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本章意義並不難理解,但卻是爭論較大的一個問題.後世經常用本章批評孔子輕視體力勞動,輕視勞動人民.其實這樣看有點偏激.
春秋時期士階層崛起並積極投入到社會現實中,士人的職責是擔當道義,伸張正義,輔佐明君,安邦定國,對於當時統治階層過度的荒淫殘暴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是春秋戰國時期最活躍的階層.孔子培養**的教育目標就是士而不是具體的生產技術人員.因此樊遲要學習種地與種菜栽種果木的技術孔子當然會那樣回答了.
而且孔子說的可能也是實情,在農林技術上孔子當然不如老農和老圃了.至於孔子後面的議論,也是從他培養目標出發的議論,不應當批評.
再有,「小人」在論語中有的地方有道德批評意味,有的地方就指普遍百姓.這裡稍有貶義,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思.中國古今一直是自然經濟,有自給自足的觀點,孟子批判農家的文章可以看出.
墨家基本也是這種觀點.但如果從社會分工觀點來看,孔子的這番話很明顯是提倡社會分工的.
【原文】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莫敢不敬;上好義,**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翻譯】
樊遲向老師請教種地的技術,孔子說:「種地我不如老農.」又請教種菜栽花,孔子說:「那我也不如老果農老菜農.」
樊遲出去了.孔子說:「樊須真是沒有出息的人.
統治者如果愛好禮義,那麼老百姓就沒有誰敢於不恭敬;統治者如果愛好正義,那麼老百姓就沒有誰敢於不信服;統治者如果愛好信用,那麼老百姓就沒有誰敢於不講實話和真話.如果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揹著小孩前來投奔你,**還用得著種地呢?」
【註釋】
[學稼]學習稼穡技術.稼穡,耕種和收穫.泛指農業勞動.[襁負其子]用襁褓揹負著孩子.
2樓:小院
《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是春秋時期孔子的門生。
他向孔子請教種莊稼和種菜的問題,而遭到孔子的拒絕。意即治國要靠禮、義、信,不必用學稼去教化百姓。
3樓:汪燕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有教育意義的成語,帶典故的,麻煩一下大家,急啊~~
4樓:匿名使用者
1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蹟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蹟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2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
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
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3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
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
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
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4不寒而慄
漢武帝時,有一個人名叫義縱,因為受到太后的恩寵,做了上黨郡某縣令。上任以後,公務辦得很出色,案子處理上敢作敢為,不論是有錢有勢的豪紳,還是平民,只要犯了法,義縱秉公審辦,皇上很讚賞他,調他做河內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禍害一方的豪門大族滿門抄斬,一時間,河內郡的治安和社會風氣大有好轉,有人不慎把東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沒有人搶走據為已有。
義縱調到南陽任太守時,一個做惡多端的豪強地主寧成,正在南陽居住。寧成為了討好義縱,每次迎送都裝出謙恭的樣子。但是,義縱對他的惡行早有所聞,到南陽後立即調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關押起來。
後來,漢武帝又任命義縱做定襄太守。當時定襄的社會治安歷史學家混亂。義縱到任以後,把押在獄中的沒有加開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為重犯開脫罪責進行賄賂的二百多名門客親屬,一律嚴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內處死的就有四百多名。
從此以後,定襄的人一聽到義縱的名字就「不寒而慄」--天氣不冷卻渾身發抖。
呵呵 ,打完收工~~呼~~
5樓:一個名字好難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出自荀子《勸學》
比喻學習要刻苦,不能用半點鬆懈。
啟發是每個人的成功不是靠天生的聰明才智,而是靠辛勤的汗水。陸放翁的「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不能只是少壯努力,我們需要的是終身的努力與對知識的追求。
當然,學習是要講究方法的,不是死啃書本,我推薦的方法就兩個舉一反三:說的是學到一個知識,要利用這個學到的知識推類到其他方面,從而學到其他知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找高人指點,利用別人的知識解決自己不懂的問題,從解決問題中學到知識。(如果你聰明的話再運用舉一反三,再解決你不懂的更多問題,這樣的學習的話,你就可以事半功倍,但是我們的出發點應該是鍥而不捨,方法只是一種手段而已。)
6樓:my嵐嵐
案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一個偏僻小鎮,慕名尋訪一位被受尊敬的一位老先生。
當談到命運時,年輕人問道:「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命運?」老先生說:
「當然有啊。」年輕人又問:「命運究竟是怎麼回事?
既然命中註定,那奮鬥又有什麼用?」老先生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只是笑著抓起年輕人的左手,不妨先看看首相,給你算算命。他先給年輕人講了一番生命線、愛情線、事業線等諸多此類話後,然後對年輕人說:
「把手伸開,照我的樣子做一個動作。」
老先生的動作是:舉起左手,慢慢地而有越來越緊的握緊拳頭。老先生問:
「抓緊了沒有?」年輕人有些迷惑,答道:「抓緊了。
」老先生又問:「那些命運線在**?」年輕人機械的回答:
「在我的手裡。」靠先生緊緊追問:「請問,命運在**?
」年輕人恍然大悟:「命運握在自己的手裡。」
事外人語:
有的人總埋怨命運不好,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全然忘了命運的主人就是自己。一個人的命運靠自己打造,荒廢了歲月,就相當於荒廢了命運,只有一點一點的積累,命運才會精彩。
這是一名德國人,她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從小她就喜歡上了演員這個職業。20歲那年,因為天生麗質加上傑出的演技,她被當時的納粹頭目相中了,「欽點」成戰爭中專用宣傳工具。幾年之後,德國戰敗,她也因此受到了牽連,被判入獄四年。
刑滿釋放之後,她想重回到自己喜愛和熟悉的演藝圈。然而,儘管她才華橫溢,演技出眾,可是由於歷史上的汙點,主流電影媒介處處對她小心提防,避而遠之,大好的金色年華就這樣付諸東流。一晃十幾年過去,她的身份仍然走不出刑滿釋放囚犯的影子,沒人敢起用她,沒人敢收容她,甚至,沒人敢娶她。
年近半百,她仍然獨來獨往,形單影隻。
她的50歲生日就這樣悄然而悽然地來到了。那一天,她大醉了一場,醒來之後,突然做出一個誰都意想不到的決定:她隻身深入非洲原始部落,採寫拍攝獨家新聞。
這之後的兩年,她克服重重困難,頂住心理、生理上的巨大壓力,拍攝了大量努巴人生活的影集,這些**,一舉奠定了她在國內攝影界的地位。
她的奮鬥精神和曲折經歷深深地吸引了一位30歲的小夥子,他們是同行。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讓他們超越了年齡的隔閡,拋開外界**走到了一塊兒。在接下來的近半個世紀的時光裡,他們遠離人間的一切是是非非,相敬如賓地恩愛,出入戰火和內亂交加的非洲部落,深入大西洋海底世界探險,書寫了一段浪漫而美麗的愛情。
為了使自己的拍攝才華與神祕的海底世界融為一體,在68歲的那年,她開始學潛水。隨後,她的作品集中增添了瑰麗多彩的海洋紀錄,這一段海底拍攝生涯一直延伸到了她百歲高齡。最後,她以一部長達45分鐘的精湛短片《水下世界》寫下了紀錄電影的一個里程碑,也為自己的藝術生命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女性,就是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100位藝術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她的名字叫萊妮·麗勞斯塔爾。她以前的半生失足,後半生瑰麗的傳奇經歷告訴人們:成功沒有時間表,只要時刻保持一腔自信,一顆不息的奮鬥雄心,生命的碩果就會永遠如影相隨。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
」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唸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
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鉅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呢?
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基本不等式的幾道題典例1的一二小問怎麼寫我亂寫的
第一個是上下同除以一個t 第二個是把上面配一下 t 1 2 6 t 1 6 再約分 t 1 6 t 1 6這個就會了吧 第一個懶得想,第二個是對的 高等數學,求和問題怎麼轉化成定積分?而且這道題為什麼是從0到1的積分啊?當求和符號後有baii n時,都是積分du區間從0至1的,如果zhi是ip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