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形成的兩大基礎和兩對矛盾及其演變過程

2021-03-28 06:50:15 字數 5646 閱讀 2224

1樓:匿名使用者

基礎: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調整。

矛盾: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和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過程:生產力由低到高,生產關係由氏族制到奴隸制再到封建制轉變,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由秦朝設丞相開始到明朝朱元璋廢除宰相結束,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由戰國時封建制度的初步確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三大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結束。

2樓:匿名使用者

矛盾: 君權與相權 即**與地方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基礎:封建土地國家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少量的農民土地所有不知道可對

3樓:匿名使用者

奴隸制,封建制,奴隸階級,奴隸主;封建農民階級,封建地主階級。

簡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歷程和特點 求答

4樓:老王愛看片

演變歷程:

**集權脈絡: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縣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唐(節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廠衛制)。

君主**脈絡: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魏晉南北朝(三長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制)——明(廢宰相、設內閣、司禮監)——清(南書房、軍機處)。

選官用官制度脈絡:西周(世卿世祿制)——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徵辟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舉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則天首創武舉、殿試,明朝開始限定考試內容為四書五經,採取八股取士)。

特點:中國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集權不斷加強、君主**不斷加強、人才選拔不斷公正規範化。

古代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1、積極作用

①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在統一的社會環境下,有利於民族大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了領先於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極影響

①政治上,君權**易形成**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方面獨尊一家,箝制了人們的思想,「萬馬齊喑」,嚴重阻礙了科學發展。

③經濟上,在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特點和影響

5樓:王王王小六

1、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時期分為原始群時期和氏族公社時期兩個階段:

(1)原始群時期,人類社會組織是以血緣為紐帶組成的,比較鬆散,他們的主要活動就是共同勞動,共同抵禦猛獸和自然災害,共同消費,生活很簡單,無政治制度可言。

(2)氏族公社時期,由於人類的進步,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逐漸開始產生具有政治性的制度。在氏族公社之母系氏族時期,政治制度特點是:婦女在公社中處於支配地位,世系從母系計算,實行共族共財制,財產由母系繼承。

歷史發展到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政治制度有了長足的進步:男人在公社中處於支配地位,世系從父系計算,實行財產公有制,財產由父系繼承。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著名的軍事民主制度和禪讓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也在進步,原始社會財產共有制開始被破壞,產生了私有制,從而中華民族進入了更高的一個社會時期——奴隸社會時期。

2、奴隸社會

禪讓世襲

(1)禪讓制,是指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

(2)王位世襲制,是指階級社會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襲(世襲制一直沿襲到清亡,經歷了近四千年的時間)。

(3)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因為王位世襲制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私有制發展的結果,階級對立的產物。

夏商時期

夏商時期**行政管理制度:包括王位世襲制的形成;相、卿、師等的設立。

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具有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定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特點: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規定了相對的大宗、小宗之別。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3)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4)宗法制對今天的中國社會的影響:①積極影響:有利於民族的團結、社會的安定和祖國的統一,如「尊宗敬祖」「認祖歸宗」;②消極影響:

容易形成地方**勢力和宗派勢力等,如「認人唯親」「宗派主義」。

3、封建社會

(1)秦朝:

①建立:從秦朝開始,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政大權由皇帝總攬,**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調動軍隊的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②特徵: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這是中國古代**制度的重要特徵。

建立較為完備的**官制-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然而,對於軍政大事的決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裁決。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2)漢朝: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工作人員,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3)魏晉南北朝: 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行政),繼而又有中書省(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稽核政令),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4)隋唐時期:唐朝**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吏(官吏考核任免)、戶(戶口賦稅)、禮(禮儀)、兵(軍政)、刑(刑法)、工(工程)六部。

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此後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5)北宋: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6)元朝: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相權得到加強。元朝後期,宰相的權勢越來越大,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

(7)宰相制度的廢除:元朝丞相權勢過重,以致皇權不穩、內亂屢生。明初沿襲元朝制度,明太祖認為丞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盪。

2023年,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別隸屬於**有關部門,這樣,地方權力就集中到**。

2023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胡惟庸;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影響,有利於防止權臣**,鞏固統治;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使中國歷史上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延續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

明太祖設定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這些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親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時,選拔翰林院**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

(8)清朝

軍機處的設立:清初,**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最高的決策和中樞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凌駕於內閣、六部之上,使皇權受到很大制約。

康熙帝設定南書房,使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加強了皇權。雍正帝時為辦理西北軍務,又設定軍機處,軍機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

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軍機處的設定,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加強,**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是皇權高度膨脹的產物,標誌著我國封建君主**主義**集權發展到頂峰。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及特點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

原始社會制度(遠古---夏朝的建立)------奴隸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會制度(戰國的正式確立----清亡)

簡述; 民族是從原始部落民族上萬年的發展直至夏朝建國前是原始社會制度。而隨著夏啟建立中國第一個朝代時,奴隸制度也隨之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並表示確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隸制度的逐步瓦解。而封建社會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緩慢建立以及在戰國制度確立直到清朝的覆滅,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封建社會制度對中國歷史有著重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幾乎都是在封建經濟最高峰時所創造出來的。

封建社會制度所一直伴隨的君主集權制度在封建社會達到了最高峰,同時也對中國的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

1.發展歷程:

戰國時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韓非子提出建立君主****集權制國家的主張;商鞅變法建立縣制,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正式建立了**主義**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政大權;**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實行郡縣制。

西漢鞏固: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主義**集權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礎。

隋唐完善:創立科舉制,有利於選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主義**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北宋加強:北宋初年,「杯酒釋兵權」解決兵權的問題;將地方的政權、財權和軍權收歸**。**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元朝新發展: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集權的新舉措。

明清達到頂峰(衰落):明朝**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設軍機處,大興***。**主義**集權制度達到

頂峰。評價:

(一)雙重作用。積極作用:①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

如:秦朝、清朝前期維護國家統一。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如秦朝修築長城、隋朝開鑿大運河。③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又利於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

消極作用:①**容易形成**、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如秦朝**。

②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束縛了文化。如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清朝「***」。③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發展。

如明清時期。

2.特點:

1、夏商周時期我國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宗法制,這一時期政治制度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在王位和爵位的繼承上實行世襲制;在地方管理上實行分封制;在王族內部實行以嫡長子繼承製為特點的宗法制。

2、秦國統一了六國後建立了秦朝。秦朝創立了封建**主義**集權制度,初期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位不世襲,實行俸祿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職有明確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牽制。

3、「漢承秦制」,由漢至元**主義**集權制度逐步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受到制約而削弱;**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4、明清時期,轉制主義**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主要呈現以下特點:廢丞相、設內閣和六部、增設軍機處;**機構的設立和職權完全服從**王權的需要;廢行省,設三司,直接隸屬**,**對地方控制進一步加強;大興***,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不斷加強。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主義**集權,**主義**集權的不斷髮展和加強一直在推動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從歷史上可以看出,每一次**主義**集權,尤其是皇權的加強,都標誌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發展,最終以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作為中國**主義**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標誌,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也發展到了自身的最高點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大演變,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變化

1.夏訥時期初步建立官制,在地方封候伯 2.周朝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封諸侯,實行森嚴的等級 分封制使地方封候勢力逐漸擴大,在東周時嚴重威脅 政權的穩定 3.秦朝建立 集權制,在 高皇帝制度和 官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用於加強 集權 4.漢初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方式,封國逐漸強大,出現 七國...

中國的自然環境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著怎樣的聯絡

中國的自然環境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著密切的必不可分的聯絡 住的自然環境與古代的自然環境還是有一定關係的,都是先長。山高皇帝遠,很容易形成上面好政策下面沒啥感覺。基本上皇權不下縣,讓百姓更本沒辦法體會到當權者的好,而黑鍋基本上皇帝背 中國的自然環境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著怎樣的聯絡?因為他都是那邊那個時...

中國古代與雅典政治制度分別是什麼為什麼

中國古代bai 集權du制,權力高度集中,皇權至高zhi 無上。雅典dao政治制度 民主制專。公民參予政屬權,民主政治。經濟決定政治,我國古代以封建小農經濟為主,因此我國古代的制度是 集權制度。古代雅典國家形成時已具有相當高度的社會生產力,其次,以雅典的地理環境和較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狀況為背景,古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