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假面
本質:認識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絡、並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思維活動。
發展規律原理:
從廣義上講,認識包含人的所有認知活動,即為感知、記憶、思維、想象、語言的理解和產生等心理現象的統稱。認識是一種資訊加工過程,可以分為刺激的接收、編碼、儲存、提取和利用等一系列階段。從狹義上講,認識有時等同於記憶或思維。
2樓:匿名使用者
認識的本質及規律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實踐是認識的**.***同志曾指出:「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嘗一嘗.」這些都說明實踐是認識的**.這是因為:
其一,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理論上說,整個世界都是認識物件.但是,具體哪些事物成為現實的認識物件,取決於實踐需要;其二,認識來自於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
認識不是感性直觀或「靜觀」.認識的任務是達到對於事物規律性的認識,這靠感性直觀不能完成,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完成.其三,一切真知都來自實踐,但每一個人都不可能事事都去實踐,還要接受他人的間接經驗,而間接經驗來自於他人實踐,對自己是間接經驗,對他人仍是直接經驗.
實踐是認識的**,一切真知都**於實踐.但這並沒有否認從書本或他人那裡獲得的間接經驗的重要性.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這是因為:其一,發展著的實踐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其二,實踐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經驗材料;其三,實踐能不斷提高人們的認識能力,包括感知能力和思維能力.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其他目的.
(注意區別認識的目的和認識的任務.認識的任務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即達到理性認識.)
(2)認識對實踐的能動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承認實踐決定認識的前提下,也承認認識對實踐的能動作用.這種能動作用表現為認識和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有兩重性.一方面,正確的認識可以指導實踐走向成功;另一方面,錯誤的認識會導致實踐失敗.
2、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1)認識的主體與認識客體
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含義.
認識主體是指處於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個人或社會集團.認識客體是指認識主體在認識活動中所指向的物件.
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係.主體與客體之間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係,即認識關係.主體與客體之間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即實踐關係.
實踐關係是認識關係的基礎,主體是在改造客體的過程中認識客體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還存在著價值關係,即主體對客體的需要和客體對主體的需要的滿足.主體與客體之間還存在著審美關係.
主體與客體同時相互作用:主體對客體有能動作用,客體對主體有制約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表現在:認識不是主體對客體的直接摹寫,而是主體對客體的加工再現.主體不僅反映客體的現象,而且通過抽象思維反映客體的本質和規律.
認識具有超前性,對事物發展的趨勢做出**.主體不僅可以反映客體,而且可以用認識做指導改造客體.
3、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
(1)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中通過感覺器官所獲得的關於事物外部聯絡和表面特徵的認識形式,它是認識的初級階級.
感覺是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種最簡單的反映形式.如面對一個蘋果,人們通過眼睛的觀察,形成了圓、紅、大的認識;通過舌頭的品嚐,形成了甜的認識;通過手的觸控,形成了硬的認識.這些就是感覺.
知覺是對事物表面現象和外部聯絡的綜合反映.例如,「一個又紅、又大、又圓、又甜且有一定硬度的蘋果」,這就是關於蘋果的知覺.
表象是在知覺的基礎上形成的感性形象.例如,上面說的那個「又紅又大、又圓又甜且有一定硬度的蘋果」被人吃了,此時,作為物件的蘋果已在現實中消失,但這個蘋果的整體形象卻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之中,而且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我們還可以回憶起這個蘋果.這個在記憶中的蘋果形象,就是這個蘋果的表象.
從感覺、知覺到表象,已經顯示了認識的發展.
感性認識是事物表面現象的反映.它的特點:一是直接性,;二是具體性.
理性認識是人們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頭腦的思維活動得到的關於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一切科學的定義、定理、定律、理論、觀點等都屬於理性認識.它是認識的高階階段.
理性認識有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
判斷是對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維形式.例如,「蘋果是水果」.
推理是根據事物之間的聯絡,由已有判斷推出新判斷的思維形式.人們常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讓我想一想」等等,這個過程就是一個運用判斷進行推理的過程.
理性認識的特點,一是間接性,二是抽象性.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係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由實踐到認識這一飛躍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兩者的形式、內容和特點都各不相同,相互區別.二者又是辯證統一的,表現在:
第一,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依賴.一方面,理性認識**於感性認識.另一方面,感性認識需要深化,有待發展為理性認識.
第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的.不存在純粹的感性認識,也不存在純粹的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滲透的.例如,「這朵花是紅顏色的」.
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掌握豐富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
近代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講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係時,曾用蜘蛛、螞蟻和蜜蜂做比喻,既反對忽視理性的狹隘經驗主義,又反對輕視經驗的理性主義.
(2)從理性認識到實踐
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為什麼理性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呢?
第一,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
第二,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飛躍的條件
理論要同具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化為指導實踐的具體觀念;
理論付諸實踐,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
理論要為群眾所掌握.
(3)認識過程的多次反覆和無限發展
認識過程的複雜性
人們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的過程,才能達到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例如,關於地球的形狀.
認識的上升性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迴圈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迴圈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認識過程的反覆性和無限性說明,人類認識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運動過程.正是在這種認識的辯證運動中,人類通過現象認識本質、通過相對認識絕對、通過有限認識無限,發展著自己的認識成果和客觀真理體系;同時又不斷創造新的認識工具,完善自己的認識結構,更新自己的思維方式,推動著人類的認識系統和實踐境界不斷邁向新的階段
認識的本質及發展規律**1000
3樓:匿名使用者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一貫堅持的指導思想,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觀察問題、變革現實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是指導我們正確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其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開創的,為後來者在實踐中所發展的基本思想觀點和理論體系。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國社會主義高校的本質特徵和根本任務之一。
樹立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通過對本門課程的學習,向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幫助學生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跟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服務。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主幹課程,是我校各專業學生的公共必修課。這是一門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課程,幾乎涵蓋了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在內的全部重要內容,但又不是這三個部分的簡單相加。本課程既看到馬克思主義創立時的時代背景,又根據發展了的實踐的要求,緊緊圍繞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個主題,以闡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為重點,以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為主線,全面闡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
理論聯絡實際,在有針對性地回答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學生所關注的重大問題的過程中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具體包含正確認識物質世界的發展規律、人類認識發展規律、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學生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自覺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打下紮實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概論,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中,形式決定內容,內容
內容決定形式來,形式反作用於內容。自 馬克思與黑格爾其實主要是在本體 論上的差別,馬克思是唯物的本體論,黑格爾是 絕對精神 注意這個 絕對精神 並不是說是人們的意識的範疇。而是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是先於人和人類社會存在的。把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換成物質,基本就和馬克思一樣。馬克思最偉大的兩個創造是唯...
認識的本質是什麼
認識,人腦在實踐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能動反映。意識的表現形式之一。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是認識的最終流泉,外部世界的可知性是認識的可能性的根據。認識的土體是社會的人,是在社會中生活並利用社會形成的認識活動的各種手段 形式以及思想資料的人。認識不是離開實踐而在 人的頭腦中憑空產生的,它是在社會實踐的客觀需要...
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是什麼成語
柳浪聞鶯各位芝麻竭誠為內您解答 成語 bai揠苗助長du y mi o zh zh ng 解釋 zhi 揠 拔。把苗拔起,以助dao其生長。比喻違回反事物答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出自 孟子 公孫丑上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