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知己方能知人知人方能善用

2021-05-15 01:18:14 字數 5320 閱讀 3647

1樓:小花兒小花兒

意思是:知道別人,你是智慧。你瞭解別人,你是智慧,你知道自己才能知道別人,知道別人才能用別人。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於外部世界,是對錶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侷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奮鬥的人是有志氣的。

言行不離道之規律中的人能夠活得長久。軀體雖死而精神仍然存在於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2樓:青出於藍

善於剖析自己,瞭解自己,才能瞭解其他人,有所駕馭,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3樓:匿名使用者

自我精神世界的研究,加之對於現實世界的觀察思考。這句話和你上面的那句話其實意境是一樣的,只是我是用西方語言來表述,是不是你不是一般人啊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從何而來 意義又如何

4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

者明。」出自《道德經》原文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

下面解釋一下: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於外部世界,是對錶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侷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

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勝人者」,憑藉的是自我個體的蠻力;「自勝者」,憑藉的是堅強的意志。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穫大道、戰勝一切的力量源泉。

只有「自勝者」,才是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的人,是與道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實愉快的現實生活,自然感到滿足。相反,那些失卻了心靈的人,內心是空蕩、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託於外在的個人名利上。然而,沒有心靈作依託的慾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有著堅強意志的人,並不是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樸、無執無失、豪情滿懷的人。這樣的人,人生必然是歡快、幸福的。正如**所說:

有聖靈和你相伴,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所,是心靈之所即大道。人生的目的,無不是為了幸福、健康、長壽。人們追求幸福、健康、長壽,卻忽視了心靈的自由,反而導致生命早夭。

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終關懷的是內在的心靈,是以有形養「無形」,而不是以有形養有形,因此卻獲得了相對長久的生命。更有那些一生為了人民的人,雖肉體死亡了,但是他們的英靈永存,這樣的人才是真正長壽的人,因為他們的英靈是屬於人民的,人民永存,他們的英靈永存。

本章是老子對有道者的高度讚揚。指出人生當自知、自勝、自強。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天地之志,並與世長存。

5樓:匿名使用者

「知人者智」----知人善用是人的一大智慧,那是對別人的。「知己者明」----有自知之明的人,處世穩妥。明白自己比了解別人難得多,常言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知道自己就可戰勝自己。

這是對己的。抱歉,從何如來,我不知道。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6樓:黛妮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版本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版本二)

詳見《老子校本》

二、譯文:

能瞭解他人的人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堅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三、評析: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在本章裡,老子提出精神修養的問題。

任繼愈說,這一章「宣傳了一系列消極、保守、反省的精神修養觀點」,「還宣傳精神勝利法,說什麼死而不亡是長壽,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思想。」(任繼愈《老子新譯》)對於這種觀點,有學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張鬆如認為,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為什麼是唯心主義呢,難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論』嗎?」他認為,這是見仁見智,人各有心。

他認為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清末民初對《道德經》也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梁啟超,他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啟超的這種觀點,應該講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學的影響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四、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

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7樓:匿名使用者

同「知人者智,自知者

明」。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

「知人者」,知於外;「自知者」,明於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於外部世界,是對錶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侷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

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於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老子說了,知道別人,你是智慧。你瞭解別人,你是智慧;你知道自己,瞭解自己,這是高明。同志們想,知道別人是智慧,知道自己是高明,合起來就是明智,你這個人很明智。

聖人孔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說,能認識別人的叫做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做高明,能戰勝別人的叫做有力,能剋制自己的人才算剛強。

8樓:瘋了桂寶

瞭解別人的人聰明,瞭解自己的人更聰明

「知人善用」的具體意思是什麼?

9樓:小小孩

知人善用:

知:瞭解,知道;任:任用,使用。

意思:善於認識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知人善用,讀音:zhī rén shàn yòng造句:1、選賢任能要用當其時,知人善用、人盡其才,把好乾部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

2、時間之長為歷任之最,他對官僚知人善用具有良好的協調能力。

知人者智,知智者明.這個明是什麼樣的境界

10樓:匿名使用者

」知人者智,知智者明.「這個」明「是」看懂一切,坦然處之「的境界。

知己者明,知人者聰

11樓:端木吟天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實在值得深思。

這簡簡單單八個字,卻包含著極其深刻的哲理,惠及後人和各個領域。其中,最典型的是《孫子兵法》對這一哲理思想的延伸,那就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知人者智,是個人聰敏才智對周圍世界,特別是對他人的透徹瞭解。任何人都會因所處環境、個人經歷、性情性格、智力強弱等差異,其思維能力,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就不一樣。掌握了這一個基本規律,智者首先要懂得知人。

何以知人,就是要換位思考,從對手的角度去思考他可能採取的方法。《三國演義》「空城計」一章中,諸葛亮掌握了司馬懿「性多疑,必不料我行險」的心理活動,在司馬大軍圍城的情況下,大開城門,竟然嚇退了圍兵,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知己者明,更是一種對人性的深入剖析。一個人往往能看透別人,掌握別人的心理活動,瞭解別人的長短處,但是,對自己就不一定有一個客觀、公正、全面的瞭解。《三國演義》中的馬謖也可謂一時俊傑,自幼熟讀兵書,也有奇謀,但從未親臨戰事。

然而馬謖卻自以為熟讀兵書,就能領兵打仗、決戰勝負,故而昂然領命守街亭。街亭被圍前後,不知權變,不聽勸阻,一意孤行,最終被司馬大軍兵困孤山,斷送了蜀軍取得的優勢,最後落得被諸葛孔明「揮淚」斬首的下場。

由此可見,一個真正的聰敏人,不僅僅要深知對方,全面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動規律;更要真正瞭解自己,比較完整地知道自己的長短優缺,而且要將瞭解自己放在第一位。唯有如此,才能揚長避短,採取有效措施,所向披靡,立於不敗之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什麼意思?

12樓:愛單單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是真正聰明。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如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白話譯文】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13樓:百裡挑一

能瞭解他人的人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明智。

原文:知人

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能瞭解他人的人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

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道」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克人者力克己者強根據這四句話寫篇不少於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可見知人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可見知己者更難!在經濟利益私慾的催動下,人學會了虛偽,學會了權衡,學會了玩弄,這是多麼無可厚非的現實。知人已變得難上加難。慶幸的是目前為止,自認為所交的朋友還算真誠,自己也還算是個有點明智的人吧!看人,一看眼神。與人說話眼神...

知人者智,知之者明,什麼意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二句文全出自老子 道德經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 知於外 自知者 明於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 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於後天,於外部世界,是對錶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侷限性和主觀片面性 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說一說這句話的理解

能瞭解他人的人聰明,能瞭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而不可戰勝。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喪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身雖死而 道 猶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自老子的 道德經 第三十三章。原文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