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的一更二更三更是什麼時辰古人常說的定更,一更,二更,三更,都指的是幾點?

2021-03-08 08:48:03 字數 5789 閱讀 3263

1樓:胖虎炸死你

一更天:戌初一刻(總第八十刻) 19:12(青島/杭州等地本地時,北京加一刻、洛陽加二刻、成都加四刻)

二更天:亥初三刻(總第九十刻) 21:36

三更天:子時整(總第一百刻) 00:00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四個班次,開班、三次**、收班,叫「五更」,因此,一夜有五更,兩更之間的時間為2.4小時。

更點———古代夜晚有五更,每更又有五點。兩更之間為1.2個時辰,即144分鐘;兩點之間為24分鐘。

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凌晨2:24左右開始做飯,4:48左右開船」。

「五更三點」即早上6:00(卯時整,上朝時間,故古人上班打卡簽到又稱點卯),「三更四點」即凌晨1:36。

擴充套件資料

四更天:醜正二刻(總第一十刻) 02:24;五更天:寅正四刻(總第二十刻) 04:48

19點-21點,戌時一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21點-23點,亥時二更,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23點-1點, 子時三更,平安無事;1點-3點, 丑時四更,天寒地凍;3點-5點, 寅時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鼓角」、「鐘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

2樓:杜xiao若

更換算成時辰對應關係為:一更為戌初一刻,二更為亥初三刻,三更為子時整。

詳細解析如下:

1、古人說的一更二更,其中「更」是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

起源: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四個班次,開班、三次**、收班,叫「五更」,因此,一夜有五更,兩更之間的時間為2.4小時。從晚間時間19:12開始為一更。

2、時辰,中國傳統計時單位。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3、因此,依照上述指代時間,一更的時間為19:12至21:36,換算成時辰,戌初一刻為一更;二更時間為21:

36至24:00,亥初三刻為二更;三更的時間為00:00至2:

24,子時整為三更;後續依次類推。

擴充套件資料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

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鐘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鐘錶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3樓:涼涼的涼麵

一更天:19:12(青島/杭州等地本地時,北京加一刻、洛陽加二刻、成都加四刻),戌初一刻(總第八十刻)。

二更天:21:36,亥初三刻(總第九十刻)

三更天:00:00,子時整(總第一百刻)

四更天:02:24,醜正二刻(總第一十刻)

五更天:04:48,寅正四刻(總第二十刻)

擴充套件資料

更 gēng

(1)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更鼓

例句:先生骨清少眠臥,長夜默坐數更鼓。——宋· 蘇軾《夜過舒堯文戲作》

(2) 又如:更點(指更鼓之聲);更鑰(放置報時更鼓處的鑰匙)

(3) 量詞。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watch]

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半夜三更

4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規定,逢戌時(約合現在晚上七點至九點鐘)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即合現在夜晚九點至十一點鐘;三更是子時,即夜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五更是最後一更,已到寅時,即黎明前的三點至五點鐘了。

5樓:小小潔潔潔

古代把晚上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

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

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

早上5時到7時為卯時,

上午7時到9時為辰時,

9時到11時巳時,

11時到下午1時為午時,

中午1時到3時為未時,

晚上7時到9時戌時,

9時到11時為亥時。

【拓展資料】

關於打更的小常識

夜間打更的制度,在中國持續了上千年,一直到2023年才取消。明清時期,城市中都有僬樓更鼓,城市中心還有鐘樓和鼓樓,早晨晚上都回擊鼓鳴鐘報時。

夜間打更,由專門的更夫負責。打更時兩名更夫一組,一人敲羅,一人敲梆子。一夜分五和更次,但卻要敲六次更。

第一次是晚上20點(戌時),叫頂更,也叫一更天。一更天的打更方式為敲鑼一聲,敲梆兩聲,即「咣~~噹噹~」。二更天在晚上22點(亥時),打更方式為敲鑼兩聲,敲梆兩聲,即「咣,咣~~噹噹~」。

三更為次日0點(子時),四更天為次日2點,五更為次日4點。三更四更五更的打更方式都一,為敲鑼一聲,敲梆一聲,或只敲梆兩聲,不敲鑼。

第六次打更是在黎明,即天將亮,東方已經逐漸發白的時候。這次打更不敲鑼,只敲梆,而且沒有節奏,要很急促無規律的敲,俗稱「亂梆子」,這就是告訴人們,天將亮。亂梆子又響又亂,也有催人早起的意思。

打更是如何計時的

明清的時候,計時的方法可以說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既有古老的「銅壺滴漏」,也有從西洋引進的鐘表。除此之外,第三種方法就是觀天象。

古時有承天監,專門有**負責觀測天象,除去迷信的「觀察吉凶兆福」的功能以外,就是掐算時間了。當時已經有許多天文儀器(如北京古觀象臺),夜間有專人測算星位,然後對照歷表測算時間。這個歷表是多年天文觀測資料彙集而成的,裡面詳細的寫明,在一年中的那段時間內,月亮是上圓月還是下圓月,天上某個星座在夜間的位置變化以及在天球上的投影方位、角度。

比如曆書上寫明:六月初八日亥時,戊子星在黃道分三曲(這裡的「曲」,是中國古時測星位的計量單位)。因而天文人員只需要隨時測量星位,再對照歷表就能算出時間了。

更夫除了負責打更外,還兼有「夜間治安巡查」的責任。那時沒有路燈,天一黑下來就是又暗又靜,更夫如果發現異常情況(如失火,盜賊),就要立刻急促地敲一陣「亂梆鼓」,以提醒睡著的人。

6樓:匿名使用者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7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候,每一個時辰都有人報時,這個人叫做「更夫」,報時的行為就是「打更」。而他除了報時的任務外還有巡邏、報警(火災一類)等。

很早以前,每天時間就從半夜開始計算。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對應著一二三四五六七**……一更為兩小時,一天十二個時辰。一更為午夜12點至凌晨2點,以此類推……

因白天不需要更夫巡邏報警(白天衙門公差要巡邏的),所以一般更夫都是入夜後才開始上崗執勤。

因為是從半夜12點才開始算新的一天,到天亮6點左右就只有6個小時、三個時辰,更夫報更三次,所以有「半夜三更」一說。

8樓:匿名使用者

正是有三更半夜只說,半夜指午夜月亮島正中的時候,三更即午夜的前後一小時左右,每一更都為2小時,依此類推

不過一更應該是從19:08-19:12這段時間開始的

9樓:匿名使用者

fcggghhvghb

古人常說的:定更,一更,二更,三更....,都指的是幾點?

10樓:

定更:舊時晚上八時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稱為「定更」。

古人的一更相當於現在的19點到21點;二更是21點到23點 ;三更是23點到凌晨1點;四更是1點到3點;五更是3點到5點。

三更為子時,正是半夜時分,也是夜間最為寒冷的時候。

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和稱呼都不相同,白天說成「鍾」,黑夜說成「更」或「鼓」。

在古代,城鎮都設有鐘樓鼓樓,晨起要撞鐘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鐘」。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就是這個意思。

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還稱為「鼓」,所謂的「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

擴充套件資料

鼓樓在元代時是萬寧寺的中心閣,名齊政樓,到明代永樂十八年(2023年),它才被改建於現在的位置。如今的鼓樓西邊,還有一條「舊鼓樓大街」。

清朝接用了明朝的全部宮室壇廟,嘉慶五年(2023年)對鼓樓進行過一次大修,再次肯定了它鎮守於全市中軸線北端的位置。據說當年鼓樓上面安置著二十四面更鼓,每面直徑都有一米半左右,都是用整張的牛皮蒙制的。

2023年「八國聯軍」入侵時,鼓樓亦被劫掠,如今二十四面更鼓僅餘一面,而且鼓面上還留下了侵略者的刀痕。直到2023年以前,鐘鼓樓都履行著向全城居民報告時辰的職責。

鐘鼓樓計算時間的方法

最早,在鼓樓上置有銅鑄刻漏,據說是宋朝傳下來的國寶。所謂刻漏,就是利用水在不同大小的銅壺中均勻滴漏,而度量出時間來的裝置。

據說當年的銅漏壺一共有四個,從上到下依次的名稱是:天池、平水、萬分、收水。漏壺之間安有鐃神,設有機械,能按時擊鐃發聲,每次擊鐃八聲,頗為準確。

銅壺中自然需經常添水,冬天為了防凍,則注入溫水。到了清朝,改用更香來計算時間。

白天,正午時分鐘樓要鳴鐘。夜晚,鼓樓要報出五個更次。第一更約在晚上八點,報這一更叫「定更」。

然後每一更次擊鼓一通,每次擊十三下。二更約在夜裡十點,三更約在午夜零點,四更約在深夜兩點,五更約在凌晨四點。

當年的文武百官聽到三更鼓後便要準備起床,四更鼓後便要趕到午門外集合,五更鼓後便要魚貫入朝,跪在太和殿前的稱為「海墁」的地上「聽旨」。

「定更」時不僅要擊鼓,還要相應地撞鐘。到四更報「子正」時,又要再相應地撞鐘,這一次報時活動有個專門的稱謂,叫「亮鼓」。在「定更」與「亮鼓」之間,每隔半個時辰(今天的一小時),鐘樓還要獨自撞鐘一次。

「定更」與「亮鼓」的擊鼓、撞鐘法,是這樣的:兩名更夫到時候分別在鐘鼓樓上,手提「孔明燈」,遙相對照,作為訊號(當年人們稱之為「對燈兒」),然後分別進入樓內擊鼓、撞鐘。擊、撞都採取「緊十

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的節奏,並重復兩遍,共計一百零八下。擊鼓在前,撞鐘在後,悠悠然要持續好長一段時間。

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是不同的,稱謂不同,計算也不同。

比如,現在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醜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干支紀日法是古代漢族民間使用天干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曆的一部分。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那麼甲子以後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據說干支紀日法是從商朝開始的。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三年(公元2023年)止,2600多年來,其順序從未間斷或錯亂過。

中國傳統上使用的是干支紀年和王朝紀年,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曾出現數百個年號用於紀元。

清朝帝王統治瓦解之後,2023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全國,開始使用公曆紀元法,同時使用中華**紀年。

2023年,新中國成立,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曆紀年法。不過,民間曆書上,依然在使用干支紀日法。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仍然沿用傳統農曆推算。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曆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今已知世界最長的紀日法。

而所謂的「幾月幾號」和「幾月幾日」一樣,都是公曆日期的表達方法,只不過一個是口語,一個是書面語,就如同「禮拜幾」等同於「星期幾」一樣。

三更半夜的《更》是什麼意思,三更半夜和三更半夜有什麼區別

三更半夜的更意思是 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三更半夜 解釋 一夜分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時。指深夜。出自 宋史 趙昌言傳 四人者 陳象輿 胡旦 董儼 樑灝 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 陳三更,董半夜 譯文 四個人 陳象輿 胡天 董儼 樑灝 天晚上會昌說第。京師的人談論他說 陳象輿是三更,董儼...

半夜三更,什麼意思,三更半夜的更是什麼意思?

半夜三更是深夜和夜上。三更半夜的更是什麼意思?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 大時 和 小時 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 大時 忘淡,而 小時 沿用至今。古時的時 大時 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為...

斜月三更是什麼字,猜字謎,斜月三更門半開

丑牛,說的是牛。解析過程如下 醜 字 你可以細細推敲拆分這個字,醜 內含七又好像有個六字,醜字歪斜,好像半個月亮,且醜字有三橫,正是出謎面 三更 的由來 醜 月,醜字對於月字來說,剛好是 半開 的形狀。擴充套件資料牛筆畫部分詞語具體解釋 1 牛奶 ni n i 母牛的乳腺分泌出的白色或略帶黃色的流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