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的由來什麼朝代才有的

2021-03-11 00:06:11 字數 5889 閱讀 1584

1樓:匿名使用者

隋朝就來有了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自的一種大學,始設於隋代.上古的大學,稱為成均、上庠.董仲舒:

「五帝名大學曰成均」,鄭玄:「上庠為大學.」至於夏商周,大學在夏為東序,在殷為右學,在周有東膠,而周朝又曾設五大學:

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漢代始設太學,隋代始設國子監.

西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始立國子學﹐設國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員﹐掌教導諸生.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改寺為學.

不久﹐廢國子學﹐唯立太學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學博士﹐總知學事.煬帝即位﹐改為國子監﹐復置祭酒.唐沿此制﹐國子監下設國子﹑太學﹑四門﹑律算﹑書等六學﹐各學皆立博士﹐設祭酒一員﹐掌監學之政﹐併為皇太子講經.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東都亦置監.一度改稱司成館或成均監.求採納

2樓:柏影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版稱「太學」「國權學」。

它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2023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築,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

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築經歷700多年依然儲存完好,是唯一儲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3樓:南邕

國子監復是元、明、制

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bai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du理機構,zhi又稱「太學」dao「國學」。

它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2023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築,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佔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

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築經歷700多年依然儲存完好,是唯一儲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築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4樓:匿名使用者

國子監是中國隋代以後的**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內,又稱國子容學或國子寺。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北監」或「北雍」。

南京國子監始建於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規模巨集大,延袤十里,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嚮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2023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請問中國古代各朝代皇室教育的機構有什麼?例如國子監、上書房、尚書、上齋之類的~

5樓:匿名使用者

你所說的皇家教育機構,好像沒有專!因為皇家的教學都是專門請有學問的**專門教導,根本就沒形成一個教育體系!或者有專門的名稱!

好比,當今請家庭教師一般。每換一個皇帝,就會形成一個新的教育小團體!!

中國古代的教育行政機構中國印記

什麼是教育行政?教育行政是國家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對教育事業實施的組織、領導和管理。顯然,教育行政的產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有學校等教育機關,二是有國家機器,三是國家權力對教育機關的介入。

根據考古資料的研究,中國大約在公元前3000餘年的原始社會後期已有學校教育的萌芽。據《周禮》記載,我國最早的學校出現在公元前2023年的五帝時代,名為「成均」。但那時沒有國家,當然也就沒有教育行政。

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始於大約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此時已經有了專門的學校,而且由於實行「學在官府」的體制,各種教育機關都置於國家管理之下。這便是中國教育行政的源頭,距今已有4000多年。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的各階段或時期內,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有不同的特點,教育行政機構也不同。《中國教育行政簡史》分為古代篇、近現代篇、當代篇。教育行政是國家行政的一部分,教育行政的斷代不應該也不可能有悖於中國歷史時期的劃分。

但是具體明確中國近代教育行政和現代教育行政從何時起,卻又不能不尊重中國教育行政執行的軌跡。作者以19世紀60年代洋務泥創設新式學堂為中國近代教育行政的發端,中國現代教育行政以20世紀的廢止科舉制度、頒行現代學制為中國現代教育行政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教育行政則列為中國當代教育行政。本文對我國古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做了簡要的分析。

一、夏商周秦漢的教育行政機構

夏朝有「序」、「校」、 「庠」、「瞽宗」等多種教育機構,實行「官守學業」、「學在官府」、「官師一體」的制度。典章與禮樂器皿均有官府執掌,唯官有書有器。學校的教師就是**的教育官吏,學校管理就是國家的教育行政管理。

中國教育行政帶著這種特色從此產生。

商朝的學校除「庠」、「序」之外,又增加了「學」和「瞽宗」。「學」之名,自此開始。商之「學」,不但是已經成型的學校,而且有「大學」「小學」之分,形成了兩級施教的學校教育制度雛型。

「瞽宗」是傳授禮樂、造就士子的專門機構,設有專職教師。商朝仍和夏朝一樣,「官守學業」,只有奴隸主貴族子弟才有受教育資格,教師即官吏,國家所藏典冊就是教材,政學內容由國家規定。「學在官府」集中體現了夏商奴隸制社會教育行政的基本特點。

西周時期,據《周禮》和《學記》中記載:「鄉有庠」、「州有序」、「黨有校」、「閭有塾」,這是我國最早的按照行政區域劃分的「政教合一」的教育體制。西周的**教育行政事務主要由「六卿」中的宗伯掌管,宗伯之下設大司樂,又稱樂正,掌管**和教育國學貴族子弟,是西周學校的主持人。

地方行政長官即為地方教育最高領導,同時設鄉大夫一職,執掌政教禁令。這是中國地方教育行政的萌芽。教育行政是國家對教育事業實施的組織、領導和管理,從這個角度上講,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已沒有完整的系統的教育行政。

但各諸侯國鼓勵興辦私學,乃至撥款資助;重視養士,甚至舉辦大型學宮,成為特殊形式的官學。

秦朝建立了吏師制度和博士制度。位列「九卿」之首的常奉,負責執掌國家的宗教禮儀,教育也在其管理範圍之內。鄉「設三老,以掌教化」。

漢朝的**行政機構與職官的建置制度,基本上沿襲秦制,在中樞以下設有「九卿」等機構,只是名稱和職權有所調整。掌管禮儀的奉常改叫太常,負責教育行政事務。地方教育行政事務由地方行政長官負責,不設管理教育的專職**。

二、魏晉南北朝及隋唐的教育行政機構

兩晉有「諸縣率千餘戶置一小學,不滿千戶亦立」的規定。南朝四個朝代均設有國子學,北朝四個朝代辦了太學和一些貴族學校。

隋朝設立了國子監。隋以前的各代王朝一般都由執掌禮儀的太常(宗伯、舉常)為主管理教育,執管土地戶籍的司徒也有管理教育的責任。隋一改舊例,設立國子監作為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構,並設祭酒作為最高教育行政長官。

在祭酒之下設有司業、丞、主簿、錄事等職。隋朝的**官學有大學、國子學、四門學、書學、算學,比僅有國子學、太學又進了一步。太學設博士「總知學事」,下設助教協助教學與管理。

在**設立專門教育行政機構自隋朝國子監起,這也是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雖然地方官學由地方**管理,但地方**不設專職教育行政**。

唐朝**行政機構沿襲隋的六部制度,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下設司。禮部通過掌管全國禮儀、貢舉的政令成為兼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隸屬於禮部的國子監則是專門的**教育行政機構。另有管理宮廷教育的機構。

由**部門設立的職業教育機構由部門自行管理。作為**專門教育行政機構的國子監,據《新房書·百官志三》記載:「下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大學、廣文 四門、律、書、算,凡七學。

」國子監設祭酒為最高行政長官,設司業2人為副職。下設丞1人.負責管理國子監日常事務,管理七學學生的學業成績,每年將修業已完的學生送請祭酒與司業舉行畢業考試,及第者上報禮部應省試。設主簿1人,負責掌管印章,管理七學學生的品行學規。

以皇族宗室子弟為主要教育物件的崇文館,歸東宮系統。專收三品以上**子弟的弘文館歸門下省管理,門下省是唐朝處理政務的中樞之一。另一中樞中書省屬下的太醫署、太卜署司天臺等都辦有專門學校,祕書省還轄有小學。

唐朝還沒有專門的地方教育行政機構,但在地方**設定長史一職,專門管理教育,這是我國最早的專職地方教育行政**。

三、宋元的教育行政機構

宋朝的教育行政體系承唐制,由禮部掌管「學校、貢舉之政令」,是兼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禮部行政長官為尚書,次為侍郎。國子監是專門的**教育行政機構,隸屬於禮部。

國子監在宋初本來具有行政與教學機構的雙重職能,既是**教育行政機關,又是國家最高學府。但國子監的教學職能,已徒具虛名。至北宋後期元豐年間,國子監的教學職能劃歸太學,成為專門的教育行政機關。

宋朝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專職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提舉學事司。

遼的**教育行政機構亦是在禮部下設國子監,設祭酒、司業、監丞、主簿等學官,仿唐制興辦學校。清寧六年(公元2023年)又置中京(今山西大同市)國子監,設定官職與上京國子監同,但此時國子監的教育行政職能已經弱化,主要職能是辦學。遼沒有專門設定的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地方教育行政事宜由地方長官直接負責。

金的**教育行政機構為禮部及其下屬的國子監。國子監設祭酒和司業總管國子學和太學.設國子監丞提控女真學,還設有校勘和書寫官,負責編輯刊印全國通用的教科書。金末設專門的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在府、州、縣府內,指定專人管理教育行政事宜。

元朝沒有統攬全域性的**教育行政機構。雖然元朝**也設六大部,但禮部沒被賦予管理學校的權力。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是集賢院,之後在集賢院下設國子監。

**管理教育的機構還有翰林國史院、蒙古翰林院、醫學提舉司、司天臺等。集賢院的職責是「掌提調學校,徵求隱逸,召集賢良。」主要行政官吏有大學士、學士、直學士等職。

大學士往往也兼國子監祭酒,直接管理學校。翰林國史院主要掌管翻譯修撰國史,教習「亦斯替非」語,主要**有翰林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土、直學士等職。回回國子學屬其管轄。

蒙古翰林院掌管蒙文詔書及蒙文譯寫等,主要官吏有承旨、直學士、待判、修撰等職,蒙古國子監、蒙古國子學屬其管轄。醫學提舉司和司天臺負責系統內辦學事宜。元朝設立了專門的地方教育行政機構。

除在各處行省所署之地皆置儒學提舉司統轄諸路、府、州、縣學外,還在江浙、湖廣、江西三省專設蒙古提舉學校官,京城大都專設大都路提舉學校所。

四、明清的教育行政機構

明朝,是**高度集權的**王朝。禮部「掌諸禮文、宗封、貢舉、學校之事」,統管教育行政。明朝沒有專門的**教育行政機關,禮部之下雖設有國子監,但國子監是管理國子學的機構。

國子學之外的**官學分屬各部門。武學隸屬於兵部。醫學隸屬於太醫監,太醫監置醫學提舉司。

宗學由王府設長史主管。明朝地方教育行政主要由省管理。明初由巡按御史,布、按兩司及府州縣官負責地方官學及有關教育事宜。

英宗正統元年(2023年),「每處添設按察司官一員,南、北直隸御史各一員,專一提調學校。」建立了提學官制度。各省設立提學官後,巡按御史及布政司、按察司官對學政事務多數不再過問,並一再有官上疏,認為提學官或因阻山隔海,或因其他原因,難行督教之實,英宗景泰元年(2023年)廢提學官制。

但各省直學政改由按察司官提督後,又逐漸放鬆了對學校的管理,於是,景泰六年(2023年)在南北直隸地區復設了提學官。2023年,各省都恢復了提學官以總學政。這一制度直至明亡沒有改變。

明朝提學官在20多年間的設立、裁撤、再設立的過程,提醒我們要正確處理好**負責和專職**之間的關係。

清朝仿照明制,設內閣作為中樞機構,在內閣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禮部主管全國的科舉、學校、慶典、祀典、治喪禮儀等事務,設尚書、左右侍郎滿漢俱一人。禮部下設四個司,專門的教育行政機構只有儀制司下的學政科。

清朝的國子監不受禮部掌管,名義上直接受皇帝領導。清朗中期,雍正三年(公元2023年)始設管理監事大臣掌管國子監,以親王統領,嗣後,一般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中簡選。國子監是國家最高學府,同

時兼有教育行政職能,負責管理俄羅斯學館、算學館、八旗官學、琉球官學等。另外,翰林院、兵部、欽天監、宗人府、理藩院均有管轄所屬官學的教育行政職能。

國子監是哪個朝代設立的?主要用來做什麼

國子監是中國隋代以後 朝鮮半島高麗王朝 越南的 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 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 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建立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 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 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 規管...

國子監中的學習內容是什麼北京國子監的主要教育課程是什麼?如何進入裡面學習?

明國子監學習 四書 五經 兼習 性理大全 以及律令 書數等,此外,國子監對教職員的職務 待遇及對監生的管理 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確的規定。國子學限五品官以上貴族子弟方可入學。但國子學在西晉並不景氣,尤其是西晉末年以後,時興時廢。元代又設有漢文國子學。所學課程有 孝經 小學 論語 孟子 大學 中庸 ...

太學和國子監有什麼區別,太學和國子監的區別

國子監與太學可互稱,經常用太學來指代國子監。但同時,國子監 出現後,學 與 監 不同的含義說明了二者在承擔兩種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學 是傳授知識,指向教育和最高學府的功能 監 是督查監管,指向國家教育管理的功能。國子學或國子監,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其具備了兩種功能,一是國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