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公主】
是皇帝女兒和養女的封號。
皇帝的女兒一般從
十歲左右、版玉牒序齒權以後,就可以按排行叫大公主、二公主、三公主等。
出嫁前,公主會按出身不等被賜予固倫××公主或和碩××公主。
【格格】
①皇帝的女兒幼年,沒封號、沒參與排行,不知道是不是能養大的時候,被稱為××宮小格格。
②一種宗室女性封號,用於冊封皇帝的孫女、曾孫女、重孫女等,按出身不同有和碩格格、多羅格格、固山格格等,跟明朝以前的郡主、縣主的意思相同。
③宗室(皇帝子孫後代和順治以前的皇宮中)的低等侍妾稱號。
④口語中用於稱呼所有宗室貴族女性(主要是未婚女性,但僅用於口語)⑤未入關前等同於「小姐」、「姐姐」,可用於尊稱任何女性。
2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前身「後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內一般未嫁之婦女容)均稱「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固倫」滿語,為「天下、國家、尊貴」,一般放在公主的稱號前面,固**主是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級,「和碩」,滿語,意為一方。
兩種封號強調了嫡庶之別,卻也有例外。如慈禧太后收恭親王的女兒為養女,封為固倫榮壽公主。她也可能是中國的最後一位公主。
乾隆帝封惇妃所生之女為固倫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豐紳殷德。但也有皇后之女未封固**主的,如乾隆第九女,為孝儀純皇后所生,卻只封和碩和恪公主。
3樓:薇愛甄嬛
清朝皇室的女兒是叫【xx公主】的,【瓊瑤阿姨禍害了千萬少男少女阿!!!】一些貝勒王爺的女兒才被稱為【格格】
4樓:伊麗莎白的城堡
清朝在出關前,滿語稱「哥哥格格」。後入關收大明朝制度的一些影響,把皇帝的女兒也成為「格格」,再後來,「格格」一般稱親王貴族的女兒。公主的身份比格格高
5樓:捨我其誰
推薦你看一下清史稿,有詳細的解答。和碩,固侖。。。。。。。。是封號
6樓:春日薩芬
格格(正確的發音是哥哥兒,帶兒話音)在滿語裡只是小姐的意思,是滿洲人對於富貴人家庭中女兒的統稱,並不是封號或者正式稱謂。
後來對一些王爺和貝勒,貝子的女兒別稱。
7樓:匿名使用者
公主在清朝是皇后生的女兒,而格格則為妃嬪,宗貴們的女兒。
清朝公主(格格)的子女稱呼什麼 女兒叫小格格嗎
8樓:七色土
「格格」一詞,最早是清代皇家公主的專稱,到清中後期,變成了有錢人家女兒的代稱。辛亥左右,任何人也不敢稱「格格」。
現在,只要是女兒,都是格格。
滿語裡「格格」就是女孩。
9樓:四月
格格只是滿族用來稱呼女孩兒的,和漢族的姑娘,閨女一種意思。她的女兒,當然也是格格(姑娘)咯
清朝皇宮裡的阿哥,格格和貝拉、公主是什麼關係?
10樓:匿名使用者
在清朝,格格就是公主,阿哥是一個滿族俗語,即對兄長子輩的互稱;貝勒是滿族貴族稱號。
1、格格
順治十七年(2023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①、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②、世子及郡王之女:封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③、多羅貝勒之女:亦為「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君,側福晉所生女為鄉君;
④、固山貝子之女:嫡福晉所生女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
⑤、鎮國公、輔國公之女: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
2、阿哥
阿哥是一個滿族俗語,即對兄長子輩的互稱,清代沒有成年的皇子,也指對年紀跟自己相近的男子表示親熱的稱呼,尤其是某些少數民族地區年輕未婚女子對自己異性朋友的稱呼。
3、貝勒
多羅貝勒,原為滿族貴族稱號,即金代「勃極烈」的意譯。宗室封爵第**,清建國後,成為宗室封爵名,全稱為多羅貝勒。清初,天命年間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
崇德元年(2023年),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羅貝勒為三等爵,位次多羅郡王之下,固山貝子之上。亦用以封蒙古貴族。
擴充套件資料
清朝皇帝的子孫
清朝皇帝的「子」分「宗室」和「覺羅」,是努爾哈赤的父親,以下就是努爾哈赤的兄弟,跟他的子孫,叫「宗室」,他們系黃帶;
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以下,子孫叫「覺羅」,繫著紅帶子,這個是不能混的。
在清朝,系黃帶子就是黃帶子,系紅帶子就是紅帶子,不能混淆,個別有例外,這是「宗室」和「覺羅」。
「宗室」它也分級,這個爵位分級,分十二級,頭四級就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是四級,每一級都是等級森嚴的。
後面五、
六、七、八還是四級,後面四等就是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八分」就是八份。
當年在關外打仗的時候,努爾哈赤打仗的時候,打勝了之後,把那些東西分八份,一個旗一份,不入,那你不夠八份,你就別參加。
後來就變成一個固定名詞,「入八分」,不入八分,就是八份,這是
五、六、
七、八,
九、十、十
一、十二,就是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鎮國將軍,輔國將軍,也是四個,合一塊是十二等。
皇帝的皇子一般是15歲,大體上15歲就成年了,就是指婚,結婚,分府,親王就是親王府,郡王就是郡王府,貝勒府,貝子府,分府,就搬出皇宮住了。但是有例外,個別的也可以住在皇宮。
親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貝勒,貝勒兒子是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因為當時他考慮到大清王朝億萬斯年,要萬歲,一萬年,這一萬年,他這個王就不得了,所以要往下降,降到最後,叫閒散宗室,就沒有爵位了,這是一般情況。
有的例外,叫做世襲罔替,八個不降。
這八個,就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郎,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還有敬謹親王尼堪,還有兩個郡王,一個是克勤郡王嶽託,還有一個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就是六個親王,兩個郡王當年開國的時候,他們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們就是世襲罔替,就是親王有一個人繼承,還是親王,一直到清朝末年,始終是親王,這八個世襲罔替的親王和郡王,俗稱「鐵帽子王」,這麼來的。
另外四個親王世襲罔替,一個是怡親王允祥,就是幫助雍正取得皇位那個,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這四個親王世襲罔替,所以清朝世襲罔替的王,前面是六個親王,兩個郡王,後面是四個親王,一共是12個王;
世襲罔替,就是他們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其他的不行。
11樓:悲傷的在你身旁
公主在清朝的時候叫做格格。
清太宗皇太極稱帝后,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之女始稱「公主」,並規定皇后(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
清朝從皇太極時期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格格」了,一般均稱為「公主」。例如,皇太極的次女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倫長公主,後改為「永寧長公主」,復改為「溫莊長公主」。此後所謂的「格格」:
一是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二是皇帝和親王低階妾室的稱謂。
"阿哥"也是滿語音譯,其意為"哥哥",它有兩個義項.一是 清代滿族宮廷稱皇子,可按排行稱阿哥,如大阿哥,二阿哥等.二是 旗人的貴族稱兒子,此處尤須注意"阿"讀四聲,"哥"讀輕聲.
貝勒,貝子在滿語中原意是對男子的尊稱,後來發展成為對貴族男子的通稱。依清例,滿洲男兒都是旗兵。所以每旗都有很多個姓。
例如正黃旗就不單是愛新覺羅一姓。反之同一姓也分佈於不同的固山之中。和碩是指城或國(等同於漢朝的國,不是國家是王國)。
多羅是指漢人的鄉。清朝前身「後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格格」,無定製。
12樓:洗洗睡的愛情
阿哥和貝勒
「阿哥」是皇上的兒子這一點毫無疑問 ,親王是清朝最高的封爵(一般為皇親宗室)而貝勒則是較差一些的爵位了,不一定是皇子阿哥,就是一般的王子也可以封貝勒的
格格和公主
朝代不同叫法不同啊,格格一般是指滿族(可能也包括其他少數民族)貴族的後裔(女),在清兵入關後統一了中國,才逐漸被大家所知道啊,公主就是漢族人建立自己的政權後,皇室後代是女孩的都稱公主,當然也有些**(職位很高或受到皇室的重視)或是王爺的女孩稱郡主的
希望滿意
13樓:匿名使用者
阿哥是皇上的兒子,格格是皇上的女兒貝勒是親王的兒子
清朝皇宮都有妃子住的宮殿都有哪些,要齊全的
殿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交泰殿 欽安殿 奉先殿 養心殿 皇極殿 太極殿 養性殿 英華殿 寶華殿 體元殿 體和殿 武英殿 南薰殿 文華殿 傳心殿 宮 乾清宮 寧壽宮 祭祀場所 齋宮 翊坤宮 坤寧宮 康熙皇后赫舍裡,皇后鈕祜祿氏 之後好像就改為祭祀場所,不住人了 長春宮 乾隆的孝賢皇后,咸豐的慈禧 ...
清朝妃嬪所生的女兒為什麼封號,清朝妃嬪等級?以及封號
所有的女兒都得封號 即使是一個最低等的嬪妃所生的女兒也得有封號 除非這個女兒真的不受皇帝待見 畢竟是皇帝的女兒嘛 她們應該是因為她們母妃的地位而確定封號的吧。表示尊貴。畢竟古代是有尊卑區別的。封號相當於名字,公主長大後就會改叫格格,如果不是可以隱瞞封號是不會變的 公主為妃嬪所出,則封為和碩公主 清朝...
清朝皇宮裡皇后太后為什麼都要帶很長的假指甲
古代中國職位處 bai所很du高的男人 女 zhi人都留起長的指甲,呈dao 現他們無須工作,男士回則呈現他們答的雄性氣力及身份職位處所。中國清朝期間的皇宮貴婦們更是用鑲珠嵌玉的富麗金屬年夜略景泰藍指甲套,以保衛他們細緻留飾的指甲。中國婦女在古代因為文化和環境的束厄狹隘,不年夜略有專業的美甲師,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