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發語詞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是法

2021-03-04 04:44:36 字數 7103 閱讀 7174

1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的發語詞,是指用在句首的語氣助詞,表示要發議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與辦法的法沒有關係。

發語詞多由指示代詞虛化而來,沒有實際意義,翻譯時可以省去。如"夫""維""且""蓋"等均是發語詞。

2樓:文以立仁

發:開啟;開端;釋出。發語:

開啟後面話題。相當於我們經常說的「發言」。在文言文中,作者開頭或中途要轉換話題時,通常會用「夫、蓋、維」等詞作提示,類似現代文「另起一行空兩格」,提醒讀者「下面要說另外一段」。

一般來說,發語詞除了提頓的語氣作用外,本身的詞義可以忽略。

例如:【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餓之於食,不待甘旨。

意思是:挨凍的時候對於衣服來說,顧不得它是否輕柔保暖;捱餓的時候對於食物來說,也顧不上它是否甘甜可口。

其中,「夫」作為發語詞,在這裡的作用就是提醒讀者注意下面的議論。

其實,現代漢語口語中,也存在發語詞。例如:「那他為什麼要走呢?」其中的「那」是由代詞「夫」虛化而來的,在句子中沒有明顯的詞義。

3樓:古今漢語教育

發語詞是文言虛詞的一種,用於句首,如夫、蓋等,沒有實際意義,翻譯時可以省去。

其中的發,意思是發出,所以不能用「法」。

4樓:秦時龍王

發語詞如「夫」,是為了表明說話的人要說話了

5樓:李易霖

可以舉個例子:

【夫】: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諸葛亮

【蓋】: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曾國藩

知道了嗎?發語詞在翻譯中是可以省去的。

文言文中發語詞是怎麼產生的

6樓:古今漢語教育

文言文中發語詞的產生,來自於作者的議論。比如語氣詞「夫」用於句首時,表示將要發表議論,引出議論的內容。如果是用在複句的最後一個分句的句首,則常常表示對上文的結語或推論。例如:

①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晉靈公不君》)②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這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許行》)

③慮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荀子•議兵》)

前三例都是引出議論的內容,後一例是對上文的總結。

7樓:葉彭聲谷蕊

發語詞是文言虛詞的一種,用於句首,如夫、蓋等,沒有實際意義,翻譯時可以省去。

其中的發,意思是發出,所以不能用「法」。

文言文句首發語詞有哪些?

8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的發語詞是指用在句首的語氣助詞,表示要發議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詞虛化而來,沒有實際意義,翻譯時可以省去。如「夫」「維」「且」「蓋」等均是發語詞。

不是所有在句首的副詞都是發語詞的,一般發語詞沒有明確的意義,所有又叫「提頓語氣詞」。像然、則就不算。。。

9樓:匿名使用者

:夫、蓋、故、以、其、然、則、而、雖

文言文中,句首發語詞夫,讀第幾聲? 10

10樓:密雪未知膚白

夫 [fú],以下皆作為助詞。

用於句首,有提示作用

夫秦有虎狼之心。——《史記·項羽本徑》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 秦。—— 宋· 蘇洵《六國論》

夫戰,勇氣也

用於句中,舒緩語氣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齊策》

用於句尾名,表示感嘆

孟子曰:「術不可不慎。」信夫!—— 清· 方苞《獄中雜記》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宋· 蘇洵《六國論》。

夫作為名詞、副詞、名詞等又有不同情況。

文言發語詞是什麼?

11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邪)等等

12樓:匿名使用者

句首和句中語氣詞

最常見的句首和

句中語氣詞有「夫」、「唯」、「其」三個字,「也」也可以作句中語氣詞用。現代漢語沒有句首語氣詞,語氣詞放在句中的性質也和古代漢語不同,一般無法直接對譯。下面對這三個語氣詞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1、夫「夫」字作為句首語氣詞是從指示代詞「夫」虛化而來的。它經常放在句首表示要發議論,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稱之為「發語詞」,現代有的語法書稱之為「提頓語氣詞」。例如:

夫將者,國之輔也。 《孫子·謀攻》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餓之於食,不待甘旨。 晁錯《論貴粟疏》

「夫」還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結合,成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於句首。「且夫」、「故夫」大致等於「且」、「故」,增加了「夫」字,就加強了要發議論的語氣。例如: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莊子·逍遙遊》

故夫作法術之人,立取捨之行,別辭爭之論,而莫為之正。 《韓非子·問辯》

2、惟(維,唯)

「惟」字用作句首、句中語氣詞時,可以寫作「維」、「唯」。用於句首時,有兩種作用。一種作用是提示、引出主語或年月。例如:

惟闢(國君)作福,惟闢作威。 《書經·洪範》

唯赤則非邦也與? 《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華侍坐》

另一種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語氣。例如: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左傳·僖公三十年》

「惟」字用作句中語氣詞,主要起引出謂語的作用,在《書經》、《詩經》中比較常見。例如:

蚩尤惟始作亂。 《書經·呂刑》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詩經·大雅·文王》

3、其語氣詞「其」用於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測、擬議,有「大概」、「恐怕」等意思。例如:

齊其為陳氏矣。 《左傳·晏嬰論季世》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莊子·逍遙遊》

4、也語氣詞「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斷肯定的語氣;但有時也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語氣。例如: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句中「也」字還常和「者」字相結合,位於主語之後,起提示謂語的作用。例如:

君子也者,道法之摠要也。 《荀子·致士》

上古漢語的句首、句中語氣詞還有「緊」、「伊」、「思」等,秦漢以後一般不再使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句首發語詞 是什麼?

13樓:惑亦不惑

用在句字開頭,沒有實在的意思,僅僅是表示要開始說話了,這樣的詞就是句首發語詞。比如:「夫戰,勇氣也」中的「夫」。

句首發語詞和句首語氣詞一樣嗎

14樓:

夫位於句首,帶起的「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整個的一個句子。夫,表示引起議論的一種語氣。「腹飢」和「膚寒」是並列的,做狀語,和句首的「夫」沒有關係。

「夫」不是指示代詞,因為它在整句中不起任何語法作用。去掉「夫」字,不會對句子結構的完整性有影響。何況「夫」,在古漢語中並沒有「民」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嗟乎」是什麼意思?

15樓:哇啦嘛呀

【全拼】: 【jiē hū 】

【釋義】: 1.亦作"嗟呼"。

亦作"嗟虖"。); 2.嘆詞。

表示感嘆。在文言文中是一個表示感嘆的發語詞。常用於文章或段落結尾句之前,對前述人或事物表示感嘆,進而引出結尾句。

嗟:古人感嘆聲,相當於現代人的「唉!」乎:語氣助詞,相當於「呀」。

嗟乎例句:

1.《韓非子·內儲說下》:「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

2.《板橋雜記·雅游》:「嗟乎!不復見乎!」

3.《〈孝經〉序》:「嗟乎!夫子沒而微言絕,異端起而大義乖。」

4.《與某生論韓文書》:「譽美失實,毋亦以耳代目之蔽歟?嗟呼!」

5.《范文正公集》岳陽樓記 范仲淹:「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6.《師說》:「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7.《博才賦》:「嗟乎!國運興隆,文運則昌,經濟騰飛,教育先行。」

翻譯文言文句子的具體用法:留、補、調、換、刪、組

16樓:匿名使用者

1、組——組詞

把單音節詞變成雙多音節詞。

2、留——保留

1)古今同義詞

2)表時間、年號、人名、字號、官名、地名、國號等的詞。

3、刪——刪除重複多餘部分。

1)一些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

2)同義詞保留一個。

4、換——替換

遇到古今異義詞要用古義替換今義要注意詞類活用現象。

5、補——增補

1)原文省略部分

2)代詞所指的內容或使上下文銜接連貫的內容等。

6、調——調整

把倒裝句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17樓:匿名使用者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保留那些特殊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諡號、年號、廟號、特殊稱謂、專門術語等,翻譯時照搬即可。如: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慶曆四年」可不譯。

誤區點撥:強作對譯。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譯時可予以保留,不要強作翻譯,因為這些詞大都難與現代漢語對譯。如: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譯成:「晉國侯王和秦國伯爵包圍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 (「晉侯、秦伯」應當保留)

2.對:即對譯法。對應直譯,逐字落實。指譯文儘可能對應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風格,大量採用有相同語素的雙音詞,要求字字落實。如: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可譯為:「咬斷了它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誤區點撥:該譯不譯。文句對譯,要求一一對應,絕少不譯的字詞。特別是副、介、連三大虛詞,翻譯時常出現漏譯的現象。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成:「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

」(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當譯成「因為」,也沒有把「拜」譯出來,應當譯成「任命」才算正確。)

3.換:即替換法。對那些詞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說法已經不同的詞,在翻譯時要替換為現代詞語。如:「歲徵民間」(《促織》)的「歲」要替換成「年或每年」。

誤區點撥:以今律古。有的詞語隨社會的發展,意義已經改變,如詞義擴大、縮小、轉移等,要根據原文的語境確定語義,切不可以今義當古義。如:

例1.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蘇武傳》)譯成:使者聽了很高興,按照常惠說的來辭讓單于。

(「讓」屬於詞義縮小,在古代漢語中既可以表「辭讓」「謙讓」之義,又可表「責備」之義,而現在只用於「辭讓」「謙讓」的意思。譯句中的「辭讓」應改為「責備」。)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譯成:先帝(劉備)不認為我卑鄙無恥。

(「卑鄙」屬於感**彩變化。在古代這個詞是中性詞,指地位低下,見識淺陋。現在是貶義詞,指人的行為或品德惡劣。

譯句中以今義當古義,應改用古義。)

例3.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論》)譯成: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把「愛」譯成「愛惜」不當,「愛」有愛惜之意,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

4.補:即增補法。補出相關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語意。

文言文省略現象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語、賓語和介詞「於」,為使譯文明白通順,不產生歧義,必須補充譯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將其補足,然後依照常規句式翻譯,譯出補足部分後用括號標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須增補出來。如:

乃召其酋豪,諭以禍福,諸蠻皆以君言為可信。(2023年浙江卷)

譯文:於是召集他們的首領,把利害關係告知(他們),各部落都認為許逖的話是可信的。

【解析】該句「諭」後面省略了代詞「之」(部落首領),即「諭之以禍福」,翻譯時必須把它補上。

(2)詞語活用時,必須根據活用的型別增補有關內容。如: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譯文:肯定對的,否定錯的,叫做聰明;否定對的,肯定錯的,叫做愚蠢。

【解析】該句中加點的「是」「非」是詞類活用,屬意動用法,翻譯時必須增補上表意動的詞語「以……為」或「把……看作」。

誤區點撥:

(1)該補不補。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整。如:

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赤壁之戰》)譯成:孫權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句中的「以」後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應補上)

(2)胡添亂補。一般說來,文言譯句必須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據個人的想當然增添一些內容,以至違背原文的意思。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師說》)譯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於助人並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裡面。

」(譯句中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於助人的人」,是翻譯者隨意加進去的,應刪去。)

5.刪:即刪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虛詞,如發語詞、襯音助詞、部分連詞等,在句子中只起語法作用,無實在意義,可刪去不譯。如:

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2023年湖南卷)

譯文:獨自整天在山澗峽谷中,啄食青苔,踩著白石頭。

【解析】該句是蘇軾散文《放鶴亭記》中的一句韻文,「兮」是句末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翻譯時可以刪去。「而」字不譯出也不影響表達的準確順暢。

誤區點撥:該刪卻留。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譯成:「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很久不存在了。」(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錯誤。)

6.調:即調整法。將倒裝語序調準為正常語序,對於倒裝句式要先找出該句的謂語,再以此為核心找出主、賓、定、狀、補,然後分析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謂語前置和介賓結構後置等現象,再做調整。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應調整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也沒有強壯的筋骨。」 不可譯為:「蚯蚓沒有爪牙的鋒利,也沒有筋骨的強壯。」

誤區點撥:該調不調。在古代漢語中,有這樣那樣的倒裝句、省略句。在翻譯這些句子時,一般說來,要將之還原成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範的常式句。如: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譯成:「尋找人可以出使報告秦國的,沒有找到。」(原句是定語後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即「尋找可以出使報告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

文言文中在陋巷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在陋巷 出自論語的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在陋巷的意思是 住在簡陋的巷子裡 文言文中在陋巷是什麼意思 原文 子曰 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 譯文 孔子說 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

文言文中的所字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要字是什麼意思

所 用在動詞前,構成 所 字結構,起指代作用,相當於 的人 事 物 地方 如有所語 直譯就是 好像有說的話 按現代漢語就是 好像說什麼 的人 事 物 地方 好像說什麼 文言文中 要 字是什麼意思?要 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1 用作名詞,意思是 人體的腰部,這個意義後來寫作 腰 出處 先秦 荀子 荀子...

莊子扇墳文言文是怎麼說的,文言文中怎麼說全部

生前個個說恩深,死後人人慾扇墳。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文言文中怎麼說全部 文言文中全部的說法 皆 悉 鹹 畢 鹹 俱 率 盡 窮 極 諸 眾。鹹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晉朝陶淵明 桃花源記 悉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晉朝陶淵明 桃花源記 畢 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清朝林嗣環 皆 餘人各復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