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愛思想是什麼,包括哪些方面

2021-03-27 04:15:41 字數 7117 閱讀 3105

1樓:清風羽箭

仁愛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中華正統文化精神的根基。《論語·顏淵》記載:「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說文解字》中說:

「仁,親也,從人二。」也就就是說,「仁」就是人與人間相互親愛的一種關係。

在孔子看來,仁愛分為幾個層次。仁愛的根本就是孝悌,因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兄長,仁愛才能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愛君忠君。如何做到「仁愛」呢?

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而身為統治者,也要「愛民」,即要實行仁政、德政,因為「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認為,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愛之心,上下、長幼、尊卑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

2樓:迴圈往復永不盡

孔子的仁愛是有差別的,依據親疏遠近而確立仁愛的範圍,不像墨家的兼愛,對天下人一樣愛。

3樓:陽和沙水

孔子仁愛的思想,就是要誠心正意要控制情緒,要能讓情緒成為你的工具,而不是讓情緒控制你,這時候你就有了忍耐的基礎了。最多的方面就是在情緒的控制上。

簡述仁愛的含義及孔子仁愛思想的主要內容

4樓:艾小呆的我

仁愛,謂寬仁慈愛;愛護、同情的感情。

孔子仁愛思想的主要內容:孝順爹孃。敬愛兄長,不觸犯上級,不造反。

一切在於務本就道生仁。而其基礎是「孝敬父母,敬愛兄弟」。 做事致力於根本,本質好了,仁愛之道才能生發出來。

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和價值。儒家仁愛精神內涵深邃,核心可以歸結為孝悌與博愛。

人一生下來就成長在父母的關愛中,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真摯而溫暖的「親親」之情,儒家的仁愛精神就是以此為道德的本始。但儒家文化同時認為,僅僅停留於「親親」之情是不夠的,必須對之進行擴充。

5樓:酥酥超人愾

仁愛,謂寬仁慈愛;愛護、同情的感情。仁是儒家傳統的道德精華,也是孔子倫理道德體系的最高原則。。孔子仁愛思想內涵豐富,基本內涵包括愛人、孝.

悌、忠、恕、恭、寬、信、敏、惠、禮等。孔子的「仁愛」思想為提高個人修養,處理人際關係、人與自然關係提供了豐富的和諧思想,從而達到由個人、人人、到天人關係的和諧。構建和諧社會

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為政以德:道在仁義。

禮法合治: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

德主刑輔:肅貪以撫民心,得信任;大赦以安君子,得忠誠

孔子的仁愛思想是什麼

6樓:曠海逸許瑗

關於人的德性.孔子強調仁和義.特點是仁.

義是事之[宜".即[應該".它是絕對的命令.

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應該做的事.必須為做而做.因為做這些事在道德上是對的.

如果做這些事只出於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該做的事.這種行為也不是義的行為.

用一個常常受孔子和後來儒家的人蔑視的詞來說.那就是為[利".在儒家思想中.

義與利是直接對立的.孔子本人就說過:[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在這裡已經有了後來儒家的人所說的[義利之辨".他們認為義利之辨在道德學說中是極其重要的.

義的觀念是形式的觀念.仁的觀念就具體多了.人在社會中的義務.

其形式的本質就是它們的[應該".因為這些義務都是他應該做的事.但是這些義務的具體的本質則是[愛人".

就是[仁".父行父道愛其子.子行子道愛其父.

有個學生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論話·顏淵》).

真正愛人的人.是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人.所以在《論語》中可以看出.

有時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種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所以[仁人"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

7樓:湯紅葉姒友

孔子"仁

愛"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

"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裡被髮揮成了一種學說、一種哲學觀。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礎上的家國同構,是在農業文明為主的時代以家族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家天下。與這種家天下的譜系結構相平行的精神紐線是孔子的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仁學思想。

這個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

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進而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又一個紐結,最後,他提出"泛愛眾",完成了仁學思想的基本建構。

8樓:沙心宜六蘊

在我國封建時代,孔子被稱為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幾乎成為儒學思想的代名詞。

儒學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學說,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中學歷史教材在介紹孔子和孟子思想的時候,主要講了孔子的仁與孟子的仁政,但兩者之間的關係沒有講。教師參考用書提到一句「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1],但孟子的仁政究竟怎樣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沒有具體論述。

在歷史學科的繼續教育過程中,許多學員曾經提出這個問題。本文試梳理一下從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發展脈絡。

一、孔子的仁

(一)作為倫理學範疇的仁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他對後世影響最大、到現在也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關於仁的思想。全國通用的初中教材《中國歷史》在介紹孔子關於仁的思想時說:「孔子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2]」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只比初中教材多「他主張以德治民」幾個字。這兩種說法,都是把仁作為政治學範疇來講。現在天津等地試用的新編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試驗本)在繼承原來歷史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對『仁』有許多解釋,如孔子說『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係。[3]」新增加的這些內容基本上是從倫理學角度來講的。

我認為,孔子關於仁的思想主要是倫理學意義上的,怎樣做人與調節人際關係才是仁的思想的核心。筆者根據多年教學和研究的體會,擬從三個方面來闡明孔子關於仁的倫理學思想。

第一,仁的基本精神是愛。「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古人釋為「相人偶」,意為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係。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涵並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4]。孔子所宣揚的仁具有泛愛的特點,是對春秋時代人的價值發現的肯定。

比如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曰:「『傷人乎?』不問馬。

[5]」「傷人乎」的人是指養馬者,春秋時代養馬者的社會地位很低,相當於奴隸或半奴隸的身份,這有力地說明孔子的仁適用於勞動人民。但是孔子的仁愛與**教的博愛、墨家的兼愛又有區別,不是不分親疏遠近、一律平等的愛,而是有等差的愛,要遵循親親、尊尊的原則。親親、尊尊是西周宗法社會的原則,其本質就是禮。

禮是血緣法則、道德法則和階級法則的綜合體。人的行為不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禮。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已內在地包容了中國古代社會的血緣關係和階級關係。

第二,仁是以忠孝為本、包羅眾德的總道德。仁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是各種道德的總和。仁包括個體修養、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如孔子認為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孔子強調為仁要身體力行,反對花言巧語的偽飾和卑躬屈膝的奉承,說:「巧言佞色,鮮矣仁。

」[6]「剛毅木訥近仁。[7]」在孔子看來,仁者心地坦蕩無私,無患得患失之念,所以「仁者不憂」[8]。具有仁的品德的人還無所畏懼,敢於堅持真理,「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9]。

總之,仁是各種品德的集合體,仁者是完美無缺的人格體現。

孔子仁愛思想的內涵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哲學核心是「仁」。在《論語》中,「仁」以不同的面目,在不同的背景下出現了無數次。這些閃爍不定的面容並不是因為孔子的「仁』』沒有「一以貫之』』的主旨,而恰恰說明了「仁」內涵的豐富。

樊遲問「仁」,孔子答曰「愛人」;顏回問「仁」,孔子答曰:「克己」,曾子概括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朱熹解釋說,儘自己的力量去辦事叫忠,推己及人叫恕。

這樣看來,孔子的「仁」,也就是從人我雙方立論,相當於我們今天常說的「人類共存意識」吧。「仁」的內涵裡,主要的兩方面就是「忠」和「恕」。有了這個「忠」,就會有足夠的自我約束;有了這個「恕」,就會有足夠的對別人的寬容。

這個頂重要了。孟子後來講「仁」,就不大講「恕」了,這就一步一步走向**。孟子就沒有孔子可愛。

當然,孔子的「仁」,不僅僅是指一個人應當具有的人格境界,而且還應該是一個社會政治應當具有的政治理念。是公理,是正義。因而,在非常時刻應當「殺身以成仁」,而決不能「求生以害仁」。

他自己一生,倡導「仁」,實踐「仁」,修自身為「仁」,又要改造社會政治為「仁」。修自身成「仁」,他是做到了,改造社會政治為「仁」,他失敗了。但他「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何曾有一絲一毫的媚俗之態 !

他正大光明,磊磊落落,他一意孤行,坦坦蕩蕩。他亦知道改造社會是不可能的,但他「知其不可而為之」,關鍵在於做 ! 他肯定已經意識到了他在未來的影響,所以他要用自己的行為樹立一個榜樣,以自己的生命之汁點亮一盞明燈,使後世一切以各種藉口逃避倫理責任的行為無所遁形。

10樓:萌雪曦恬

孔子論仁

故要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必先要了解「仁」。仁之含義極複習,各學者對仁之解說亦有異。蔡元培認為「統攝諸德,完**格之名」[8]。

梁啟超則更進以「同類意識」釋仁,他說:「仁者何,以最粗淺之今語釋之,則同情心而已。」[9]錢穆則認為「仁者從二人,猶言多人相處也」。

[10]以上諸說,可謂對「仁」一字作了多面的解釋。但我們亦不應忽視孔子言仁之出發點為「當下之自我」。[11]孔子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12]、「我欲仁,斯仁至矣」[13],此乃言仁之重點也。

仁是孔子整個學說的核心,則正名是孔子政治哲學的起點。

其次,孔子要正的是正名分。正名分者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8]君應守其分,臣應守其分,各盡其應盡之責,勿殞勿越。

而達至「君使臣以禮,臣使君以忠」。[19]否則,則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慄,豈得食諸」。[20]

在正名的內中,其中一項是針對君主的,可曰之「正身」,即為政者必先以正其身為基礎。論語顏淵章:『季康子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政者,政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孔子曾對此作了一比喻:「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又言曰:「上好禮,**莫敢不敬,上好義,**莫敢不服」[21]。由此可見孔子對主正身之重視。

從這裡一則可見到孔子乃重「德化」而非「刑罰」,故上行正身,足以收不令而行之效。其次,從孔子所提之正名內容觀之,孔子之正名,乃上級較下級更為重,使君主有不可任意逃避責任。這明顯對君主的行為作了道德的規範。

毫無疑問,孔子提出正名是為了維持舊制度,舊秩序。但我們能否因此而推出孔子乃是「封建集團的集『大成者』」[22]。若從孔子的出身而觀之,有學者認為孔子乃是「從其沒落主自身地位和利益出發,對西周社會,不但寄與不少的回憶,而又認為那是唯一合理的政治制度」。

[23]若從這個角度(從其沒落封建主自身地位和利益出發)而觀之,孔子確是封建集團的集大成者。但孔子正名的前題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嗎?

除了正名外,孔子的另外一個重要政治思想是德與刑。論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8]這段話中的德:即依祖宗傳下來的規而思想。刑:

即是依祖宗傳來規範而樹立治度,對於違背此法者加以制栽。孔子所指出德與刑的理論,是遠承氏族時代「明德」與「明刑」之古訓。[29]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30]由此可見,孔子之提倡德治,是相當明顯。若將其中德治細分,則可分之為四點:

一、聖君。孔子推崇的是堯、舜、禹、湯、文王和武王,他們的德行皆為聖人。孔子曰:

「大哉堯之為君也」[31]、「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32]孔子曰:「舜其大考也與!

德為聖人,尊為天下」[33]。孔子認為行德治之首要條件,便是賢者在位,亦即要有聖君。

單依靠聖君治理國,略有不足,故孔子主張以賢才以為輔。即德治的另一內容是任用賢人。孔子曾稱讚堯、舜、禹及武王任用賢人。

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

「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34]可見孔子對任用賢人的重視。

另孔子亦有觀察人材的方法,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

人焉叟哉?」[35]、「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36]。

在數千年前,孔子以這種客觀的觀察方法來評定賢人與否,可算是相當不錯。

德治的另一面是教化。教化可分

一、以身作則,

二、以道誨人,

三、教育人才。孔子尤重視前者,蓋政事盡於行仁,而行仁以從政者之修身為起點[37]。子曰:

「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38]、「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39]。即在上位者以德化民,而不以力服人。

二、便是以道誨人,即教化。孔子相信「性相近,習相遠」[40]。只要透過教化,便可使民「有恥且格」[41]。故孔子多授**以培養個人之品格為目的,並教以化民成俗之術42。

三、是教育人才。孔子所開創之「教化集團」[43],以六藝作為教材來訓練其學生,使其「立於禮,成於樂」[44];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45]均以政治為其主要內容,並是一個向各國國君及諸侯**人才之大本營。

可見孔子並非一個空有理論之士。

與德相對的是「刑」。孔子是重德不重刑。孔子有這思想,一方面是由於孔子有天下歸仁之理想,故推仁德以愛人,教化人。

而不是用刑來控制人民。孔子更知道刑政雖為人民所畏,但只能治標,使「民免而無恥」。而行教化,則是治本之法,可使民「有恥且格」。

所以孔子說:「『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媵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46]。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說孔子完全否定「刑」。孔子也知道:

「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47]正如上述孔子之主張,他只是較重德而已。

孔子對刑尚不重,對凡言殺戮與軍旅之事皆反對。論語顏淵中有言:『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

「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

子欲善,而民善矣!』、另論語衛靈公:『衛靈公問陳於孔子。

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由此可見孔子德治主義之徹底。

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孔子言仁,仍多限於個人或君主之修身,而仍未能將仁加以擴開去,使仁這德行開展出仁政。孔子之言德治、教化、仁人(有德行之人)輔政及反對軍事殺戮,已可看出以道德下開於政治之上的端兒,但其對「德治」的設想仍是比較籠統[48],故仍未能在政治上落實下來。孔子之不足,則留待其後繼者孟子之大力提倡仁政,才得以完滿解決。

孔子仁愛思想的內涵是什麼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孔子的哲學核心是 仁 在 論語 中,仁 以不同的面目,在不同的背景下出現了無數次。這些閃爍不定的面容並不是因為孔子的 仁 沒有 一以貫之 的主旨,而恰恰說明了 仁 內涵的豐富。樊遲問 仁 孔子答曰 愛人 顏回問 仁 孔子答曰 克己 曾子概括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朱熹解釋說,儘自己的力量去辦事叫忠,...

個性包括哪些方面,個性包括什麼

理學上所謂的個性 又稱人格 指的是一個人在生活實踐中經常表現出來的 比較穩定的 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個體心理特徵的總和。個性心理由兩方面組成 一是個性心理傾向性,包括需要 動機 興趣等,它是人的行為的潛在動力,是人的積極性的不盡源泉。需要是人對一定客觀事物的渴求或慾望。動機是直接推動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

情商是指哪些方面,情商包括哪些方面

高情商,首先要懂得無時無刻地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懂得如何真誠 耐心的傾聽別人。其次,還要懂得自我反省,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在無謂的爭論中。最後,高情商的本質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覺得體面。簡單講,情商是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是一種產生感情,促進思維的能力。情商高的人善於巧妙地化解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