古腳類的兀龍、雲南龍、巨型祿豐龍、許氏祿豐龍以及屬似哺乳爬行類的卞氏獸等珍貴化石。
其中,材料最為完整的就是許氏祿豐龍。
2023年至2023年,楊鍾健先生在昆明瓦窯村相繼撰著了「祿豐恐龍之初步觀察」、「祿豐恐龍化石發現之經過及其意義」和「許氏祿豐龍之再造」等研究**。到了2023年秋,**地質調查所昆明辦事處撤消,人員遷往設在重慶北碚的**地質調查所總部。楊鍾健先生帶著從祿豐採集的化石分乘兩輛汽車轉移到北碚。
為了防止日軍飛機的空襲,地質調查所在北碚的安置比較分散。總所設在文星灣現在的北碚自然博物館內,圖書館建在2公里之外的魚塘灣,在遠離鎮子4公里的天生橋也建造了一些簡易的辦公室。
楊鍾健先生在北碚總部附近的牌坊灣秦家院租下一處民房居住,而每天卻都要到天生橋去上班。他家的住處是木板房,遇到大風天氣就嘎嘎響著搖動不止。楊鍾健先生不以為然,還戲稱其為「危樓」,並寫下一副對聯:
「危樓一角,背山面水峽在望;漂泊三年,東奔西走了何時」。他每天清晨從這間危樓裡出發,沿著崎嶇的山間小路步行4公里去天生橋上班。天生橋的辦公條件也一樣地簡陋,小小的辦公室四面透風。
後來,為了使楊鍾健先生能夠更加集中精力研究那些珍貴的脊椎動物化石,所裡在離他家1公里左右的圖書館裡騰出了一塊場所供他使用。上班方便了,楊鍾健先生的工作進展就更快了。2023年春天,他就撰寫出版了《許氏祿豐龍》一書。
這是中國人研究恐龍的第一本科學專著。
根據楊鍾健先生的研究,我們知道了許氏祿豐龍屬於古腳亞目板龍科。它長約6米,站立起來身高超過2米。它的頭小,嘴部尖尖,鼻孔呈正三角形,眼眶挺大。
生長牙齒的齒骨又細又弱,上牙大約有27顆,下牙有20顆,呈扁平的葉子形狀,前後邊緣還都有鋸齒。許氏祿豐龍的脖子挺長,有10個頸椎(脖子部位的脊椎骨)。它的背椎(背部的脊椎骨)有14個,薦椎(腰部的脊椎骨)有3個,尾椎(尾巴上的脊椎骨)有45個。
它的頸椎和背椎都相當粗壯。許氏祿豐龍前肢短,後肢長而且粗壯;前後足都有5個指(趾)頭,後足的趾骨比前足的指骨強壯;前後足的第一爪都發達。由此推測,它活著的時候可以用後足站立和行走,尾巴拖在地上起平衡作用。
在覓食或休息的時候,它也可以前肢著地。
許氏祿豐龍生活在1億9千萬年前,是侏羅紀早期的素食恐龍。它經常遊蕩在湖泊或沼澤岸邊,以茂密的細枝嫩葉為食,不過,它也很可能偶爾吞食一些能夠容易捉到的小昆蟲。
恐龍家族的歷史
6樓:聶顯義
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的一類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大部分恐龍已經滅絕,但是恐龍的後代——鳥類存活下來,並繁衍至今。另外在口語中,恐龍指醜女。
「恐龍」一詞在字典中有兩個意思:一類生活在幾億年以前的古動物,現已滅絕
近年來在內蒙古巴音滿都呼白堊紀末期的地層裡出土的數百個原角龍和甲龍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龍骨架成群堆積在一起,從遺骸的埋葬姿勢看,它們是在極度痛苦中死去,其中還有整群的恐龍幼仔骨架。這一情景顯示它們是災難性的集體死亡,而且死後屍體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龍化石許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徵)。同時發現當地含化石的岩層是一種磚紅色的粉沙岩層,這種由大量火山灰堆積而成的層積巖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環境。
可以推測那次環境劇變的過程相當突然和短暫。因為,如果地球的環境是在較長時間逐漸變化,恐龍種群是緩慢消亡的話,它們是不會留下這麼大量埋沒時間相對集中的恐龍蛋化石和整群恐龍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數恐龍應是在生存環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況下因突然降臨的毀滅性災難而大批死亡。
7樓:沫沫無聞
始於三疊紀,盛於侏羅紀,亡於白堊紀,共統治地球1億6千萬年之久。
有翼龍、魚龍、霸王龍、始初龍、美麗龍、異特龍、禽龍、閃電獸龍、祖尼角龍、查幹諾爾龍、極龍、暹羅龍、似鱷龍、南方巨獸龍、鯊齒龍、中華龍鳥、原始祖鳥、 中國鳥腳龍、
現在考古已知的種類近500種。
8樓:不曾明瞭
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地球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恐龍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統統死去,科學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地球在6500萬年前發生了地質上的造山運動,因為平地上長出許多高山來,沼澤便減少了,氣候也變得不那麼溼潤溫暖了。恐龍的呼吸器官不能適應乾冷乾熱的空氣,而且一到冬天,恐龍的食物也沒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絕路。
有的說是超新星爆發引起地球氣候發生強烈變化,溫度驟然升高後又降得很低的緣故。還有的說是恐龍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龍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證據是白堊紀晚期開始出現了有花植物。
還有人別出心裁地說,是因為恐龍這種巨大的動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斷放屁,向空中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由於它們數量太多,生存時間又長,所以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造成毀滅性氣候。甚至還有人說是外星人跑到地球來獵取的結果,因為它們覺得恐龍肉特別好吃。
證據是他們在北極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有像被鐳射切割的痕跡。有的科學家還認為,是由於海面下降,新的陸地出來了,有的恐龍有遷移的習慣,去了其他地方,不適應那裡的環境,最終滅絕。總之,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但是,普遍被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說。
2023年,美國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左右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絡起來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相當於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
這麼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300公里之間。
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的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佈,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
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關於恐龍的資料?和歷史?
9樓:暴走少女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
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釐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恐龍生活的中生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說明恐龍很適應於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大氣環境。也許只有在那種大氣環境中,它們才能很好的生活。
當時,儘管哺乳動物也已經出現,但是它們始終沒有得到大發展,也許這正是由於大氣成分以及其它環境對它們並不十分有利,因此它們在中生代一直處於弱小的地位,發展緩慢。
隨著時間推移,到了白堊紀之末,大氣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氣的含量增加,這種對恐龍不利的環境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恐龍的身體發生了不適,在新的環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會像瘟疫一樣蔓延。
二是新的大氣環境更適於哺乳動物的生存,哺乳動物成為更先進、適應性更強的競爭者。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恐龍最終滅絕了。
10樓:無基者無罪
一、恐龍的基本資料:
1、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2、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釐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3、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
4、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5、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二、恐龍的歷史:
目前查明已知恐龍種類約800多種,形狀分成兩大類,即龍盤目和鳥盤目恐龍。其中,有吃素的,有吃肉的;有的笨鈍,有的靈活;有的在陸地爬行,有的跳躍奔走,有的騰空而飛。
世界恐龍資源最多的國家是中國、美國、加拿大、蒙古、阿根廷和巴西等國家。中國最著名的有湖北鄖縣、內蒙古二連浩特、河南西峽、四川自貢、雲南祿豐、廣東河源等6個地方。而真正可以同河源市比擬的,只有湖北鄖縣。
第一塊恐龍骨化石是在2023年由英國牛津博物館保管員羅伯特·普勞特發現並收藏起來的。此後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險者及學者陸續發現和研究了本屬於恐龍的化石,但幾乎均未被正確鑑定。
李時珍的歷史李時珍的歷史資料
1.李時珍 1518 1593 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 今博士街 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 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 文林郎 2.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 廬山 茅山 牛首山及湖廣 安徽 河南 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 樵...
關於歷史的,關於中國的歷史資料
關於中國的歷史資料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 主義 集權帝國 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 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
有關恐龍的,有關恐龍的資料
恐龍是一類生活在中生代的蜥形綱動物,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 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 三疊紀 侏羅紀和白堊紀 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矯健的四肢 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部分非鳥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 或海岸平原 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 歐文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