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孝道,什麼是真正的孝道

2021-03-22 05:53:11 字數 5962 閱讀 7963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的孝道,並非是孝敬父母。《孝經》裡真正講孝敬父母的文字也不多,真正孝道的含義,就是皇權思維的延續,所謂「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真正目的是落在最後一句上。

實質目的是維護「家天下」的思維。比如《二十四孝》裡面的「郭巨埋兒」,就是典型的殺人犯思維,不但不犯罪,反而要學習,歌頌。

宣揚孝道,就是宣揚精神束縛,保持高度統一,無條件遵從上級。

2樓:匿名使用者

于丹:什麼是真正的孝

3樓:鞏奕聲茆妝

孝道說起來簡單,但真正能做好的人估計很少。老年人年紀大了,多一點陪伴就是孝道,他們喜歡什麼送給他們就是孝道。現在中年以上的人群度很喜歡喝茶,家裡待客茶也必不可少,送他們一套茶具是很好的孝道。

藍芙茶具,高階茶具禮品,藍芙鐵壺、藍芙錫罐是茶具中的精品。

什麼是真正的孝道

4樓:匿名使用者

于丹:什麼是真正的孝

5樓:藍芙

孝道說起來簡單,但真正能做好的人估計很少。老年人年紀大了,多一點陪伴就是孝道,他們喜歡什麼送給他們就是孝道。現在中年以上的人群度很喜歡喝茶,家裡待客茶也必不可少,送他們一套茶具是很好的孝道。

藍芙茶具,高階茶具禮品,藍芙鐵壺、藍芙錫罐是茶具中的精品。

看看什麼是真正的孝道

6樓:匿名使用者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就是,能做到的已經很不錯了

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道

7樓:常務副團

孝道說起來簡單,但真正能做好的人估計很少。老年人年紀大了,多一點陪伴就是孝道,他們喜歡什麼送給他們就是孝道。現在中年以上的人群度很喜歡喝茶,

什麼才是真正的中華孝道文化

8樓:小草的心闖天涯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複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

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

《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併成就一番事業。

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

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漢代著名經學家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早已有完備的權威性解釋。「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絕先祖祀」四個字,這解釋了為什麼不娶無子是最大的不孝。因為早在西周,漢族人民就確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為核心的信仰,也即所謂「敬天法祖」。

在傳統漢族人看來,人的生命是在子孫身上得到延續的,通過後代對祖先的祭祀,祖先的靈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脈代代相連,永遠傳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於宗祠之中,香火不滅,這就是漢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託。在傳統漢族人看來,無人祭祀的人死後會成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寧,處境是非常悲慘的。因此,不娶無子是最大的不孝。

9樓:匿名使用者

孝,其實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提些建議而不應以某些標準來衡量。

真正的孝,是不用說也會做到的。孝,不應是表面功夫,不是簡單的表面的現象。

對父母而言,兒女真正的孝順是自己要壯大起來。兒女自己身體健康,工作用心,生活幸福,愛惜自己,不讓父母操心,能做到這些就是孝順了。

但有一點要清楚,那就是對父母的孝,只是狹義的孝,是很淺層的孝。孝,不僅包含對父母的孝,更有對祖父母及祖輩的孝。

自古以來,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的「孝道」文化裡,除了父母,還包括生育後代,推恩於人,孝國孝家,緬懷先祖等等,它不單單是小家之間的孝,而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從自己修身,到讓家庭和睦,再到國家和諧安定,天下繁榮昌盛的多元文化體系。

所以說,一個人,尊師也是孝,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是孝,見義勇為做好事也是孝。

而只為父母著想,而不顧其他人的幸福、利益,只顧小家不顧大家,往往是對社會的不孝。那些「損人利己「的人,比如逢年過年,以偷竊、搶劫等手段獲取財物,用以回家孝敬父母長輩的人,表面上看似是孝順父母,但這類人就是隻為小家,他們的關愛是不擇手段的、有損他人的關愛,這樣的行為,不是真正的孝。

所以,作為兒女,能做到不再讓父母操心,能夠給父母添光彩,便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便是一個孝子。

真正的盡孝在於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孝才是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而真正懂得盡孝的人是很強大的。須知,孝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因為,給予我們生命的祖輩是我們生命的根脈,孝,就是在根上下功夫,就好像一棵樹,當做到在根部澆水施肥後,這樹木就一定會長得高大的。

我們應將整個社會看成一個整體,一個大家庭,真正的孝,是關愛這個在家庭裡的所有人,而不能只顧自己,如此,才是一個具備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懂得孝的人。

能夠做到從內心深處流露出的讓他人(包括父母祖輩在內的身邊所有的人)感到溫馨的任何行為,都是傳承孝道文化 的行為。所以,孝應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化在自己的思想裡,然後自然而然地展現於外,由這種內在思想化出來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孝。

什麼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孝道?

10樓:表西華景銘

1、敬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

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

《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併成就一番事業。

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

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究竟什麼真正的孝道呢?

11樓:百度使用者

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孟子曾提出不孝的五種情況,即「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鬥,以危父母,**孝也。」(《孟子.離婁下》)在這五種不孝的情況中,有三種均為「不顧父母之養」,這也可以從反面證明養親是為人子的基本義務。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孔子對「敬親」特別重視,而且把能否敬愛父母作為人與畜、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傳統孝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

只有上升到敬親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禮記.

祭統》)這裡的畜即順之意。「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準為標準。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

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

里仁》)即委婉勸諫。孟子也曾說:「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

」(《孟子.告子下》)就是說,子女對父母的過失,違背道義的行為不怨,不諫,甚至盲目順從,就是不孝。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

「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孟子曰:「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孟子.

滕文公上》) 「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禮記.祭義》)從以上可看出傳統孝觀念非常重視「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說的喪親。曾子將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為,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禮儀。

可見,子女表達喪親之孝的形式就是喪葬和祭祀,也就是說父母或長輩去世後要舉行葬禮和祭禮。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

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因為「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禮記.

祭義》)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中庸》)。

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範圍內的最高要求。

什麼是孝道?具體表現有,什麼是孝道?如何體現孝心?

對父母為孝,父母養我小,我養父母老。就叫孝道。父母即使說的不對,也要微笑迴應,也是孝道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 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所謂 百行孝為先 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 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

有關孝道的成語,有關「孝道」的成語有什麼?

1 移孝為忠 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2 綵衣娛親 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菜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3 孝悌力田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4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亦作 入孝出弟 5 子孝父慈 兒女孝順,父母慈...

什麼是真正喜歡,什麼是真正的喜歡

愛 love 喜歡 like 愛本身是強烈的喜歡,它是喜歡的昇華,強烈到需要佔有 歸宿 依賴需求等的感覺 慾望。男女之情喜歡和愛的區別 同一個主題中,也有人說 喜歡是淡淡的愛,愛是深深的喜歡。愛一個人,你會常常流淚 喜歡一個人,當你們好久不見,你會突然想起他。愛一個人,當你們好久不見,你會天天想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