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地形地勢特徵對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有何影響

2021-03-06 16:51:52 字數 5476 閱讀 7109

1樓:匿名使用者

我把我能想到的幾個點跟你分享一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我國的地形有3個特點即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地形種類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它對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1、使得我國的河流大多數自西向東流動。

2、西高東低的地勢,相對而言有利於海洋水汽的深入;

3、多種地形使得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出現多樣化,從而使得物種出現多樣化的特點。

對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

1、階梯狀分佈的特點使得河流之間的落差較大,產生巨大的勢能,有利於水電站的建設;

2、地形種類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平原具有發展種植業的優勢,高原具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山區在發展林業、副業、旅遊業和採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

3、山區面積廣大,地形的阻隔使得地域之間文化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難,導致我國的文化出現明顯的多樣化和地域化特色。

4、當然,這些特點還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如山區多,平原少,也給大規模商品化生產、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山區由於地形崎嶇,交通閉塞,經濟文化常常相對落後,並造成耕地資源不足。

2樓:匿名使用者

地勢好的地方如平原地區可以開墾農業,而山嶺地區就只能種樹,不適合種農作物了

我國的地形地勢特徵對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有何影響

3樓:一槓青年

地形地勢對自然地理環境的經濟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不管是何種地形,對經濟影響都是有很大影響,比如說平安,還有水運都會影響交通經濟各個方面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都是有影響的。

中國地形特徵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4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中國地形的重要地理意義,至少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造成了中國氣候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中國的地形複雜多樣,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國氣候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地形對於中國氣候的影響最顯著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l)山脈常為南北暖冷氣團的障壁,尤以東西走向的山脈最為顯著,形成山脈南北不同的氣候特點。例如秦嶺南坡溫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鄭和西安僅一山之隔,氣溫和年降水量的變化就很明顯。南鄭1月平均氣溫為3℃,7月為26.

7℃,平均年降水量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氣溫為-0.5℃,7月為28.

1℃,平均年降水量為566.3毫米。「一樣春風有兩般,南枝盛開北枝寒」則是形容南嶺南北兩側氣候差異的膾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礙和影響了寒潮的路徑,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亞流來的冷氣團受層層山地的阻擋,路徑因而迂迴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樣,由於山脈都是以南北走向為主,北方來的冷氣團可以長驅南下。中國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從西北向東南,以後又轉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動,而當寒潮到達中國東部平原後,則能一直深入到華南,這都是地形影響的結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對空氣運動的影響,正像響一樣。青藏高原阻礙著高空西風急流,造成急流分支與會合等作用,這對於高原南北兩側的氣壓系統發生很大的影響,並且還影響到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大氣環流,最明顯的是加強了中國、印度和日本的季風。

(4)山地面向暖溼氣流的一側常為多雨的中心,如喜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緣、臺灣**山脈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溼氣流的一側常因焚風作用使氣溫增高。中國長江以南冬春多雨,則是由於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礙,冷空氣易於堆積,造成半穩定性的鋒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氣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溫度減低0.6℃。在山地也發生隨高度升高而溫度減低的現象,不過情況更要複雜一些。

因為在山區影響溫度變化的不僅是高度,而且還有地形形態和坡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句,他早就認識到廬山由於山高谷深,氣候、物候與平地不同,從而產生春來晚、秋去早的變化。

李白的《塞下曲》一開頭寫道:「***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樣也是地形對氣候、物候影響的極好的科學紀實。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態不同,氣候差異也是十分懸殊的。如圖63所示,a、b、c、d、e五地,它們的絕對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態卻大異。a為高空,b為高原,c為高山,d為深谷,e為盆地,各地的氣候大不一樣。

a點位於空中,晝夜氣溫的變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氣候的特徵;b點位於高原中心,白天吸熱快,晚上放熱也快,氣溫變化急劇,所以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的特徵;c點位於山頂,與陸面接觸少,而與空氣接觸較多,所以氣候也顯示為海洋性;d點居於深谷,e點位於盆地之中,兩地氣溫均多變,氣溫較差大,大陸性氣候特徵就較為突出。所以,無論從大範圍來看,還是從區域性地區來看,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是明顯的。

2.破壞或掩蓋了地理環境的緯度地帶性

地帶性是地理環境最突出的特徵。地帶性的成因,主要是由於地球的形狀和地球對於太陽的位置。由於緯度的不同,太陽熱量在地面上的分佈產生了差異。

很早就有人根據這一點把整個地球表面分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和南寒帶。這5個帶的分佈規律取決於緯度因素,從而使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也都反映了緯度地帶性的特徵。

假如地面是完全均一的,那末每一地帶將成為自西向東的延伸帶。但是地球表面並非均一,這不僅因為各部分的組成物質不同,而且地表結構和地形的型別、高度是千變萬化的,這就改變甚至掩蓋了地帶性的規律。但也必須指出,這並不否定地帶性規律的普遍意義。

現在世界上的自然帶並沒有構成理想的圖譜,但其具體的圖式以及各個自然帶的具體分佈,都是地帶性規律與非地帶性規律的矛盾統一體。

地形破壞或掩蓋了地帶性的最好例子是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結構。遼闊的青藏高原在中緯度的崛起,大大地破壞了中國地理環境南北的過渡性和沿緯向分佈的地帶性,而具有突出的非地帶性的分佈。

按緯度來說,青藏高原約位於北緯26~40°之間,與東部華中地區和部分華北地區的緯度相當,應屬於**帶與暖溫帶氣候。但由於地勢的高峻,使青藏高原形成一種特殊的溫帶大陸性高原氣候,它的基本特徵是氣溫低、日照強、年較差小而日較差大。不論在氣候、水文、土壤還是動植物等方面,青藏高原都表現了與眾不同的特點。

作為一個非地帶性的大區,它的內部所具有的完整的垂直帶和多種多樣的地理環境結構,在世界上也是很少可以和它相比擬的。在這方面,珠穆朗瑪峰地區是一個很好的典型。

巨大的相對高差使珠峰地區的自然條件發生了顯著的垂直變化,這種變化從植物景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在它的上部是永久冰雪帶、地衣帶和高山草甸帶,再往下,南坡依次為高山矮曲林帶、針葉林帶、針闊葉混交林帶、常綠闊葉林帶,北坡高山草甸帶下只有一個高山草原帶。在這裡卻又可以看出,儘管非地帶性規律可以起著改變和掩蓋地帶性的作用,但它卻不能消除地帶性規律的普遍意義,在這個非地帶性突出的圖譜上,深刻地打上了地帶性的烙印。

然而,卻又不能不指出,無論是珠峰地區還是整個青藏高原,雖然地帶性與非地帶性規律存在著相互滲透和極其錯綜複雜的關係,但由於地形高差的影響,在這一對矛盾中,非地帶性規律卻是突出地成了高原地區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全國範圍來說,地形對地帶性的破壞和影響也是十分顯著的。

在自然地帶性中反映最為明顯的是植被型別。中國的地形大致以大興安嶺至雪峰山一線為界,基本上可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塊。東南溼潤部分以各種森林型別為主;西北乾燥部分以草原和荒漠植被為主。

從崑崙山循著秦嶺到淮河和長江一線,又可把西北、東南兩大塊各分為兩半。西北部分的北部蒙古高原和新疆以乾燥草原和荒漠植被為主,其南部青藏高原主要為高山草地和凍土荒漠;東南部分的北部以闊葉落葉林(夏綠林)和針葉林為主,其南部以各種型別的闊葉常綠林為主。只是在西南部以及某些東南高山(如臺灣)才有雲杉。

冷杉等針葉林大量存在。

這種自然植被帶在中國不連續的差異分佈,顯然是由海陸位置和地形差異造成的。在中國,作為主要體現地帶性規律的植被型別裡,清楚地深嵌著非地帶性的烙印。雖然如此,但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型別對地帶性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在中國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區,地形對地帶性顯然起了改變和掩蓋的作用;而在東部平原地區,則起了重要的促進和加強的作用。

3.影響中國農副業生產佈局的不平衡性

《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第六條中指出:「糧食每畝平均年產量,在黃河、秦嶺、白龍江、黃河(青海境內)以北地區,由2023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由2023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嶺、白龍江以南地區,由2023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棉花每畝平均年產量(皮棉),按照各地情況,由2023年的35斤(全國平均數),分別增加到60斤、80斤和100斤。

」「華南各省有條件的地區,應當積極發展熱帶作物。」《綱要》中第十五條還指出:「按照不同地區把耕地的複種指數分別平均提高到下列的水平:

(l)五嶺以南地區,要達到250%。(2)五嶺以北,長江以南地區,要達到200%。(3)長江以北,黃河、秦嶺、白龍江以南地區,要達到160%。

(4)黃河、秦嶺、白龍江以北,長城以南地區,要求達到120%。(5)長城以北地區也應儘可能地擴大複種面積。」

很顯然,《綱要》中正是根據五嶺、長江、黃河、秦嶺、長城等這些地形界線,把全國劃分為5個農業發展要求不同的地區。這5個地區農業發展的指標不同,除了社會歷史因素外,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就有著不同的氣溫、熱量和水土等自然資源;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就有著不同的自然生產潛力;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人們對於自然的利用、改造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這個客觀規律,人們是不能忽視的。而在自然地理的各個條件中,地形條件是起著重要作用的。

中國有3條明顯的自然地理界線,實際上都是3條東西走向的地形線。這就是五嶺(又稱南嶺)、秦嶺和長城。這3條地形線是中國氣候帶的重要分界線。

各氣候帶之間不僅明顯地反映著氣溫、降水的不同,而且還影響到中國水文、植被以及農業生產的佈局和產量的差異。

五嶺這一條地形線,買際上是中國熱帶與**帶的地理分界線。1月10℃等溫線通過南嶺南側、廣西西部、雲南東部和北部。這條線以南的地區基本上屬於熱帶,氣溫高,生長期長,雨量豐沛,絕少見到霜雪,作物一年可以三熟。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帶與曖溫帶的地理分界線。l月0℃等溫線通過秦嶺和淮河,此線以南屬**帶;秦嶺、淮河大致還符合750毫米年等雨線,為中國溼潤區及半溼潤區的分界線,也是華北和華中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熱量仍較充足,全年生長期可達250~300天,作物一年可以兩熟,有的地區還可以三熟,大部分地區可種雙季水稻。

而且此線以南,江河不凍;此線以北,冬季河水結冰。

長城線向西延至天山,向東北延至吉林與遼寧的交界處,這一條線是暖溫帶與溫帶的地理分界線。此線以南,屬暖溫帶,全年生長期有200~240天,一般二年可三熟,或一年兩熟。此線以北,包括東北部地區、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北部廣大地區,屬溫帶,夏溫雖很高,但冬季冷而長,生長期150~170天,農業生產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但這個地區,除東北吉林、黑龍江西省以外,其餘廣大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畜牧區,農業不佔主要地位。

不僅東西走向的地形線對氣候和農業生產具有影響,而且由於中國東部主要分佈著平原和丘陵,西部主要分佈著山地和高原,這對中國農業生產的佈局同樣有著強烈的影響。東半部的平原和丘陵雖然只佔全國l/3的面積,但卻是中國的主要農業地區,分佈著全國2/3以上的農業人口和耕地,生產著全國3/4以上的糧、棉、油和絕大部分經濟林產。西半部佔全國總面積的2/3,但絕大部分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平原只限於區域性地區,較大的海拔高度和地勢起伏,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顯然是強烈的。

4.為發展旅遊事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隨著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但需要物質生活更加豐富,而且需要精神生活更為多彩,在緊張的工作和學習之餘,都希望能有機會到大自然的懷抱裡得到一些賞心悅目的享受。因此,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旅遊事業的發展一定會得到更多的重視。

流域自然地理環境對河流水文特徵的影響

流域自然地理環境包括 流域的地形 氣候 土質 植被狀況。流域專自然地理環境對河流水屬文特徵的影響 1 地形 地形的起伏狀況影響河流的流向 水能及航運開發的條件。2 氣候對河流水文特徵影響最大。氣溫的影響 冬季氣溫高於 0 c,河流無結冰期 冬季氣溫低於0 c,河流結冰甚至封凍 冬季結冰的河流部分河段...

綜合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的特點,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

讀圖可得,m界線是我國的青藏高原邊緣線,該界線與我國地勢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的分界線吻合,該線經過的山脈有崑崙山 祁連山和橫斷山脈 故選 c 綜合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的特點,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 讀圖回答11 14題 圖中的乙地區,讀圖可得,甲是青藏地區,乙是西北地區,丙是南方地區,丁是北...

有關環勃海地區的自然地理狀況 氣候,水文,植被,地勢,地形

氣候 溫帶季風無疑。水文 流量不大,有冰期,水能較豐富。植被 溫帶落葉闊葉林,植被覆蓋率不高。地形地勢 丘陵平原為主,遼寧沿海多丘陵。自然災害 冬季受寒潮較大,洪澇災害頻發。環境問題 丘陵地區的水土流失,還有平原地區的土地鹽鹼化。環渤海地區 亦或是 環渤海經濟圈 狹義上是指遼東半島 山東半島 環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