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少陵五老
任何民族的文化,一般來說總是特別珍視自己的血緣脈絡;而以文化定義的民族,則特別珍視自己的文化脈絡
中華民族是歷史形成的命運共同體,維繫這個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紐帶是文化認同。這種文化認同,隨著歷史的程序而不斷加深加固,構成了中華文化的血脈,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血脈
問: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請問,如何看待這一論斷?新時期,如何有效發揮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華網網友 漢唐氣象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這是我們黨對文化作用給予的精闢概括,反映了我們黨對延綿五千年的中華優秀文化的高度肯定和認同。
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大家庭,從遠古走來,一路上各部落、各民族不斷聯合與融合,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格局。中華文化是部落和民族不斷聯合與融合的產物,併為這一過程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在中華文明的起源階段,各原始部落的聯合逐漸替代相互間的征伐而成為文明發展的主流。
一般認為,龍的形象最初便是各部落圖騰的綜合體,隨後演化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象徵符號。孔子說「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應該就是充分尊重各聯合部落古老遺風的體現。正是這種開明的態度,使得各部落願意認同並融入進來和參與建設共同文化體,進而形成了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基本品格。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經過理性反思,從生活中提煉出跨越地域、跨越族群的普遍價值,如仁、義、自然等,從而極大地強化了人們普遍的文化心態,即必須建立統一而合理的社會、精神秩序,才能消除戰亂,實現理想人生。從此,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無論經歷的時間有多長,**總被認為是不正常的;無論經歷的時間有多短,統一總被認為是正常的。這樣一種穩定的文化心理,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殊而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同時,由於這個偉大時代的文化創造,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基本品格已經奠定。先秦的文化創造始終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殿堂。
秦漢時期,中華文明未來發展的形態初步定型,對主流文化的篩選工作也在歷史實踐中告一段落。如果說先秦的「百家爭鳴」主要體現為理論的自由創造,那麼秦漢時期則把各家學說幾乎逐一推向了實踐應用層面。先是秦代推崇法家,隨後是漢初推崇黃老道家,最後是漢武帝「獨尊儒術」。
各家學說在試用期間都廣泛吸取了其他學派的一些成果,最終試驗的結果是選定儒家學說作為意識形態的核心。這不是統治者任意作出的選擇,而反映了傳統社會在正常狀態下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在**權力不能充分抵達的基層,傳統社會存在著非常穩定的家族式宗法自治,這就使得儒家思想具有深厚的社會土壤。
從此,「忠孝仁義」成為傳統中國難以動搖的核心價值,支撐著中華民族在「大一統」格局下更深更廣的民族聯合與融合。中華民族的主體成員之一漢族,在此期間形成;原被稱為蠻夷的楚、秦等地之人,也大多融入漢族。事實上,漢族本身就是一個以文化定義的民族,其血緣脈絡複雜多端,但文化脈絡是清晰的,且延續數千年未曾中斷。
由漢族與其他民族結合而成的中華民族,也是一個文化概念。
任何民族的文化,一般來說總是特別珍視自己的血緣脈絡;而以文化定義的民族,則特別珍視自己的文化脈絡。這種強調文化血脈而非種群血脈的特點,讓中華文明在一波波民族大交融中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魏晉南北朝,是中華民族自秦以後經歷時間最長的動盪**時期。
在此期間,出現了世界性的民族大遷徙現象,各大帝國紛紛崩解,一些民族甚至從此無影無蹤。中華大地同樣受到這股民族大遷徙浪潮的強力衝擊,史稱「五胡亂華」。對此,有學者甚至提出,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危險的時期。
伴隨著民族大遷徙的是文化大規模交流和碰撞,佛教也在此時大舉普及於中國。然而,中華民族以其開放包容的文化品格,承受住了這場猛烈而持久的衝擊,並最終化解了危機。不少外來民族逐漸認同中華文化,並加入中華民族,有些還為重建統一秩序作出了傑出貢獻。
中華文化本身也因多種因素交匯,獲得了自由的空間,爆發出旺盛的創造活力。在儒學繼續發揮影響力的同時,玄學橫空出世;在佛教迅猛傳播的刺激下,道教誕生了。儒、釋、道三教並行的格局,悄然露出端倪。
隋唐重建一統,使中華文明繼秦漢之後再現輝煌。隋朝改革官制,創設科舉,不但極大提高了政治運作的效率,更可貴的是,科學制度打通了跨越等級的正式合法的社會流動通道,破除了貴族豪門對權力的壟斷,堪稱人類文明的偉大創舉。在此基礎上,唐朝經營西域,和親吐蕃,拓展絲綢之路,奠定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生存空間的基本格局。
從史料中可以看到,經歷上百年的民族大融合之後,唐朝的民族關係格外融洽,文化心態尤為開放。**、軍隊、文藝界、市井民居間,處處可見胡人的身影。而重視詩賦的科舉取士標準,幾乎使得唐朝變成了詩的國度。
在開放、自信、詩意盎然的文化氛圍中,西方佛教本土化了,深刻和高妙的禪宗更是脫穎而出,並被知識精英視為自家精神家園的一部分而傾心愛慕、欣然接受。儒家的經典繼續在考據中傳承,以儒治國、以道養身、以佛修心的理念越來越流行。這一時期,只有平等競爭和各取所需,沒有宗教戰爭。
究其原因,關鍵在於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品格不容許排他性的極端主義滋長。
在宋代,中華文化迎來了又一個創造高峰。與隋唐相比,宋代的科舉通道得到了極大拓寬,取士標準重思想更甚於文采,考試程式更加嚴密而公正,這造就了全民重視教育的濃郁氛圍。鑑於佛教盛行與唐末五代亂臣賊子頻出,士大夫發起了儒學復興運動,崇尚氣節操守,把相對倫理上升為絕對倫理,吸取佛教智慧重建儒家價值信仰,積極與宗教爭奪精神超越的制高點。
同時,宋代文人明確形成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集體意識,自覺擔負起扭**秦以來「君肆臣賤」之趨勢的大任,高唱「君臣共治」的理念,嚴守「進退以道」的節操,併為此建立了「理」的天命——「道統」,以抗衡「勢」的天命——君權。這些新的文化創造,標誌著傳統中華文化正式步入成熟期。成熟的文化以成熟的價值體系為標誌,普遍的價值獲得普遍認同,基本的操守獲得廣泛遵從。
文化的成熟還表現在文化自信和文化開放上。當時,對於中國的認知主要由文化來定義,而不是由地域和種群來定義:符合這套普遍價值的,夷狄即是中國;背離這套普遍價值,中國也是夷狄。
客觀上,這為更大規模的民族聯合與融合開闢了道路。
在宋以後,中國再也沒有出現小朝廷頻繁更替的亂象,統一的政權在不同民族間轉換。元、明、清三朝,分別由蒙古族、漢族、滿族掌握政權,同樣都認同中華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這種文化認同越是深入充分,其政權的持續時間就越長。
中國就是由這種文化支撐起來的天下。保天下,便是保中華民族,便是保中華文化。一個朝代終結了,中華民族並未消亡,因為中華文化仍在延續。
在這種意義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民族由多個民族匯聚而成,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種群血緣譜系,大家之所以能夠結成一體,關鍵在於有一致的文化認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這並不妨礙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對普遍價值的認同。至於文化之間的差異,在中華文化的傳統中歷來都受到高度尊重,這種對文化差異的尊重,一直可以追溯到中華文化的源頭。可見,中華民族是歷史形成的命運共同體,維繫這個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紐帶是文化認同。
這種文化認同,隨著歷史的程序而不斷加深加固,構成了中華文化的血脈,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血脈。
經歷近代深重的苦難之後,中華民族堅定地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始了偉大復興的歷史程序。民族復興只能通過建設現代化強國來實現,其中建設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作用日益顯現。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家園,它是這個時代人們精神追求的出發點和歸宿處;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它是這個民族穿越不同時代而保持自身主體身份認同不變的精神居所。
每個時代的人,總會執著於某些訴求,但只有那些能夠持續不斷地為人們提供內心安寧和靈魂歸宿的部分才會真正被納入精神家園的範圍。
世界上各大文明區域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它是由該文明的原創性、經典性文化成果奠基的。這些原創性、經典性成果在新的時代會被重新解釋,以便在充分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同時,繼續成為支撐這個文明的最深層、最穩定、最強大的精神動力源泉。因此,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必然包含中華文化中最具原創性、經典性的成果及其現代化的深刻揭示,也一定會包括中華民族在現代性追求中所達成的基本共識。
其中,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和「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發揮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的作用,並自覺地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這些內容、力量的有機融合,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柱。
(趙 峰 作者系中共**黨校文史部文化室主任、副教授、博士)
2樓:詮釋
趙峰博士 任何民族的文化,一般來說總是特別珍視自己的血緣脈絡;而以文化定義的民族,則特別珍視自己的文化脈絡 中華民族是歷史形成的命運共同體,維繫這個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紐帶是文化認同。這種文化認同,隨著歷史的程序而不斷加深加固,構成了中華文化的血脈,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血脈 問: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請問,如何看待這一論斷?新時期,如何有效發揮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華網網友 漢唐氣象 答: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這是我們黨對文化作用給予的精闢概括,反映了我們黨對延綿五千年的中華優秀文化的高度肯定和認同。 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大家庭,從遠古走來,一路上各部落、各民族不斷聯合與融合,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格局。中華文化是部落和民族不斷聯合與融合的產物,併為這一過程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在中華文明的起源階段,各原始部落的聯合逐漸替代相互間的征伐而成為文明發展的主流。一般認為,龍的形象最初便是各部落圖騰的綜合體,隨後演化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象徵符號。孔子說「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應該就是充分尊重各聯合部落古老遺風的體現。
正是這種開明的態度,使得各部落願意認同並融入進來和參與建設共同文化體,進而形成了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基本品格。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經過理性反思,從生活中提煉出跨越地域、跨越族群的普遍價值,如仁、義、自然等,從而極大地強化了人們普遍的文化心態,即必須建立統一而合理的社會、精神秩序,才能消除戰亂,實現理想人生。從此,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無論經歷的時間有多長,**總被認為是不正常的;無論經歷的時間有多短,統一總被認為是正常的。
這樣一種穩定的文化心理,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殊而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時,由於這個偉大時代的文化創造,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基本品格已經奠定。先秦的文化創造始終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殿堂。
秦漢時期,中華文明未來發展的形態初步定型,對主流文化的篩選工作也在歷史實踐中告一段落。如果說先秦的「百家爭鳴」主要體現為理論的自由創造,那麼秦漢時期則把各家學說幾乎逐一推向了實踐應用層面。先是秦代推崇法家,隨後是漢初推崇黃老道家,最後是漢武帝「獨尊儒術」。
各家學說在試用期間都廣泛吸取了其他學派的一些成果,最終試驗的結果是選定儒家學說作為意識形態的核心。這不是統治者任意作出的選擇,而反映了傳統社會在正常狀態下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在**權力不能充分抵達的基層,傳統社會存在著非常穩定的家族式宗法自治,這就使得儒家思想具有深厚的社會土壤。
從此,「忠孝仁義」成為傳統中國難以動搖的核心價值,支撐著中華民族在「大一統」格局下更深更廣的民族聯合與融合。中華民族的主體成員之一漢族,在此期間形成;原被稱為蠻夷的楚、秦等地之人,也大多融入漢族。事實上,漢族本身就是一個以文化定義的民族,其血緣脈絡複雜多端,但文化脈絡是清晰的,且延續數千年未曾中斷。
由漢族與其他民族結合而成的中華民族,也是一個文化概念。 任何民族的文化,一般來說總是特別珍視自己的血緣脈絡;而以文化定義的民族,則特別珍視自己的文化脈絡。這種強調文化血脈而非種群血脈的特點,讓中華文明在一波波民族大交融中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魏晉南北朝,是中華民族自秦以後經歷時間最長的動盪**時期。在此期間,出現了世界性的民族大遷徙現象,各大帝國紛紛崩解,一些民族甚至從此無影無蹤。中華大地同樣受到這股民族大遷徙浪潮的強力衝擊,史稱「五胡亂華」。
對此,有學者甚至提出,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危險的時期。伴隨著民族大遷徙的是文化大規模交流和碰撞,佛教也在此時大舉普及於中國。然而,中華民族以其開放包容的文化品格,承受住了這場猛烈而持久的衝擊,並最終化解了危機。
不少外來民族逐漸認同中華文化,並加入中華民族,有些還為重建統一秩序作出了傑出貢獻。中華文化本身也因多種因素交匯,獲得了自由的空間,爆發出旺盛的創造活力。在儒學繼續發揮影響力的同時,玄學橫空出世;在佛教迅猛傳播的刺激下,道教誕生了。
儒、釋、道三教並行的格局,悄然露出端倪。
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是為什麼要踐行中華民族精神?(政治填空 簡答)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 一 愛好和平 勤勞勇敢 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發展,不僅取決於經濟 科技發展水平,而且取決於民族的綜合素質。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
中華民族為什麼又被稱為華夏民族,中華民族被稱為「華夏民族」的由來?
華夏 是中華民族的稱號。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56個民族,統稱為 華夏民族 中國人都以 華夏民族 華夏子孫 為榮。究竟這個習以為常的名稱,如何得來?作為一謎,古往今來,卻有種種說法。古人的說法見諸於 左傳 孟子 說文解字 等古籍中,是將 華 夏 作為中原,夷 裔 作為四方,相對而言。現代人的觀點有兩二種...
中華民族的含義是什麼,「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概念嗎?
中華民族共包括56個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 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 的著作中提出。相關的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 多元一體 論,以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中華民族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 和新中國三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