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天天看你苦笑
據傳說,陸河端午節的起源是紀念「走黃巢」。公元875年的唐朝末期,黃巢領導農民大起義。公元881年,起義軍攻下唐都長安。
當時陸河人的祖先居住在外省,由於受到官府的欺騙宣傳,認為黃巢和起義軍是魔鬼,以訛傳訛,大家非常害怕他們。
在黃巢起義期間的一年農曆五月初五,大家聽說黃巢的軍隊馬上要打過來,忙於逃命。逃難的路上,一位婦女揹著一年紀較大的男孩,手裡拉著一個年紀較小的男孩,恰好遇見了黃巢,但並不知曉他的身份。
黃巢看見這位婦女的行為不對勁就問她:「你為什麼大的孩子背,小的孩子拉?」這位婦女直率地回答說:
「背的是我的侄兒,拉的是我的小孩。一旦黃巢追來,我就放棄自己的小孩,揹著侄兒快速逃走。侄兒已亡父,若被殺,他家就斷根絕後了。
兒子若被殺,我還年輕可再生。」
黃巢被她這種崇高的德行所感動,於是對她說:「我就是黃巢,你不用怕,更不用逃,回去在自家的門楣上插上艾,我的軍隊就不會殺你們。」這位婦女回去照這樣做。
訊息一傳開,左鄰右舍紛紛效仿。起義軍來到這個村子看見家家戶戶的門楣都插上艾,認為他們都是好人,便沒有殺他們。
從此,人們每年都把「五月初五」當作一個節日來過,以示紀念「走黃巢」,還要在門楣上插艾,以保全家平安。幾百年前,陸河人的祖先遷到陸河,也把這種風俗帶到陸河。
擴充套件資料
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民俗大節,其由來傳說甚多,分別有紀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詩人秋瑾等,還有惡月惡日、 蓄蘭沐浴、走黃巢等說法。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民俗繁多複雜,在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稱呼,生動反映各地端午習俗有同也有異。端午節現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2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文化在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樓:匿名使用者
2位粉絲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4樓:匿名使用者
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 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排擠和陷害。懷王疏遠屈原,放逐其到漢北。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
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長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極大的摧殘和打擊。
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汙。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
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5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6樓:百度使用者
據說,端午節這天陽氣最重,已婚女子須回孃家躲避一天,如果這天暴晒中病,不好醫治,所以才有了回孃家包棕子的習慣。
7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
8樓:百度使用者
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也也也也也也不不不補知道!
9樓:匿名使用者
你蛋疼麼,問這種問題,艹。
端午節的由來 30字的簡略內容
10樓:靠名真tm難起
端午節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擴充套件資料: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爭論不休。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
1、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 》兩文中考證認為:古越民族自認為是「龍子」,以龍為圖騰,他們在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並在端午節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
2、源於紀念屈原
屈原,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一生忠君愛國,卻屢遭排擠,終被放逐。他懷國感時,在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後,於五月初五抱石自沉汨羅江。
當地百姓聞訊划船撈救,始終尋不到屈原的屍體。為了寄託哀思,人們常常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為龍舟競賽。為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人們又紛紛拿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形成了龍舟競渡、吃粽子風俗紀念屈原。
3、源於紀念伍子胥
這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也是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他投奔吳國,屢立戰功,卻被讒言陷害,含冤自刎而死。吳王夫差令人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初五投入江中。
人們把端午節亦稱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4、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世人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並以五月初五紀念她。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偉大辭賦,已廣泛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11樓:寧寧嗨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楚國百姓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不想遭到權臣貴族等人的強烈反對,楚懷王聽信讒言革去屈原官職,屈原被趕出都城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滅亡,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做亡國奴。屈原在五月五日那天,寫下自己的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食物,「撲通、撲通」地全部丟進汨羅江裡,說是魚龍蝦蟹吃飽之後,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狀紛紛仿效。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汨羅江裡,說是要用雄黃酒藥暈水裡水獸,以免其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包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12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13樓:影視圈圈侃
中華民間小故事:端午節的由來
14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後世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端午節
15樓:不要欺騙愛
為了紀念在楚江自盡的屈原,吃粽子(怕魚吃他的屍體)、賽龍舟(趕魚)都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的來歷30字
16樓:apple喵喵喵喵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17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編輯於 2019-08-15
18樓: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絡在一起。
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
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關於端午節的來厲,傳說,習俗,端午節的習俗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 於紀念屈原。據 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 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 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有哪些,關於端午節的傳說 都有哪些
一 紀念屈原 最廣為流傳的就是紀念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 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 離騷 天問 九歌 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 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
傳說端午節佩戴香包有,傳說端午節佩戴香包有 之意?
中國風文雅配飾,配掛香囊自古是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的時尚!清新空氣 防黴驅蟲 除甲醛味 舒緩神經 解除緊張焦慮,緩解頭痛.男女傳情之物,此物最相思!送禮佳品,價廉物美,別有情趣!傳說端午節佩戴香包有什麼之意 每逢端午節,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