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說到文章本身,首先應注意到它體裁方面的特點。它是「賦」,不是純粹散文,卻也不是詩,更不等於今天的散文詩。它是用比較自由的句式來構成的帶有韻腳的散文,卻又飽含著濃厚的詩意。
這在當時是一種新文體,是古典散文從駢文的桎梏中衝殺出來取得勝利後的一個新成果。可是這種新體的「賦」很難寫,自宋代的歐陽修、蘇軾以後,便不大有人染指了。既然它是「賦」,就應具有賦的特點。
《文心雕龍•詮賦》:「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
」蘇軾寫這兩篇賦,沒有按照漢魏六朝時代的作家寫賦時那樣大量堆砌辭藻,但比起他本人的其他文章來,文采顯然要多。至於「體物寫志」,則《赤壁賦》以「寫志」為主,「體物」的部分著墨不多,卻也精警凝鍊,形象鮮明。作者在賦中所鋪張的內容,主要不是景物和事件,而是抽象的道理。
但作者所講的抽象道理是通過形象、比喻、想象、聯想以及憑弔古人和耽賞風月等方式來完成的,並不顯得空泛或枯燥。這是在古人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的結果。試以歐陽修《秋聲賦》與之相比,歐賦的說理內容就未免過於抽象了,因此不及此賦更為扣人心絃。
此外,漢魏的賦一般在開頭結尾都有短幅敘事,中間有主客問答,此文亦具備。可見作者並沒有脫離傳統「賦」體的規格,從體制上講,它仍符合作「賦」的要求。我們說,文學作品要繼承傳統。
卻不一定求其必遵循老路。蘇軾正是本著這種創新精神來寫《赤壁賦》的。
其次,從貫穿全篇的思想內容看,《赤壁賦》所反映的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同《念奴嬌》的開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時機耽賞大自然的江山風月,亦即《念奴嬌》結尾的「一樽還酹江月」。而主導思想乃偏重於後者。
但這兩層意思都是從篇中所歌唱的「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兩句詩生出來的,這就不難看出蘇軾的立足點和採取這種生活態度的原因。也許有的讀者會說,《赤壁賦》中並沒有什麼值得肯定的進步思想,不過主張「及時行樂」而已。這話當然不錯。
但在這篇賦中「及時行樂」的思想並未從文章中正面反映出來,讀者所感受到的乃是作者希望一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卻並不現實的幻想境界;而應該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儘管它是短暫的)環境裡,不妨陶醉於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而文章的成功處乃在於它有一種魅力,即大自然之美足以使**連忘返,不得不為之陶醉。這種沉浸於當前的適意的境界中的滿足,正是蘇軾一貫的生活態度。
特別是處於逆境之下。這種生活態度總比畏首畏尾、憂心忡仲或無所作為、意志消沉顯得樂觀曠達,顯得有生機和情趣。因此,在特定的生活條件下和在常人已無法忍受的處境中,這種生活態度應該說尚有其可取的一面。
而作者在《念奴嬌》的收尾處,雖然說了「一樽還酹江月」的話,卻沒有擺脫掉「人生如夢」(一本作「人間如寄」)的空幻與悲哀。比起這篇賦來,就顯得有些不足了。
因此看來,《赤壁賦》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乃是主要的。作者在篇中馳騁著意氣縱橫的想象力,彷彿「所向無空闊」的「天馬」;同時卻又體現出作者細密的文心,謹嚴的法度,無論遣辭造句,都不是無根據無來歷的脫離傳統藝術淵源的任意胡為。作者戛戛獨造的創新之處無一不建築在深厚而堅實的功力的基礎之上。
清代方苞評此文說:「所見無絕殊者(沒有什麼特別與眾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閒地曠(心地曠達),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豈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調適而鬯(暢)遂也。」可為定評。蓋表面看去似揮灑自如,彷彿沒有費什麼氣力,實際上卻是思路縝密,一絲不苟:
這正是蘇軾文章的不可及處。
2樓:__立
本文是蘇軾第二次由赤壁時所寫,距初由赤壁,時間只相差三個月,但景色不同,心情也隨之不同。
第一段蘇軾交代當時的時間背景,用短短的幾句,對眼前景物稍作描寫,就突顯出時令的特徵。蕭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觸景生情,由樂而歌。
第二段,正當蘇軾感嘆為如此良辰美景卻無佳餚美酒時,同遊者願意獻出家中剛剛捕獲的珍魚,而蘇軾回到家又意外獲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餚,為再遊赤壁提供最好的興致與條件。
第三段,蘇軾著力描寫赤壁之景與自己的行動。「江山不可復識」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寫的基礎,呈現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畫。除了客觀的描寫,「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更表現出蘇軾的勇氣,與居高臨下的氣勢,寄託著蘇軾的壯志豪情,同時把景物與遊者行動融合為一體,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寫的生動。
蘇軾面對月夜山河的蒼茫景色,不禁憂從中來,將鬱抑之情凝聚於長嘯之中,感情由樂轉悲。長嘯之後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蕩,表現出隨遇而安的態度,感情又轉為平靜。此時一隻孤鶴畫空而來,對孤鶴的描寫,讓人有一種空靈虛幻難以言喻的感覺,想象當時之景,彷佛身處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讚歎蘇軾善於把握事物的特徵與效果,竟能夠達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鶴的夢境做結,描寫與情節中有種飄逸的氣氛,情感由樂轉憂又轉於平靜的赤壁之遊,最終以夢境做結,也抒發了人生如夢的情懷。
後赤壁賦,不管在景物描寫、氣氛的營造、深刻的情感轉換、飄逸的人生觀,都在蘇軾簡潔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現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這樣的修為本身已是非常難得了,而此種情懷更是難以言喻,蘇軾能夠用如此精妙的文字與構思來呈現,實在令人敬佩,不愧為千古奇才。讀後赤壁賦,雖然人生經歷仍淺,但彷佛可以稍微體會到蘇軾不凡的人生體驗。
樓主鑑賞哈?
《赤壁賦》重點句,《赤壁賦》重點句
你是高三嗎?全篇都要求背啊 但個人覺得考的頻率最高的是這段 蘇子愀然,正版襟危坐,而問權 客曰 何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固一世之雄也...
關於《後赤壁賦》,關於《後赤壁賦》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蘭槳...
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中的名句,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的名句
1 2011 年四川 卷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 2 2012 年全國大綱卷 月出於東山之上,白露橫 江,凌萬頃之茫然。蘇軾 赤壁賦 3 2012 年山東卷 臣自其不變者而觀之,而又何羨乎!蘇軾 赤 壁賦 4 2011 年遼寧卷 且夫天地之間,苟非吾之所有,蘇軾 赤壁賦 5 2011 年湖南卷 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