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蒙古包的由來蒙古包的由來蒙古包的由來和特點

2021-03-04 00:35:52 字數 4910 閱讀 4944

1樓:匿名使用者

1、蒙古包的形成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現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時代,才會自己製造「洞室」,在地面挖一個地洞,沿洞壁用木頭、石頭之類謅甃起來,甃得快齊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烏爾斡。

2、洞頂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簡單的壕作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時兼有走煙出氣採光通風等多種功能,後來就發展為蒙古包的門和天窗。

3、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雛形。這要求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窩棚再向前一步,支架變成哈那,並跟前面提到的洞頂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

2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的來歷

公元七世紀前,蒙古人的住房是皮棚。那時有相當多的蒙古人以狩獵為主要謀生手段,他們把獵獲的野獸皮剝下來,覆蓋在木頭支起的架子上作為住房。到公元八世紀以後,蒙古人逐漸脫離皮棚,住進了氈包。

《蒙古祕史》中稱「斡魯格臺兒」或稱「失勒帖速臺格兒」,意思是有天窗的房子和有編壁的房子,都是指蒙古包而言,我國漢文古籍稱穹廬、氈帳,也叫帳幕。

在現代蒙古語,編壁「失勒貼速」為「哈那」一詞所取代,「格爾」這個詞泛指一切房屋;「斡魯格」一詞則專指蒙古包天窗的氈簾。有趣是,蒙古語稱地穴為「斡魯格」,由此人們不無理由地認為,蒙古包是由古代遊獵民的皮棚或地窩堡發展而來的。

蒙古包的來歷

蒙古族的住房被成為「蒙古包」是在我國滿族和蒙古族接觸頻繁以後。滿語稱家為「博」,故滿族把蒙古人的房屋稱為「蒙古博」,博和包諧音,於是用漢字表達時,取其音和形,寫作「蒙古包」。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蒙古包,是蒙古民族傳統住房。

至今蒙古人住蒙古包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易拆易裝,便於搬遷。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製造,民間手工藝人就能製作。

還有,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和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很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遊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東南向而設的。這與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陽,有朝日之俗有關。但這種東南向習慣不僅是一種信仰,更多的是為抵禦嚴寒和風雪,包含著草原人民適應自然環境的智慧和創造。

因為他們居住在高寒地帶,冬季又多西北風。

蒙古包是圓形的,由條木椽子,網狀編壁(即哈那),圓形天窗和門的構成,外面蓋上氈子,再用鬃毛繩或皮繩子加固而成。蒙古包編壁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來保暖。蒙古包的大小規格,是由每頂包所用哈那的數量多少決定的。

通常分四、五、

六、七、八

九、十、十二個哈那的蒙古包。就是同一個型別的蒙古包也分大中小三個規格。如果是五個哈那的蒙古包,大型的就比小型的多十根椽子。在這些蒙古包中,牧民一般都喜歡住

五、六個哈那的蒙古包。

搭蓋蒙古包有嚴格的次序。首先鋪好地盤,然後依次按照下列順序進行:豎立包門,支撐哈那,系內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層氈,圍哈那氈,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圍哈那底部圍氈,最後用繩索圍緊加固,就是一頂渾然一體的蒙古包了。

蒙古包內部**為飲食和取暖的爐灶,煙囪從天窗出去。爐灶周圍鋪上毛氈,經濟條件好的人家還要鋪上地毯。進門正面及西面為家中主要成員起居處,東面一般是晚輩的座位及寢所。

包內還根據室內的面積、形狀和高低等不同情況,擺設適宜的箱子、框子、桌椅和板架等傢俱。這些傢俱上均飾以美麗的民族圖案花紋,構圖豐滿端莊,色彩明快凝練,極富民族特色。蒙古族對花紋圖案的用色也有自己的講究。

譬如,他們喜歡紅、色、藍、白顏色,因為紅色象徵生活快樂和美滿;黃色是金子的顏色,象徵愛情、理想和希望;藍色是天空的顏色,象徵永恆的安寧,真誠和善良;白色則表示純潔、平安等等。

按照傳統習慣,草原牧民的作息時間,通常是根據從蒙古包天窗射進來的陽光的影子來判斷確定。據專家研究,面向東南方向搭蓋的四個哈那的蒙古包,門楣上有四根椽子共有六十根椽子,兩個椽子之間形成的角度為六度,恰好與現代鐘錶的時間刻度表完全符合。這不僅說明在生活實踐中掌握了幾何學原理的蒙古手工藝者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說明這些能工巧匠已將天文學應用於生活實際中。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我國各族人民之間交往的增多,蒙古族的住房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事種植業的蒙古族農民住房,早已是土木或磚木結構的房子。在草原牧區,隨著定居點的建設日益發展,磚木結構的房子也日益增多。

更可喜的是民族傳統住房蒙古包,給現代建築藝術以重大影響。譬如,伊克昭盟成吉思汗陵園,呼和浩特民族藝術廳和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辦公樓等建築物,就是現代建築藝術應用蒙古包造型的成功之作。它已成為民族建築藝術中的主要建築形式之一,為內蒙古自治區的建築藝術增添了富有魅力的民族色彩。

3樓:匿名使用者

回執編號在不卡卡姐姐想你毛腳女婿呢呵呵還行吧見互刪濟南

4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的形成經過了漫長的階段。

蒙古包的由來和特點

5樓:youth小杰

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圓形天空,通煙氣。

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牧等特點,多用在蒙古語中「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一些傢俱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那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板。

一頂蒙古包只需要40峰駱駝或10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20小時就能搭蓋起來。時代過渡時,其居住由窩棚過渡到帳篷,帳篷用樹木做支架上蓋毛皮。進入畜牧社會,支架變成哈納,同上面提到的洞頂變成天窗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

也出現了毛氈帳,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蓋。據《呼倫貝爾概要》載:「呼倫貝爾之普通蒙人,每限於遊牧,依水草而居,轉徙無常,概以穹廬為棲止。

此種天幕生涯,可蔽風雪,可防虎狼。」「穹廬'滿洲語曰『蒙古博』,俗讀『博』為『包』。」宋末元初遼人趙良嗣詩曰:「朔風吹雪下雞山,燭暗穹廬夜色寒」,所詠的就是蒙古包。

6樓:我是龍的傳人

一、蒙古包的由來:

蒙古包的形成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現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時代,才會自己製造「洞室」,在地面挖一個地洞,沿洞壁用木頭、石頭之類謅甃起來,甃得快齊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與木石牆平齊,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烏爾斡。

洞頂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簡單的壕作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時兼有走煙出氣採光通風等多種功能,後來就發展為蒙古包的門和天窗。阿爾泰語系的突厥、滿洲、蒙古都把這種洞室稱為烏爾斡。

烏爾這一詞就是「挖」的意思,至今仍用在衛拉特蒙古的口語中。現在的普通蒙古語中,烏爾斡已經專指蒙古包天窗上的氈,引伸為「家」、「戶」、「居民」等意。可以看作是一種歷史陳跡的遺留。

在狩獵採集時代,蒙古族住在窩棚裡,這種圓形拱頂蒙古包的隱蔽窩以活樹為支柱,用樺樹皮覆蓋,製作簡單,便於遺棄。

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雛形。這要求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窩棚再向前一步,支架變成哈那,並跟前面提到的洞頂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

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

二、蒙古包的特點: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

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長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

7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簡介: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特點: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無稜無角,呈流線形。包頂為拱形,其承受力最強,包身近似圓柱形,上下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

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不會使蒙古包陷於滅頂之災。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冬春的十級大風,由於包頂是圓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時候,把蒙古包的頂氈蓋上,它就形成了一個球狀封閉體。因此它還能經得住草原上的大雨。

連續幾天幾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卻安然無恙,再大的雨也不會漏進包裡。

8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蒙古族經常使用

蒙古包的歷史傳說

9樓:石小希

蒙古包的形成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現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時代,才會自己製造「洞室」,在地面挖一個地洞,沿洞壁用木頭、石頭之類謅甃起來,甃得快齊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烏爾斡。

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雛形。這要求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窩棚再向前一步,支架變成哈那,並跟前面提到的洞頂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

寫了解蒙古包特點,怎麼建,歷史,蒙古包的由來和特點

1 蒙古包特點 搭蓋迅速 拆卸容易 裝載方便 搬遷輕便。2 蒙古包的搭建步驟 一 首先立圍扇,木柵,就是鐵日木 又叫哈那 即蒙古包的木製骨架。鐵日木 又叫哈那 是以柳木條用皮繩縫編成菱形網眼的網片。將若干哈那連結,形成一個圓形柵框,就是蒙古包的牆壁。蒙古包的大小,一般由哈那的多少而定。普通蒙古包,多...

蒙古包有哪些特點和優點蒙古包的特點

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無稜無角,呈流線形。包頂為拱形,其承受力最強,包身近似圓柱形,上下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不會使蒙古包陷於滅頂之災。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冬春的十級大風,由於包頂是圓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時候,把蒙古包的頂氈蓋上,它就形成了一個球狀封閉體。因此它還能經...

關於介紹蒙古包的作文描寫蒙古包的作文600字左右

世界上不有幾個民居是 建在草原上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民居是可以攜帶組裝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民居是擋風能力極強,可以讓屋內溫暖舒適的呢?蒙古包歷史悠久,早在匈奴時代就出現了,為了可以在草原上隨意更換軍營,當時匈奴便發明了蒙古包。後來,蒙古族的遊牧人便把蒙古包當成了家,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放牛放羊,一片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