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皇權制度有什麼特點

2021-03-19 03:01:17 字數 4151 閱讀 9213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皇權**性的一系列特點,都在賦役制度中得到直接的反映。比如權力集團成員享有多種免除賦役的特權,皇室財政系統(內府)對國家公共財政系統經常性的侵漁等等,就是威權之下必有的刺目現象。

除此之外,其賦稅制度的執行過程中還有幾個基本定律:

一、王朝中期賦稅暴增律

隨著王朝週期性始末興亡的變化,賦稅制度必然相應地一次又一次從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轉向誅求無度,直到最後因「民力殫殘」而重蹈王朝崩解的覆轍。

統治者既然以天下四海為自己的私產、以國民為「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財貨以事其上者」,那麼竭天下之財以厭一己之私就是這種權力制度與生俱來的本性———這在統一的皇權國家建立伊始(秦始皇時)就充分顯露了出來,即班固所說:「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而滿足這種本性,也就構成歷代賦稅制度的基本目的。

由此也就使得政治和財政同步盛極而弊生,不僅成為歷代無法逃脫的宿命,而且更是億萬國民不盡災難的淵藪,即如漢代政治家所描寫:「末世之政,田漁重稅,關市急徵,……民力竭於徭役,財用殫於會賦。居者無食,行者無糧,老者不養,死者不葬。

贅妻鬻子,以給上求,猶弗能贍。」所以,秦、隋、唐、宋、明等王朝衰亡的典型過程,總是重複著政治窳壞與民力竭於賦役科斂這兩者同步一體的惡變。

西方賦稅制度史中,納稅人及其代議機構與王權之間的利益博弈,最終導致了議會制稅乃至憲政制度的產生。與此完全不同的是,在中國賦役制度史中,只可能有統治者無盡的貪慾與賜予子民一時喘息的相對輕徭薄賦這兩極之間的相對調整。這就決定了其發展結果必然總是:

隨著皇權盛衰週期的執行,賦稅制度也就越來越轉向誅求無度,直到最後重蹈秦始皇以來「急政虐賦」而促使王朝崩潰的覆轍。舉北宋立國後的「輕賦」為例,即使在紙面上,這一政策存在的時間也很短。所以北宋初至徽宗初年的這大約140年間,僅僅上供「正額」一項,百姓頭上的負擔就增長了十多倍(見《宋史·陳傅良傳》),平均每十年**一倍!

因為賦稅成倍甚至是數十倍的增長,總是與王朝的政治週期相互吻合,而且通常是從王朝的中期開始凸顯,所以我們將這種定勢稱之為「王朝中期賦稅暴增律」。

二、賦稅隨官吏網路擴充套件而激增律

百姓承擔的賦役捐稅的名目和數量,隨著龐大官吏機構網路自上向下的蔓生擴充套件而無限遞增,此為「賦稅隨官吏網路擴充套件而激增律」。

中國古代皇權制度的特點,在於它實施的是一種全能性統治,也就是說,皇權既是行政者,也是立法者和執法者,同時也是制稅權的源頭。所以在這種權力體制中,代表皇權的任何個別的**都可能不受限制地體現著全方位、多功能的統治威權,於是各級官吏也就都可以利用這種高度統一的權力結構,天然地享有制稅權和司稅權。結果就是賦稅徭役的名目和額度,隨著官吏網路的延伸、官吏人數的膨脹層層疊加而漫無際極。

比如中唐楊炎實施稅制改革時面臨的局面是:「吏因其苛,蠶食於人。……故課免於上,而賦贈於下。

」很顯然,在這樣制度之下,對賦稅額的「定製」,完全是一句空話。

對於皇權的制度網路是如何鼓勵、甚至是迫使各級官吏橫徵暴斂而「與民為仇」的機制,南宋楊萬里有深痛的敘述:

(官吏)不仇民,則大者無功,而其次有罪。罪驅之於後,功啖之於前,雖欲不與民為仇,不可得也!……上賦其民以一,則吏因以賦其十;上賦其民以十,則吏因以賦其百。

這說明導致百姓「破家鬻子」的最終根源,其實是那個造成各級官吏「不仇民,則大者無功而其次有罪」的統治威勢;其次則說明了與這種威勢的結果,必然是官吏們層層加派的惡稅制度。

三、陸贄-楊萬里定律

非法加徵的稅額和稅目不斷合法化,成為了賦役制度沿革發展的基本走勢,並由此而保證了皇權不斷**化的趨向得到了合法化的確認。

明末黃宗羲曾指出中國曆代的賦役制度改革,總是將舊的苛捐雜稅歸併統一徵收,以圖減少加派之弊,但是改稅以後隨著統治者貪慾的增長,又會生出新的名目以加派賦役。秦暉先生曾據此而稱其為「黃宗羲定律」。但因這一規律在黃宗羲之前就由唐代陸贄、南宋楊萬里與李心傳等人明確且痛心疾首地揭示過,故本文稱其為「陸贄-楊萬里定律」。

2樓:匿名使用者

皇權的維護和鞏固 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神化體現、捍衛皇權。

神化皇權 君權神授學說是皇帝掌握與運用至高無上的權力以及中國皇帝制度長期延續的重要理論依據。歷代統治者都充分利用神權來加強君權的不可侵犯性。漢武帝時,董仲舒發展了儒家的君權神授學說,給君權披上了一層神聖又神祕的外衣。

凡取得正式皇帝名號的人,便「奉天承運」,成為皇天上帝授權處理人間政事的最高代表。「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

陛下上為皇天子,下為黎庶父母,為父牧養之之」。

禮制與嚴刑 禮樂制度是維護皇權的又一個重要支柱。歷代皇帝大力加強禮的建設,使禮樂禮儀成為維護社會和政治秩序,鞏固等級秩序,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及權利義務的規範和準則。以禮入法、入政,提倡「禮本刑輔」,並不斷加以完善;同時,他們還推行儒家禮治的理論,宣揚「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和「仁義禮智信」的「五常」,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全國全社會以尊卑上下區分的等級關係。

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還運用法律的強制力來捍衛皇帝的尊嚴和權力,嚴厲打擊對皇權的任何侵犯。從隋、唐到明、清,各個封建朝廷頒行的法典中都在首要地位列有被認為是罪大惡極的犯罪「十惡」,集中打擊一切圖謀反對君主統治、侵犯皇權的思想言論和活動。

中國的皇權制度有什麼特點?

3樓:知道認證團

皇權的維護和鞏固 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神化體現、捍衛皇權。

神化皇權 君權神授學說是皇帝掌握與運用至高無上的權力以及中國皇帝制度長期延續的重要理論依據。歷代統治者都充分利用神權來加強君權的不可侵犯性。漢武帝時,董仲舒發展了儒家的君權神授學說,給君權披上了一層神聖又神祕的外衣。

凡取得正式皇帝名號的人,便「奉天承運」,成為皇天上帝授權處理人間政事的最高代表。「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

陛下上為皇天子,下為黎庶父母,為父牧養之之」。

禮制與嚴刑 禮樂制度是維護皇權的又一個重要支柱。歷代皇帝大力加強禮的建設,使禮樂禮儀成為維護社會和政治秩序,鞏固等級秩序,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及權利義務的規範和準則。以禮入法、入政,提倡「禮本刑輔」,並不斷加以完善;同時,他們還推行儒家禮治的理論,宣揚「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和「仁義禮智信」的「五常」,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全國全社會以尊卑上下區分的等級關係。

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還運用法律的強制力來捍衛皇帝的尊嚴和權力,嚴厲打擊對皇權的任何侵犯。從隋、唐到明、清,各個封建朝廷頒行的法典中都在首要地位列有被認為是罪大惡極的犯罪「十惡」,集中打擊一切圖謀反對君主統治、侵犯皇權的思想言論和活動。

4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特點:中國的皇帝制度起源於秦朝,以皇位世襲顯示權利的不可轉移,以皇權至上顯示地位的不可僭越。有家天下的特點。

中國的皇帝制度自秦朝一直延續的清朝,歷史悠久,在這期間皇權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的,相權不斷衰弱。皇權在清雍正年間達到頂峰,標誌為清軍機處的設立。中國的皇權為絕對的君主**,皇帝權利不受制約,皇帝決策有個人獨斷性和隨意性。

容易導致**和腐敗。而外國的皇權受到一定製約,且存在時間相對中國而言時間較短。比如英國,在中世紀就建立了議會,雖然它是封建性質的,2023年英國光榮革命,建立君主立憲。

可見外國的皇帝權利小於中國,且存在時間短。

古代中國君主****集權制度的主要特點

5樓:湛藍隕石的隕石

君主來****集權制度主要源有四大特徵:

1、皇權至上。君主**制度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權凌駕於一切之上,整個朝廷的運轉都是在為維護皇權,鞏固皇室統治服務。

2、帝位世襲。皇帝在即將死亡或退位時,一般由其指定繼承人,而繼承人則一定是與皇帝有血緣關係的血親,或是子嗣,或是兄弟,或是遠親,即由家族世襲繼承,絕不會出現外姓繼承者,除非改朝換代。

3、**任免由皇帝決定。整個政權,從**到地方各級官吏的任免理論上講均由皇帝一言決定(當然皇帝精力有限,所以僅是理論上),即使僅憑個人好惡而不甚合理也依然具有一錘定音的效果。

4、思想上宣揚君權神授。自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歷代君主均宣揚君權神授,自稱上天之子,以增強君主地位的合法性,既增加了神祕感,又增加了對民眾的震懾作用。

6樓:原野上的皮皮麥

1.皇權至上原則。2.

帝位終身制與世襲制。3.各級官吏一律由皇帝任命。

4.皇帝專斷獨權。5.

宣揚君權神授。6.思想文化的**統治。

7樓:匿名使用者

1,皇權至高無上,

2,從**到地方的行政、監察制度,

3,軍隊最高統領為皇帝。

古代有哪些增強皇權的制度中國古代是怎樣從制度上強化皇權的?

集權的產生最早由中國戰國時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統提出君主 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種政治結構,法家代表之一的韓非在他的論著中認為 在現有社會局勢混亂,割據勢力強大的情況下,需要君王統一國內一切力量來維護統治,這便需要有一個權力集中的 來輔助君王統治國家,擴大領土.同時在當時社會中農業自然經濟需要有一個相對...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有什麼特點 有何借鑑意義

監察的來 開始時大多是自地位比較低的,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手中的權力反而會越來越大,實際地位也會提高。他們對保持政治風氣的清明起著很大的作用。正由於基本上來說每個朝代的監察 都會對朝堂穩定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 的個人素質就事關重大了,現在依然如此。所以我覺得於現在而言,對監察人員的個人品格的考察...

中國古代的偵查學制度有哪些特點

偵查學,公安管理學要科目,畢業授予法學學士。主設課程 公安學基礎理論 犯罪學 公安管理學 治安學總論 刑法 刑事訴訟法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自衛擒敵 射擊 偵查學原理 刑事偵查學 政治保衛學 經濟犯罪對策學 物證技術學 法醫學 偵查訊問學 現場勘查學。教學實踐 包括見習和實習等。學生在公安機關見習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