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最愛吃米飯
養老敬老是中國傳統孝道的基本內涵,在受儒家文化薰陶和支配下的東方,老人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在當代社會,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弘揚孝道的合理內涵,對批判地繼承傳統養老敬老的美德,完善代際關係,保障老人和子女的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孝」,它是適應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維繫著的宗法等級制社會的。按照孝的倫理原則,在家族和家庭關係中,子女對父母應當行孝,父母對子女應當以慈;兄長對幼弟應當以愛,弟弟對兄長應當事敬,這些都是家庭生活中應當遵循的倫理原則。
就整個社會而言,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固了社會才能得到穩定。用「孝」來規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使家庭成員之間在日常生活中言行各有所依,這樣家庭能保持最大的穩定,從而使社會也得到穩定。
這就是孝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範所能起到的最大的社會作用。
二、孝文化存在的價值合理性
今天的社會同過去相比,當然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傳統的孝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有許多不適,但是,儘管時代變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基礎變了,中華民族對老年人的尊敬贍養這種人道主義精神的優良傳統,是不能割斷的。孝文化有其存在的價值合理性:
第一,它是一種出於人類整體團結的助老行為,其價值在於這是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第二,尊老敬老的價值基礎,是尊重老人一生中對族群的勞動貢獻以及他們積累的社會生活、生產經驗。這些應該說都有其合理性。
無論在任何社會,如果對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不關心、不贍養,都勢必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對於老年人的尊重與愛護,既可以說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更應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社會美德。
注意:所謂孝,是基於個人意願而取悅年長的親屬。用什麼方式盡孝則由本心決定。所以孝應該是沒有固定形勢,狀態的一種自發行為。捫心自問無愧便是孝。
2樓:淡默
古代有二十四孝,但是多數是愚孝。精神可嘉,但是方法不可取。
「孝」的意義是什麼?
3樓:暴走少女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使他們不至於行差踏錯,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
孝拼音:
部首:子
筆順:橫、豎、橫、撇、橫撇/橫鉤、豎鉤、橫
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物件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
」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裡,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可見趙歧也不是說斷絕後代為最不孝。他認為最不孝的就是容忍父母去幹不義之事,而作為後代不勸說。後又經過不明真像的群眾以訛傳訛,就有了如今的這種錯誤解釋。
翻看原文可以得知,我們的理解如同「秀才認字認半邊」。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
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
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係。
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孝的意義是什麼??
4樓:威小人物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使他們不至於行差踏錯,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
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物件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
」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裡,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可見趙歧也不是說斷絕後代為最不孝。他認為最不孝的就是容忍父母去幹不義之事,而作為後代不勸說。後又經過不明真像的群眾以訛傳訛,就有了如今的這種錯誤解釋。
翻看原文可以得知,我們的理解如同「秀才認字認半邊」。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
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
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係。
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5樓:匿名使用者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句詩經是這樣說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意思是父母生我養我,拉扯我長大,呵護備至。我想要好好報答,但上天無情想要報答父母也沒有機會了。父母養育子女不併不求回報,作為子女的我們則要充滿感恩之心,孝敬父母。
如果更進一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將孝敬雙親的新擴大到敬愛所有的長輩,則是一種更為可貴的品德。來吧,讓我們從現在做起,體諒父母,關心父母,孝敬父母並敬愛老人。
6樓:匿名使用者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詩經、爾雅中》說:
「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意思就是說,要盡心贍養侍奉父母,尊敬愛護老人「順」,就是要順從,依老人的意願行事,主要指在養老方式、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方面,也可以說,「順」是「孝」的具體體現。 子女是父母生養,從出生開始,餵養撫育,洗漿補訂,生病時不眠不休。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途徑 方式和意義有哪些
途徑 學生會 暑期兼職 熟人介紹等。意義 1 有利於大學生了解國情 瞭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現代大學生,大多是在書本知識中成長起來的,對我國的國情 民情知之甚少,而社會的複雜程度,遠不是讀幾本書,聽幾次講座,看幾條新聞就能瞭解的,社會實踐活動則為大學生開啟一扇視窗。2 有利於大學生對理論知...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及其意義,有何啟示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阪坡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如何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係原理的理論意義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係的原理具有重要意義。1 它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確解決了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歷史觀革命性變革的基礎。人們的意識決定於人們的存在而不是相反,這個原理看來很簡單,但是仔細考...
西廂記的反封建思想和積極的社會意義
王實甫的雜劇 西廂記 有鮮明 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題。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版 已經不再停留在 才權子佳人 的模式上,也沒有把 夫貴妻榮 作為婚姻的理想。他們否定了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愛情已被置於功名利祿之上。西廂記 結尾處,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達了 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