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是遮太陽用的,這種軍帽最先是法國北非軍團使用的,在沙漠地區對防止陽光灼傷後頸效果不錯
還有一種說法是防蚊蠅叮咬的
比較希奇的說法是凡是有防蠅簾的都是野戰部隊,沒有的是憲兵日本創立近代陸海軍,分別以西方法、英等國為藍本的,在制度和服飾方面有明顯的繼承性。其中陸軍的服裝與法國19世紀60年代相似,圓錐形的野戰帽,侵華戰爭時廣東老百姓稱之為蘿蔔仔。法軍非洲殖民地駐軍帽子後面有一圈布。
不過日本在引進同時有創新,改為兩塊布,視為天皇賜予每個士兵的護身符,大意:一塊是八巨集一宇,一塊是四海一體。
2樓:匿名使用者
是他們的遮羞布。。。
3樓:骷髏戰殭屍
你所說的兩塊黃布其實是與野戰帽縫合的布片,因打仗要戴上鐵帽(日軍鋼盔),所以就變成你說的造型,對於二戰日本陸軍士兵 野戰帽 為何要加這兩塊布片,說法不一。
其中兩種比較靠的住。
1,在抗戰爆發前幾年,中日在長城附近曾經發生過大規模衝突,當時日軍在和**的大刀隊進行白刃戰時,被砍死砍傷甚眾。尤其是很多日軍被砍了腦袋,這對日軍造成極大心理陰影。因為在日軍看來,在戰爭中被砍去頭顱的靈魂是無法回到靖國神社的。
所以日軍將軍帽下縫上兩片布,這樣在拼刺時頸部的擺動帶動布片的擺動,會給對方的判斷產生影響,砍中頸部的機率自然就降低了。
ps:其實白刃戰失利並非日軍拼刺技術不行,有一個主要原因,日軍當時配備的是明治三十二年式官佐軍刀,這種軍刀為明治維新—昭和初期日軍制式軍刀,採取西洋軍刀樣式製作,不過由於這種軍刀的拼殺力度小於**所使用的大刀,在肉搏戰中遭遇大刀應付吃力,嚴重影響了帶隊衝殺的下級軍官以及士官的肉搏戰拼殺士氣,對日軍的作戰產生了一定不利影響,所以長城作戰以後,日軍淘汰了此型軍刀,改採用拼殺力度極大的日本武士刀樣式軍刀,用於肉搏戰中剋制中國大刀,就是抗戰時期日軍配備的東洋武士刀。
2,對於太平洋戰爭期間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諸島作戰的日軍因當地蚊蟲太多,氣候炎熱,日照強烈(紫外線太強,對**不好?5555),所以在野戰帽縫上兩片布,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其實像那種帶布片的陸軍野戰帽在抗戰爆發初期是幾乎看不到的,例如:7。7事變,淞滬會戰,南京進攻戰,等等。在這些戰鬥的史料中我看到的陸軍野戰帽都是不帶布片的哦。
4樓:紛飛左耳畔
他們上廁所從不帶紙!
二戰侵華日軍裝備過m3衝鋒槍嗎,二戰中日軍使用過衝鋒槍嗎
日軍沒有裝備的,這槍是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1942年研製,1943年裝備美軍,當時太平洋戰爭正打的火,怎麼可能出口給日軍 沒有,m3黃油槍是美式裝備,國 軍有裝備,二戰時日軍沒有,少數繳獲臨時運用這類不算在內。二戰後日本自衛隊在短期內少量裝備過m3。沒用過,一款 在部隊的服役不是那麼簡單的,m3的口...
二戰中的德國士兵的吸菸狀況,二戰中犧牲的第一個德國士兵叫什麼 是在什麼地方犧牲的
樓主這個問題談的很大,我試著簡單分析一下,提以下幾個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德國綜合國力遠不及對手。看看二戰前的歐洲地圖,德國的版圖實在小得可憐,而且殖民地早被瓜分一空。屬於典型的沒地 沒錢 沒資源 沒人口國家。沒地,就沒有戰略空間 沒錢,就難以長期供養龐大的軍隊 沒資源,就不可能生產出數量龐大的裝...
二戰中,俘虜怎麼處理
二戰各參戰國普遍對戰俘的做法是送進戰俘營監禁,然後視實際需要對戰俘作出有利於專己的處屬理。常見的處理辦法有以下幾種 辦法1 將戰俘送進戰俘營監禁起來,並向敵方通報所獲戰俘的名單。對戰俘不做虐待或類似不人道處理,直到戰爭結束將其釋放回國。這是符合國際公約的處理辦法,各參戰國在明面上都這樣處理。辦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