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皇冠的珠簾代表什麼,古代皇帝為什麼在皇冠上懸掛珠簾

2021-03-04 00:26:43 字數 5434 閱讀 6018

1樓:學院派魚多多

古代皇帝的皇冠稱為冕冠,冕冠前後的珠簾稱為冕旒,代表身份。前後系垂旒,象徵君王有所見有所不見,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

1、冕冠:

中華官場禮服中搭配冕服的冠式,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始於周代,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

2、冕旒:

冕冠的前後兩段垂旒,用五彩絲線穿五彩圓珠而成,象徵君王有所見有所不見。旒的多少視佩戴者的身份決定,有

三、五、

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為尊貴,是帝王的專用。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種禮節,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代表的是一種地位。

皇帝頭上戴的叫冠,冠上面要加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成語;冕的上面有塊長方形的搓板,叫延。延的前後沿都掛著一串串的玉石珠子,叫做旒。天子掛12串,諸侯掛10串。

有珠簾呢的原因是讓皇帝兼聽公正,做皇帝要有皇帝的樣子,所以必須時時正身。那些珠簾就是提醒皇帝要端正身體。同時,前後珍珠簾也是為了讓皇帝眼明,對待臣子要寬容。

該閉一隻眼的時候就閉一隻眼,象隔著簾子看人一樣,不要總是明察秋毫。冕到耳朵的地方左右各有一塊玉,是為了正音,不聽奸臣的話語,所以有「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的成語。

3樓:匿名使用者

天子冕旒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裡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

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髮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

前面珠簾叫做旒

4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種禮節,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代表的是一種地位,天子的珠簾有24根,前後各12根,諸侯王的珠簾有12根,前後各6根,士大夫只有光板沒有珠簾。還有皇冠有珠簾那是為了讓皇帝兼聽公正,做皇帝的要有皇帝的樣子,所以必須時時正身。那些珠簾就是提醒皇帝要端正身體。

前後珍珠簾是為了讓皇帝眼明,兩邊的黃條子是為了正音,不聽奸臣的話語

5樓:匿名使用者

珠簾的數量表明其身份的顯貴

皇帝的有24條 親王等其他貴族遞減

6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在現在看的古裝劇中,常常可以看到帝王冠冕上懸掛珠簾,那懸掛的珠簾有何含義呢?嚴格地講,冠和冕是兩個概念。冠,很平常,甚至連猴子都可以戴;冕,則大不同,它顯示尊貴,顯出身份,所以,漢語裡於是乎有「加冕」「衛冕」之類的詞彙。

古代皇帝為什麼在皇冠上懸掛珠簾

7樓:匿名使用者

那個擋在皇帝眼前的那個珠簾叫旒,標準的科學稱謂叫玉藻。珠簾的根數是有講究的,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那就總共二十四旒)。諸侯九(十八),上大夫七(十四),下大夫五(十)。

古人如此設計,無外乎為了顯示帝王的威嚴與神聖。「旒」的設計,是大有深意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什麼意思呢?水太清澈了就沒有魚了,一個人過於苛求明白就會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這是理論思想基礎。

所以,作為統治萬民的帝王,頭上戴個特製的帽子,帽子前面墜上珠簾,正是用來適當遮擋視線的,兩耳旁邊堵上玉塊,正是為了適當降低聽覺的。注意「蔽明」和「充耳」這兩個詞,很形象,遮蔽眼睛,塞住耳朵。

8樓:

皇帝戴平冕,也叫「平天冠」,垂白玉珠十旒。又叫「通天冠」、「平頂冠」。始於秦漢時期 俗稱「平天冠」,這時的冕冠「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裡,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系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彩色為組纓。

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皆有前無後,各以其綬采色為組纓,旁垂黈纊。郊天地,宗祀,明堂,則冠之」。

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皇帝都帶平天冠。明十三陵定陵明神宗朱翊鈞的棺材裡面出土了兩頂平天冠,其規制和先秦周朝的如出一轍。平天冠又叫冕,是古代漢族帝王的最高禮冠。

隋唐以前的皇帝平常上朝都帶平天冠,後來王朝的皇帝只有在大朝禮時才帶,例如登基大典、大婚、祭天等。

請問古代皇帝戴的皇冠前面那個簾子叫什麼名字?

9樓:匿名使用者

皇帝戴平冕,也叫「平天冠」,垂白玉珠十旒。又叫「通天冠」、「平頂冠」。始於秦漢時期 俗稱「平天冠」,這時的冕冠「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裡,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系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彩色為組纓。

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皆有前無後,各以其綬采色為組纓,旁垂黈纊。郊天地,宗祀,明堂,則冠之」。

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皇帝都帶平天冠。明十三陵定陵明神宗朱翊鈞的棺材裡面出土了兩頂平天冠,其規制和先秦周朝的如出一轍。平天冠又叫冕,是古代漢族帝王的最高禮冠。

隋唐以前的皇帝平常上朝都帶平天冠,後來王朝的皇帝只有在大朝禮時才帶,例如登基大典、大婚、祭天等。

10樓:匿名使用者

皇帝的皇冠叫做「冕旒」。「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徵著頭頂著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權威。前面和後面的珠穗叫做「旒」,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個珠子,象徵「九五之尊」。

11樓:沐風玲

那個帽子叫九旒冕,前面那垂下來的叫旒(liu)

12樓:匿名使用者

千夫所指,無病而死

去過很多地方,這最好,您瞧瞧!的c址:B-3S.COM

大部分時候,都告訴自己,有些事,不必太在意,有些人,儘管去隨緣。每個人的教化水平不同,不必要和沒有交集點的人多費脣舌,徒報希望。人生百年彈指間,潮起潮落便是一天,花開花謝便是一季,月圓月缺便是一年,何必為了不值得的人,浪費自己的大好時光。

古代皇帝的冠前面為什麼要有一道珠簾?

13樓:匿名使用者

冕旒冠,皇帝專用的帽子,前後各有十二道旒,代表天子。旒即一道道珠簾,皇帝帶上這種帽子,坐姿要端正,否則眼前珍珠晃來晃去讓皇帝心煩,為了讓皇帝保持應有的儀表和風度,兼做到明察秋毫。

14樓:匿名使用者

簾子的主要作用就是襯托皇上的威嚴、神聖和尊貴,其本質就是遮掩龍顏,你想想,皇上是何等人也?乃是九五至尊,天之驕子,豈容一般人看。

15樓:十月革命

天子的冕旒冠不僅前面有12串珠子,耳朵兩側還各有一串,取義「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古代帝王頭上帶的前後都有珠簾的東西叫什麼?

16樓:life無明小魚

叫做旒。

那些珠子都是玉質。形制不同的朝代有所變化,不同的場合也有變化。從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個珠子,象徵「九五之尊」。

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最初意思是讓人記住不該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矇蔽。

皇帝的皇冠叫做「冕旒」。「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徵著頭頂著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權威。前面和後面的珠穗叫做「旒」。

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 。

擴充套件資料

起源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

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

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17樓:匿名使用者

旒(liu)...前後各五串,每串九顆玉質寶珠!象徵九五至尊!

中國古代皇帝的皇冠為什麼有吊墜??? 10

18樓:東壁野老

皇帝戴冕冠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紘、充耳等組成。

冕:《說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統纊。」

延 又寫作綎,最上面的木板,又稱冕板,前圓後方,象徵天圓地方之意。後面比前面應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傾斜之勢,即有前俯之狀,象徵國王應關懷百姓的含義,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旒 liu2 冕板兩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帽卷 即帽身,圖中沒有標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裡裱硃色紗做成。

玉笄(ji1) 插在帽卷兩邊的紐孔中,用於固定頭髮。

武 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鑲成。

纓 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絲繩,在頷下繫結,用於固定。

纊(kuàng) 是系在冠圈上懸在耳孔外的兩塊黃玉,叫做瑱(tiàn),俗名充耳。因懸掛於兩耳邊,象徵君王不能輕信讒言。

紞(dǎn)是垂在延的兩側用以懸纊的彩絛。有人認為其發展為天河帶。

天河帶 冕板上垂下來的一條紅絲帶,長度可以垂到下身,天河帶多出現在隋唐以後的畫中,(比如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宋代才有明確的定製;而本圖原本是漢代冕冠示意圖,自然沒有天河帶。

冕冠的形制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

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唐宋朝的皇帝皇冠和秦漢朝的皇冠一樣嗎

不一樣,皇冠又叫帝冕,秦漢兩代與秦以前各代帝王所戴用。據隋,唐,五代,宋,元,明歷代禮儀典所載,多在典祀大禮時戴用。皇帝的旒最多,定為十二旒,東周列國的諸侯王公也有戴用,帶起旒不能超過十二,有九條,七條,五條之分。帝冕的形制據 三禮圖 圖說 冕板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冠上有覆,元表朱裡 元即黑 冕...

明朝皇帝的皇冠是烏絲的還是金絲的呀

一般是 烏絲 bai的du 明太祖載 祭天地 宗廟,服袞冕zhi 社稷dao等祀,服通天冠,絳紗袍專。餘屬不用。祭祀等重要場合戴12旒冕冠和通天冠 就是在電視劇上通常看到的有 小簾子 的帽子 談不上烏絲金絲 冕冠由冕板 冕旒 笄 紘 充耳等組成。通天冠 後漢書 輿服志下 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邪...

古代為皇帝選妃的官叫什麼,古代替皇帝選美的稱什麼官

朝代不同,方法也不一樣,拿清朝為例 貌似是各州 金枝欲孽裡有簡單介紹過,我也不知道對不對,錯了別怪我 我只是個小孩子噠.古代替皇帝選美的稱什麼官?古代皇帝選妃的標準是什麼?具體點 1,首先在年齡上有明確的要求。東漢時要求,13歲以上,20歲以下。三國時吳主孫皓要求,十五六歲簡閱 南北朝時北齊要求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