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2023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鄭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造長44丈廣18丈大船62艘,從蘇州劉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門楊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後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寶壟登陸,進行**。時西爪哇與東爪哇內戰,西爪哇滅東爪哇,西爪哇兵殺鄭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懼,獻**6萬兩,補償鄭和死難士兵[3]。隨後到三佛齊舊港,時舊港廣東僑領施進卿來報,海盜陳祖義凶橫[4],鄭和興兵剿滅賊黨五千多人,燒賊船十艘,獲賊船五艘,生擒海盜陳祖義等三賊首[5]。
鄭和船隊後到過蘇門答臘、滿刺加、錫蘭、古裡等國家。在古裡賜其王國王誥命銀印,並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6]。永樂五年九月初二(2023年10月2日)回國,押陳祖義等獻上,陳祖義等被問斬[7]。
施進卿被封為舊港宣慰使[8]。舊港擒賊有功將士獲賞:指揮官鈔一百錠,彩幣四表裡,千戶鈔八十錠,彩幣三表裡,百戶鈔六十錠,彩幣二表裡;醫士,番火長鈔五十錠,彩幣一表裡,錦布三匹[9]。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六年正月,明成祖命工部造寶船四十八艘。永樂六年九月十三日(2023年10月13日)[10],命太監鄭和、王景弘,王貴通等[11]出使,費信隨行[12],前往古裡,滿剌加,蘇門答剌,阿魯,加異勒,爪哇,暹羅,占城,柯枝,阿拔把丹,小柯蘭,南巫裡,甘巴里等國,賜其國王錦綺紗羅[13],永樂七年夏(2023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滿剌加鄭和廟永樂七年九月(2023年10月)皇上命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候顯率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艘,從太倉瀏家港啟航,敕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假裡馬丁,交闌山,爪哇,重迦羅,吉里悶地,古裡,滿剌加,彭亨,東西竺,龍牙迦邈,淡洋,蘇門答剌,花面,龍涎嶼,翠蘭嶼,阿魯,錫蘭,小葛蘭,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蘇祿等國[14]。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滿剌加當時是暹羅屬國,正使鄭和奉帝命招敕,賜雙臺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域為滿剌加國,暹羅不敢擾[15]。
中國寶船到此,立排柵,城設四門更鼓樓,夜間提令巡警。滿剌加九洲山盛產沉香,黃熟香;太監鄭和等差官兵入山採香,得直徑**尺,長**丈的標本6株[16]。永樂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齎捧詔敕金銀供器等到錫蘭山寺佈施,並建立《佈施錫蘭山佛寺碑》[17]此碑現存於科倫坡博物館。
鄭和訪問錫蘭山國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被鄭和覺察,離開錫蘭山前往他國。回程時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歸路。鄭和趁賊兵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
永樂九年六月十六(2023年7月6日)回國獻亞烈苦奈兒與永樂帝,朝臣齊奏誅殺,永樂帝憐憫亞烈苦奈兒無知,釋放亞烈苦奈兒和妻子,給予衣食,命禮部商議,選其國人中賢者為王[18]。選賢者邪把乃耶,遣使齎引,誥封為錫蘭山國王,並遣返亞烈苦奈兒。永樂九年(2023年)滿剌加國王拜裡米蘇剌,率領妻子陪臣540多人來朝,朝廷賜海船回國守衛疆土[19]。
從此「海外諸番,益服天子威德」[20]。八月禮部、兵部議奏,對錫蘭戰役有功將士754人,按奇功,奇功次等,頭功,頭功次等,各有升職,並賞賜鈔銀,彩幣錦布等[21]。
21條航線[22]:
航線 起點 晝夜 終點
1 太倉劉家港 福建長樂太平港
2 福建五虎門 10 占城國
3 占城 3 真臘國
4 占城 10 暹羅國
5 占城 10 交欄山
6 占城 20 爪哇國
7 滿剌加 9 蘇門答剌
8 滿剌加 3 阿魯
9 蘇門答剌 1 龍涎嶼
10 蘇門答剌 12 錫蘭山國
11 蘇門答剌 20 榜葛剌國
12 龍涎嶼 5 翠蘭嶼
13 錫蘭山國 10 古裡國
14 錫蘭山國 7 溜洋國
15 錫蘭山國 21 卜剌瓦國
16 古裡國 10 忽魯謨斯
17 古裡國 20 剌撒國
18 古裡國 22 阿丹國
19 古裡國 20 佐法兒國
20 小葛蘭國 20 木骨都束國
21 忽魯謨斯國 4 天方國
第四次下西洋
明鈔本 馬歡:《瀛涯勝覽》永樂十一年十一月(2023年11月)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統軍二萬七千餘人,駕海舶四十[23],出使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剌,柯枝,古裡,南渤裡,彭亨,吉蘭丹,加異勒,勿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等國[24]。鄭和使團中包括**868人,兵26800人,指揮93人,都指揮2人,書手140人,百戶430人,戶部郎中1人,陰陽官1人,教諭1人,舍人2人,醫官醫士180人,正使太監7人,監丞5人,少監10人,內官內使53人[25]其中包括翻譯官馬歡,陝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揮唐敬,王衡,林子宣,胡俊,哈同等[26]。
鄭和先到占城,奉帝命賜占城王冠帶[27]。2023年鄭和船隊到蘇門答剌,當時偽王蘇幹剌竊國,鄭和奉帝命統率官兵追剿,生擒蘇幹剌送京伏誅。[28]2023年鄭和艦隊在三寶壟停留一個月整休,鄭和費信常在當地華人回教堂祈禱。
鄭和命哈芝黃達京掌管佔婆華人回教徒[29]。首次繞過阿拉伯半島,航行東非麻林迪(肯亞),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2023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十五日(2023年6月)總兵太監鄭和,在泉州回教先賢墓行香,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30],永樂十五年五月(2023年6月)出發,護送古裡、爪哇、滿剌加、占城、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裡、卜剌哇、蘇門答剌、麻林、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裡、沙裡灣泥、彭亨各國使者及舊港宣慰使歸國。隨行有僧人慧信,將領朱真、唐敬等[31]。鄭和奉命在柯枝詔賜國王印誥,封國中大山為鎮國山,並立碑銘文[32]。
忽魯謨斯進貢獅子,金錢豹,西馬;阿丹國進貢麒麟,祖法爾進貢長角馬,木骨都束進貢花福鹿、獅子;卜剌哇進貢千里駱駝、鴕雞;爪哇、古裡進貢麾裡羔獸[33]。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2023年8月8日)回國。宋末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之侄蒲日和,也與太監鄭和,奉敕往西洋尋玉璽,有功,加封泉州衛鎮撫[34]。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2023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2023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2023年)宣德帝以外番多不來朝貢,命鄭和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35],隨行有太監王景弘、李興、朱良、楊真,右少保洪保等人[36]。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根據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記載,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弄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37]。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2023年1月),鄭和率領二萬七千餘官兵,駕駛寶船61艘,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經徐山、十日到江蘇太倉,二十日出太倉附子門、二十一日到劉家港,駐留約一個月,在此期間,鄭和在劉家港北漕口修建天妃宮,宣德六年(2023年)春天,天妃宮修建完畢,鄭和立《通番事蹟記》碑:
「……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官兵數萬人,海船數百艘,自太倉開洋,由占城國,暹羅國,爪哇國,柯枝國,古裡國,抵西域忽魯謨斯等三十餘國,涉蒼溟十萬餘里……明宣德六年,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左少監張達等立」[38]。」。宣德六年(2023年)二月二十六日抵達福建長樂港。
鄭和船隊在長樂停留約半年,在此期間,鄭和曾率領興平三衛指揮千百戶和州府**,到福建湄州嶼,賣辦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宮[39]。又在長樂縣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長樂天妃宮,十一月建成,樹立《天妃靈驗之記》碑[40],並鑄造銅鐘一口,銘文:「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41]。
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門,二十四日到占城。七年正月從占城起航,二月六日抵達爪哇。六月十六日起航,二十七日抵達舊港。
七月一日啟航,八日抵達滿剌加。八月八日啟航,十八日抵達蘇門答剌。十月十日啟航,十一月六日抵達錫蘭山。
十日啟航,十八日抵達古裡國。二十二日啟航,十二月二十六日抵達忽魯謨斯。八年二月十八日開船回洋,三月十一日到古裡國。
返航途中,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202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42],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二十日大船回洋。四月六日到蘇門答剌。
十二日開船,二十日到滿剌加。五月十日回崑崙洋,二十六日到占城。六月一日啟航,經南澳山,望郎回山,碗碟嶼,二十一日進太倉,七月六日到南京[43]。
[3]----[43]
^《明成祖實錄》 卷52
^馬歡著 《瀛涯勝覽·舊港國》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558頁
^馬歡著 《瀛涯勝覽·古裡國》
^鄭鶴聲:《從新史料考證鄭和下西洋事之年歲》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167頁 isbn 7-5027-6377-5/k
^明朝設立宣慰使司,治理邊疆少數民族,以從三品宣慰使為首,見明史卷七十六《職官志》《宣慰司》
^《明成祖實錄》 卷52
^《明史》《成祖本紀》:「永樂六年九月癸亥,鄭和復使西洋」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569頁
^馮承鈞校注《瀛崖勝覽》序 第六頁,中華書局 1955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558頁
^明陸容 《菽園雜記》卷三
^明費信《星槎勝覽·滿剌加國》
^明費信 《星槎勝覽·九洲山》
^明費信 《星槎勝覽·錫蘭山國》
^《明成祖實錄》 卷77
^《明史·滿剌加傳》
^《明史》 卷326 《錫蘭山傳》
^《明成祖實錄》 卷78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132-133頁
^明嚴從簡 《殊域周咨錄》
^《明成祖實錄》 卷86
^明馬歡《瀛涯勝覽·占城國》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577頁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577頁
^明費信《星槎勝覽·蘇門答剌國》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1071頁
^泉州鎮撫蒲日和《泉州靈山回教先賢墓行香碑》,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586頁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585頁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586頁
^向達校注 《西洋番國志》附錄二·五《長樂山南山寺天妃之神靈應記》,53頁 中華書局
^《蒲日和傳》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14頁
^《明史》卷三百四 《鄭和傳》
^向達校注 《西洋番國志·宣德帝宣德五年五日敕書 》10頁 isbn 7-101-02025-9
^向達校注 《西洋番國志》附錄六: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55-56頁 isbn 7-101-02025-9
^鄭和《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碑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598-599頁 14頁
^清 楊俊說 《湄州嶼志略》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602頁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601頁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603頁
^康熙《江寧縣誌》記載:「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樂中命下西洋……宣德初,覆命入西洋,卒於古裡國,此則賜葬衣冠處也。」
^向達校注 《西洋番國志》附錄六: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56-57頁 isbn 7-101-02025-9
^明 馬歡原著 萬明校注 明鈔本 《瀛涯勝覽》校注 第5頁 海洋出版社 2005 isbn 7-5027-6378-3
^向達《試論鄭和》
^尚鉞《中國歷史剛要》
^《當中國稱霸海上》,(美)lousis eevathes: 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isbn 0-671-70158-4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第1頁 isbn 7-5027-6377-5
^田培棟 《鄭和下西洋的性質與所獲財富的估計》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270-272頁
^伯希和 《鄭和下西洋考》
^梁啟超 《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
^《孫中山全集》第六卷《建國方略》
^鄭鶴聲 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第2頁
綜合概括唐漢明朝代對外交往的影響
歷史有三層含義 1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 過去的事實。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
唐朝的對外關係活躍的主要原因,唐代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是什麼?
一 條件 bai 1 國家安定統一du 2 經濟文化繁榮 3 對zhi外開放政策 4 海陸dao交通發達 二 對外交內往的盛況 1 東亞 朝鮮容 日本 2 南亞 天竺 3 中亞 波斯 大食 4 西亞 由於國際交往的需要,唐朝的對外交通很發達。當時對外交通的道路主要有兩條,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可達朝...
玄奘鑑真鄭和的對外交往有什麼不同
原因 鑑真東渡的是弘化佛法,傳律授戒。玄奘西行是因為他發現各種佛學流派中所存在的對佛典精神的不同理解後,遂產生了前往佛教的誕生地印度 求取真經 以探求佛學本來面目的想法。影響 玄奘西行走通了張騫當年沒有走通的路,帶回了前人不曾帶回的印度佛典,擴大了中國和絲綢之路的影響,延伸了絲綢之路在文化交流功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