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想修下藏傳佛教,應該從哪些基礎的書本瞭解以及學習

2021-03-20 19:44:51 字數 6773 閱讀 4424

1樓:匿名使用者

1.看大成佛經 以儘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 《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淨土諸經》等

2.看修行的書 明理不求實證 則無意義 目前時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 能即生開悟 大圓滿法 天賜眾生福澤 能修習 當累世修的機緣 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 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 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 不僅僅是開悟 且證量足 能夠灌頂加持 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 能即生開悟

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唸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當然要持戒、行善、生菩提心)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

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那摩(南無)阿彌陀佛

那摩(南無)觀世音菩薩

那摩(南無)地藏王菩薩

2樓:覺正淨

自己去找**,讓**告訴你修行的次第。

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的修行,上師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不是自己看書自己學,如果你沒辦法找到能夠親自指導自己的上師,那你可能沒有修習藏傳佛法的因緣,應該考慮漢傳或南傳佛教。

3樓:一心清淨

登陸智悲佛網,看所達吉堪布的入行論和二規教言,所有的修行首先必須有一個賢善的人格,先做正直的好人。

4樓:匿名使用者

上智悲佛網 先學習《入菩薩行論》(這個比較長) 以及一些短的論典如親友書、佛子行等等

這個是最好的入門教材 學精了也能很深入 是非常非常非常好的課程

然後顯密佛網也有另外一些很好的課程

5樓:牽著手微笑

先學《阿彌陀經》或者《心經》,之後你會瞭解到佛教還有放生、開光等事情,至於學習嘛,你可以去一些比較大型的廟與師傅一起唸經頌歌。

6樓:匿名使用者

先要學習顯宗,從聽經開始吧。淨空法師

7樓:紫化宮

阿彌陀佛。危險啊。還是看看南懷瑾大師的書吧。

8樓:匿名使用者

不建議學藏傳佛教(即喇嘛教),對此教我不予評價,當然也無權評價

9樓:匿名使用者

藏傳佛教簡介,先了解下吧

藏傳佛教與漢族的佛教有什麼區別?

10樓:楓林雨露

一、側重不同。

漢傳佛教講的理論講得比較多,實修得比較少,而藏傳佛教更注重實修。

二、教法不同。

藏傳佛教有非常完整的聞思修、講辯著體系,對傳承也一直相當重視,從來沒有間斷過,並且要求次第修學。尤其是藏地的寺院非常多,比如色達縣,人口不到五萬,寺院就有二十幾座。這些寺院都有法師講經說法,周圍的老百姓也經常去聽。

而漢傳佛教,相比之下,一個城市裡的寺院比較少,就算有幾座,講經說法的現象也不太多。其實,現在很多佛教徒特別虔誠,但佛教中到底講了什麼道理,大多數人卻不明白。

擴充套件資料

藏傳佛教教義特徵為:大小乘兼學,顯密雙修,見行並重,並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點。

傳承各異、儀軌複雜、像設繁多,是藏傳佛教有別於漢地佛教的一個顯著特點。顯宗說一切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宗中以中觀為最發達。龍樹一系的論典以「正理聚六論」為中心,經過宗喀巴的倡導,中觀應成派月稱所著的《入中論》最受推崇,成為中觀論著的代表作。

《現觀莊嚴論》與《入中論》兩書漢文未譯,而龍樹的《大智度論》藏文未譯,因而成為藏傳與漢傳佛學之一重要區別。**密教一般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無上瑜伽部的各種教授為主要修行法門。

11樓:匿名使用者

藏傳佛教,又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中國**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地理體系,歸屬於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為北傳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為主。

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

一、藏傳佛教是顯教菩薩乘和密教金剛乘合二為一的教派,而漢傳佛教是大乘顯教。

唐代雖然譯過一些密經,但都屬下部密,而且早已絕傳。有人將淨土宗劃為密宗,但從教義上衡量,這種觀點恐怕難以成立。藏傳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傳佛教獨有的密法是無上密,所謂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無上密中才有,因為下三部密中雖有多種成就的修法,但都沒有幻身和光明識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卻離不開這兩種雙運成就。

二、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在事理二諦的見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

藏傳佛教各派都以龍樹中觀見為主,雖然各派對中觀二諦義的理解方面有千差萬別,但沒有一個尊唯識見者。唯識學研究只是為了從反面認識中觀真理。

漢傳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論、華嚴、禪宗等教派都持中觀見,唐玄奘師出唯識宗門,故在東土弘揚法相唯識學,對唐以下的漢傳佛教影響極大;六祖《壇經》解說事理契合中觀,但後期禪家輕視經教,雖言重理,但不學經論而所得之「理」,也很難說清是什麼樣的「理」。

現在的漢傳佛教大部分是淨土宗,淨土家認為:理深解微,末世斷惑證理甚難,乘佛願力,往生淨土為易行之道,因此,不習中觀唯識之理,只誦經典、佛號求往生。由於這些原因,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在事理二諦的見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

三、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由於各自所處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信眾的生存條件、生活習俗不同,因此,在飲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風格、信仰習俗、信眾的心理素質等眾多文化內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總的來說,藏傳和漢傳佛教之間雖然有以上這些不同點,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義方面沒有什麼不同,也就是說它們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不同點,只表現在非本質的表面現象方面。

12樓:佛號投於亂心

你們那些**是你們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嗎?是你們的家人親身經歷過的嗎?是你們的親戚親身經歷過的嗎?

你們是在什麼時候親身經歷過的?是在哪個地點親身經歷過的?經歷過的那些人是哪個寺院的?

叫什麼名字?是不是真正的藏傳密宗**?這些你們能回答不?

13樓:夢中的五臺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區別主要有四點:

1.藏傳佛教是密教中的金剛乘與顯教中的菩薩乘合二為一的宗教,而漢傳佛教主要是菩薩乘。藏傳佛教雖是顯密皆有,但以密宗為精華,尤其是四部密法都具備,而漢傳佛教中的密宗只有前三部密法,沒有無上密,而且漢密已失傳。

2.藏傳佛教分大小十幾個教派,但都是以中觀見為究竟正見,沒有獨尊唯識宗,而漢傳佛教受唯識宗影響比較大,漢傳佛教宗派中還有一個專門的唯識宗。另外,現在的漢傳佛教主要是淨土宗與禪宗,在教義上與藏傳佛教有所不同。

3.藏傳佛教由於歷史上實行政教合一制度,所以佛教受政教合一制度的影響較大,多數藏族同胞信仰佛教而且虔誠度較大。漢傳佛教就做不到這一點。

4.藏傳佛教流行於**地區,漢傳佛教流行於漢地,由於兩地的文化風格的不同,因此兩種佛教在文化風格上有較大的差異,比如僧人的生活習慣、寺廟的建築風格、佛像的造型等等,有較大的區別。

14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是印度的,非漢族宗教。藏傳佛教是藏族信奉,南傳佛教目前泰國、緬甸信奉較多。

漢族的宗教只有道教,儒家不算宗教。道教源自道,源自太上老君。

佛教是起源於印度,源於老子化胡,度化釋迦牟尼,由釋迦牟尼創立。

在佛經《阿差末菩薩經》有記載。

《阿差末菩薩經》記載:「時,普賢佛演身光明通照十方,彼諸菩薩及眾會者皆睹此土。」

這裡的普賢佛(普賢王如來),正是老子化胡的號(普賢王),阿差末是尹喜。在這部佛經裡面釋迦牟尼對其老師老子(普賢王如來)十分尊崇!

注意:

太上老君在佛教裡面叫——普賢王,又叫普作王。

太上老君是一切如來的父母,是法性一心的意思。

太上老君一炁化三清,就是:道生

一、一生

二、二生三。也就是佛教:一心三藏之意。

太上老君(普作王)的大**就是佛教毗盧遮那佛,是眾佛的大師兄。

如何系統學習藏傳佛教

15樓:匿名使用者

1. 看大乘佛經,以儘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淨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唸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唸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唸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唸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

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唸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

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

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唸佛,唯宜行住二時。

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唸,不可出聲。

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淨土宗唸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

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想自行修佛,請大師指點該怎麼修!學佛步驟

學佛的步驟就是戒定慧,在戒的基礎上修定,在定的基礎上修慧,以此達到解脫。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 1 戒 在家五戒 八戒 十戒,出家沙馬內拉及沙馬內莉十戒 比庫227戒 2 定 40種禪定方法 請看清淨道論 四十種止業處,即是 十遍 十不淨 十隨念 四梵住 四無色 一想 一差別。此中的地遍 水遍 火遍 風...

我想修佛,請問需要念什麼經,需要吃素嗎

樓主想修佛,可以先看看聖嚴法師寫的正信的佛教,包含了很多初學者需要了解的內容,比如 1 正信的佛教是甚麼 2 佛陀是創世主嗎 3 佛陀是甚麼 4 宇宙和生命是從那裡來的 暫時不需要 先了解佛法在說什麼後 自然會念佛吃素 先看看一些高僧大德的開示 現在的環境很難有真正禮佛的地方了,古剎青燈已是罕見,佛...

我想請問一下這是藏傳佛教裡金奔巴瓶子上圖騰,是什麼意思??代表

像十相自在圖,但是不全。十相自在圖是和時輪金剛 香格里拉相關的一個圖案。是由一些咒語文字組成的。這是十相自在圖,意為 壽命自在 心自在 願自在 業自在 受生自在 解自在 神力自在 資具自在 法自在 智自在。令具信者免除刀兵 疾疫 餓饉及水 火 風等災難,使所在之處吉祥圓滿 眷屬和睦 身心安康 去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