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遠
古氣候學是研究地質時期氣候形成的原因、過程、分佈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即根據物質成分、沉積岩結構特點和生物,按一定的理論和方法推斷各地質時代的氣候。古氣候學的研究與地質學、古生物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化學、大氣物理學和天文學等密切相關。
19世紀早期,古氣候的研究材料主要**於歐洲和北美。由於當時北美前寒武紀晚期冰川沉積尚未發現,所以認為整個地質時期的氣候都是溫暖的,直到第三紀氣候才開始變冷,到第四紀更新世出現冰川。把高緯度地區指示溫暖氣候的沉積與化石,認為是熱帶或**帶氣候曾達到極地附近的證據。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在南大陸發現晚古生代冰磧物以後,地質學家不再把冰川看作是更新世特有的古氣候現象。於是對高緯度地區曾存在溫暖氣候的事實產生了另一種解釋,即地質時期古地理面貌與當今不同,各大陸及相對的極地曾發生過大規模的位移。這就是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之一。
與此同時,先後有不少論述古氣候的論著,從而奠定了古氣候學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以後,利用現代大氣物理學研究成果,古氣候學在研究方法、測試技術、古氣候成因研究以及應用上都有較大的發展。還把地球的熱平衡、輻射分佈、大氣環流、洋流、氣候帶等理論應用到古氣候的研究中去。此外,還對影響古氣候的地內和地外原因進行深入**。
另一重要的進展是根據氧同位素對古氣溫的測定。60年代以後,古代海洋和大陸溫度定量恢復方法的發展,對第四紀大冰期陸、海、冰古地理的恢復,大氣海洋一般環流模式及冰期氣候的模擬,及地球軌道變化對氣候的影響的研究等,使古氣候學取得了很大發展。[1]
2樓:tootoo耳朵
19世紀早期,古氣候的研究材料主要**於歐洲和北美。由於當時北美前寒武紀晚期冰川沉積尚未發現,所以認為整個地質時期的氣候都是溫暖的,直到第三紀氣候才開始變冷,到第四紀更新世出現冰川。把高緯度地區指示溫暖氣候的沉積與化石,認為是熱帶或**帶氣候曾達到極地附近的證據。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在南大陸發現晚古生代冰磧物以後,地質學家不再把冰川看作是更新世特有的古氣候現象。於是對高緯度地區曾存在溫暖氣候的事實產生了另一種解釋,即地質時期古地理面貌與當今不同,各大陸及相對的極地曾發生過大規模的位移。這就是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之一。
與此同時,先後有不少論述古氣候的論著,從而奠定了古氣候學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以後,利用現代大氣物理學研究成果,古氣候學在研究方法、測試技術、古氣候成因研究以及應用上都有較大的發展。還把地球的熱平衡、輻射分佈、大氣環流、洋流、氣候帶等理論應用到古氣候的研究中去。此外,還對影響古氣候的地內和地外原因進行深入**。
另一重要的進展是根據氧同位素對古氣溫的測定。60年代以後,古代海洋和大陸溫度定量恢復方法的發展,對第四紀大冰期陸、海、冰古地理的恢復,大氣海洋一般環流模式及冰期氣候的模擬,及地球軌道變化對氣候的影響的研究等,使古氣候學取得了很大發展。
古氣候的古氣候學
3樓:┊妝雪雪
(copypaleoclimatology)
古氣候學是研究地質時期氣候形成的原因、過程、分佈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即根據物質成分、沉積岩結構特點和生物,按一定的理論和方法推斷各地質時代的氣候。古氣候學的研究與地質學、古生物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化學、大氣物理學和天文學等密切相關。
古氣候學主要研究什麼?
4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古氣候學是研究地質時期氣候形成的原因、過程、分佈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即根據物質成分、沉積岩結構特點和生物,按一定的理論和方法推斷各地質時代的氣候。古氣候學的研究與地質學、古生物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化學、大氣物理學和天文學等密切相關。
古氣候學的意義作用
5樓:受災
古氣候的礦物、沉積岩石標誌 一些岩石的形成有它的古氣候意義,如冰磧岩、冰川漂礫和冰川紋泥代表寒冷冰川或大陸冰蓋氣候。元古宙晚期冰磧岩的分佈廣泛。岡瓦納古陸晚石炭世、早二疊世的冰磧岩分佈更引人注目。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可以形成蒸發巖,如石膏、硬石膏、鉀鹽、鹽巖等。此外,還有風成的沙漠或沙丘。乾旱地區的古土壤中由於植物貧乏,難於形成厚的有機質層,滲流水量也很少,鹼金屬和鹼土金屬被帶走的很少,ph值很高,從而產生鹼性環境,有利於風化殼(見風化作用)中蒙脫石的形成,也有利於鉀長石的儲存。
由於溶解度低,使溶解在水中的鈣質在鹼性條件下沉澱在土壤剖面中,形成鈣質層或結核,溶解於水中的sio2也可以形成矽質殼。 這些土壤也可反映古氣候特徵。在潮溼的氣候條件下,有利於植物的生長繁盛。
地球上大面積森林長年累月的生長,為後來形成的煤田創造了有利條件。因而煤的生成及含煤巖系代表潮溼氣候。在溫暖潮溼氣候條件下,發生風化作用時,廣泛形成水雲母,也可含有高嶺土(見高嶺石)。
在炎熱潮溼氣候條件下,有更多可溶離子被地下水帶走,導致鐵、鋁氧化物聚集,形成紅土風化殼和鋁土礦。在紅土風化殼中沒有方解石、白雲石和鹽類礦物。即使在母巖為碳酸岩類的地區,也不含碳酸岩的碎塊。
因為它們在酸性介質中被溶解帶走。在寒冷潮溼的環境裡,由於微生物活動促使鐵質沉澱,在土壤上部形成一個褐鐵礦結殼。海相磷塊巖和化學成因的碳酸岩是溫暖或炎熱氣候的標誌,鮞狀灰巖是炎熱氣候的標誌。
古氣候的現代人是怎樣知道古氣候的
6樓:星星愛弘基4嘏
氣候變化早為人們關注,洪澇、旱災早與人類的生產、生活,甚至生死存亡休慼相關。自從有文字以來,各地旱澇災情的記載隨處可見,可見氣候與人類關係之密切。
近年來,人們又議論著一個新的話題:世界氣候真的會越來越暖嗎?世界氣候變暖真能把南極大陸的冰蓋融化嗎?海平面真的會因此而出現災難性的上升嗎?……
過去,環境變化並未被人們重視。然而,近來,人們在關注氣候變化的同時,也關心著環境狀態的演變。諸如,城市空氣是否變得汙濁,飲用水和食物是否被汙染,南極臭氧洞是否能向北移動威脅人類的安全,……
要評價現代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很自然地要考證過去氣候和環境的歷史資料。然而,有觀測記錄的歷史氣候資料,最長的只有數百年,而歷史環境資料就更短了,真正有觀測記錄的是最近幾十年的事。
科學家們知道,氣候和環境變化的準週期長短不一,有幾年,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因此,恢復古氣候和古環境變化資料,是研究未來氣候和環境演變的基礎。
我國氣候學奠基人竺可楨先生首先採用古代文字記載、物象等手段,恢復了我國2023年來的氣候演變,成為世界上研究古氣候變化的一個里程碑。然而,恢復古環境資料,恢復比2023年更古老的氣候資料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冰芯
正當氣候學家和環境學家冥思苦想的時候,冰川學家幫了大忙。
冰川學家在研究南極大陸冰蓋的年齡及其形成的歷史過程時,採用了鑽取冰岩芯樣品的方法來測定冰川的年齡和形成過程。他們發現,從冰川的冰岩芯樣品中,不僅能測定冰川的年齡及其形成過程,還可以得到相應歷史年代的氣溫和降水資料,以及相應年代的二氧化碳等大氣化學成分含量,開闢了恢復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新的道路。
由於南極大陸的冰蓋厚度深達幾百至幾千米,而且氣候極其寒冷,成冰過程中無融化現象,因而,從這兒鑽取的冰岩芯樣品能較準確地代表歷史氣候和環境的真實狀況,這是南極得天獨厚的條件。
記載表明,從南極大陸冰蓋獲取的冰岩芯樣品,至今已超過2000米,獲得了15萬年以前的古氣候和古環境資料。 首先,談談怎樣獲取冰齡的資料。南極大陸冰蓋是由積雪本身的重量長年擠壓而成,稱作重力冰。
在南極地區,由於氣溫低,積雪不融化,每年的積雪形成一層層沉積物,年覆一年,從底部至上逐漸形成一層層的冰層,越向上年代越新。冬季氣溫低,雪粒細而緊密;夏季氣溫高,雪粒粗而疏鬆;因而,冬夏季積雪形成的冰層之間具有顯著的層理結構差異,宛如樹幹的年輪一樣,用這種直觀的方法只可辨認約90米厚的冰層,代表近500年的冰沉積。
要測定100米以上深度的冰層年齡,必須採用氧同位素方法。
所謂氧的同位素,即同屬氧元素(o)但具有不同質量數的氧原子,如16o,17o和18o就是氧的三種同位素。氧元素符號左上角的數就是它的質量數,顯然,18o的質量大於16o。18o不易蒸發,16o易蒸發。
因而,在夏天高溫時,水中所含16o減少,故18o/16o的值增加;冬天低溫時,18o/16o的值減小。據此,測定冰岩芯中各冰層的18o/16o值的變化,即可確定冰層的年齡:其比值的每一起伏為一年。
有了冰層的冰齡資料,再進一步確定各冰齡的氣溫和降水,便有了歷史氣候的最基本資料了。
原則上,可以根據各年冰層厚度來確定當年降水量。其條件是,必須選取風速很小地區的冰岩芯資料才能排除風吹雪的影響。如,在南極內陸區域,由於風速小,冰芯資料最理想。
用冰岩芯提取古代氣溫資料的方法,可通過如下途徑來進行。
首先,實際測定一組現代南極冰蓋上某點的氣溫以及相應時間降雪中18o/16o的值,得到南極地區氣溫與18o/16o值關係的曲線;之後,把過去某一年冰層中18o/16o值與上述曲線比較,即可知道當年的氣溫。
原蘇聯科學家利用這種方法,測定了南極東方站0~2038米的冰岩芯樣,從中提取了15萬年以來全球氣溫的變化資料。
獲取古環境資料的方法可根據不同的大氣化學成分而定。
二氧化碳與氣候的密切關係,早為世界關注。因此,獲取二氧化碳歷史資料的問題首先得以提到日程。
在南極地區降雪堆積並擠壓成冰層的過程中,總會保留下冰間空穴,,儲存著當年的空氣。在分析冰岩芯樣品時,分析冰芯中滯留氧泡的大氣化學成分,即可測得其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了上述測定冰齡的前提,二氧化碳的歷史演變資料即可得到。
依照同樣方法,還可分析得到諸如甲烷、氮等氣體的歷史資料。
從冰岩芯樣品中還可分析其它各種元素成分的歷史資料,如:硫,砷,氟,鉀,……這些都是研究環境變化的重要依據。同鑽取冰岩芯樣品分析古氣候和古環境資料的思路一樣,從南極地區的湖底沉積中鑽取巖芯,也可得到古氣候和古環境的歷史資料。
為什麼從湖底沉積物的柱狀剖面中能夠提取古氣候和古環境的資訊呢?
大家知道,在氣候嚴寒的極地條件下,溫度是植物生長的主要限制因素。溫度高,有利於植物生長,溫度低,植物生長受到限制。可見,有機質含量高和植物殘體豐富應指示相對高溫條件;反之,有機質含量低和植物殘體貧乏應指示相對低溫狀況。
據此,可以用湖底沉積物樣品各沉積層中的植物殘體含量變化來定性地描述歷史氣溫的變化趨勢。另外,由於南極地區氣溫低,植物有機體分解緩慢,因而,湖底沉積物中能儲存較多沒有完全分解的或比較完整的植物殘體,為我們通過湖底沉積物來反演歷史氣候變化資料提供了可能條件。
南極地區湖底沉積物樣品的年齡是採用14c方法測定的。要知道14c方法測定年齡的道理,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14c。14c即原子質量數為14的碳原子。
其次,我們要知道14c的性質。在自然界中,所有含碳物質均在與大氣不斷地交換,而產生新的14c補充於該含碳物質中;同時,按照放射性衰減的規律,14c又在不斷地減少,如此補充和衰減的綜合結果,使所有含碳物質中的14c含量保持動態平衡。然而,一旦含碳物質停止與大氣交換(如:
生物死亡,碳酸鹽沉澱理藏於地下等),14c得不到補充,原來含有的14c將按其衰減規律減少,即每隔2023年左右,14c含量將減少一半。
瞭解了14c的性質,14c測年法也就不難明白了。從埋藏在地下的生物殘體或含碳樣品中,測定含碳樣品中14c的原子數,再與現代自然界裡相同含碳物質中14c的原子數相比較,就能知道樣品的14c原子數減少了多少,根據其半衰減週期為5730±40年的規律,該樣品的歷史年代就可找確定了。
南極地區為人類蘊藏瞭如此豐富的古氣候和古環境檔案資料,應該能為研究現代和未來氣候的演變提供有效的科學依據。
例如,從南極內陸冰芯中獲得的15萬年來氣溫演變資料不難看出,距今2萬年以來,全球氣溫開始上升,近1萬年以來一直處於高溫期間(間冰期),這與近數十年來實測全球平均氣溫逐漸增高的結果相符。這是人類活動影響全球變暖的有力證據。於是,有人**,未來氣候將逐漸變暖,論據是工業發展和人類活動將不斷排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加熱大氣。
然而,根據冰芯得到的氣溫歷史資料也表明,在距今約12萬年到14萬年之間,地球上也有一個高溫期,且其平均氣溫值要比近1萬年來的平均氣溫值還要高。如果說,近一萬年來,尤其是近百年來地球上氣溫升高是由於人類及工業活動的影響,那麼,距今十多萬年前的高溫期是否也是受人類和工業活動的影響呢?從已知的人類發展史來看,顯然,目前還沒有充分的根據證明是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在討論數十年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原因時,往往歸咎於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產生的「溫室效應」。若僅就這數十年的情況看,的確,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正相關。然而,若仔細對比二氧化碳含量與氣溫變化之間關係,情況就不完全相同了。
例如,距今11萬年~10萬年間,氣溫一直在升高,但同期的二氧化碳含量卻在下降。這說明,氣溫和二氧化碳濃度變化之間,並不一定都有明顯的成正比變化的關係。
可見,由南極地區冰岩芯反演得到的古氣候和古環境資料,一方面為未來氣候和環境變化可提供**依據,同時,也可為解釋當今氣候環境變化的原因提供有效的科學思路。
內蒙古氣候天氣怎樣內蒙古一年四季的氣溫如何?
和你家那裡氣候差不多,不用太在意。八月中開始軍訓,天還很熱,二十大幾度。冬天比你那裡稍冷,但屋內有暖氣,很舒服,放心的來吧。可以,省錢而且在軍訓的時候對疊被褥要求特別嚴格,必須疊成軍人那種的,自己帶的被褥就不用那麼嚴格。但學校的被褥一年可以免費洗十次,自己帶的沒這個政策。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省會...
廈門氣候與廣東氣候
哈 廈門氣候也許不是最好 但是相比於上海 北京 那是好太多了!不知道你是廣東那裡的?廈門市沿海城市,所以氣候挺溼潤的,冬天也不會很冷,不過夏天有那麼段時間挺熱的 空氣不錯,環境也很好 氣候應該跟廣東差不了多少 樓上說 往往10月中旬到第二年1月底基本上滴雨未下。我覺得不是這樣的 那樣豈不是乾旱了?肯...
12種氣候型別的氣候特點世界12種氣候型別的特點
主要氣候型別 一 赤道 熱帶 雨林氣候 大致分佈在南北緯10 之間,以南美亞馬孫平原 非洲剛果盆地 亞洲大 小巽他群島等為典型。全年在赤道氣團控制下,高溫 多雨 溼度大。年平均氣溫在26 左右,氣溫年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過2000毫米,分配比較均勻。自然植被為熱帶雨林。二 熱帶季風氣候 大致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