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武官等級是什麼

2021-03-05 09:17:08 字數 4849 閱讀 9326

1樓:君家濃酎我狂歌

春秋戰國官職名 春秋戰國時,各國自從經過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就出現了**集權的官僚政治,在國君之下有一整套官僚組織作為統治工具。在這個官僚組織中,是以「相」和「將」為首腦的。

相是官僚組織的「百官之長」,中原六國**均有設定。在出土的眾多兵器中,有的器物上有「相邦義戈」、「相邦呂不韋戈」等字樣,那是秦相張儀、呂不韋督制的兵器,據《睡虎地秦墓竹簡·工律)說:「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之。

」這意思是說公家督造的兵器要刻上督造者的官名。可見戰國時期相的法定名稱叫相邦,「相」有輔佐之意,作為一種官稱,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那時只是一種地位不高的禮賓官。「邦」就是國,相邦就是輔佐國君辦理軍政大事的**,就是國君下面的大總管。

漢人避劉邦諱,改相邦為相國。先秦的古書如《莊子·盜跖》稱宰相,《戰國策·趙策三》則稱丞相,指的都是同一官職。「宰」作為官名,甲骨文就已出現了,春秋時代某些國家,已有總領百官的冢宰、太宰,也有助卿、大夫總管一家一邑事務的家宰和邑宰。

這些冢宰、太宰或相,還是某些強大的卿大夫的世襲官職。作為一國最高行政長官的相,其設定當萌芽於春秋齊景公時,景公曾設左右相。相的職權,據《荀子·王霸篇》雲:

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飭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於君,當則可,不當則廢。   戰國最早設相是魏,繼後是韓、趙。秦國受三晉的影響,置相比較晚,秦孝公時,商鞅由魏入秦,始為左庶長,後升大良造,並未稱相,但是他的地位相當於三晉的相邦,所以史稱「商鞅相秦」。

最早記載的秦相是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以張儀為相,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初置丞相,並分左、右。樗裡疾、甘茂就是秦最早的左右丞相。此後也有隻設丞相,不分左右的。

丞相之稱,趙國也曾用過,《戰國策·趙策三》載:建信君說:「秦使人來仕、僕官之丞相。

」趙國除稱丞相外,還有稱假相、假相國和守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假相大將武襄君攻燕。

」《戰國策·秦策五》載:「文信侯出走,與司空馬之趙,趙以為守相。」所謂假就是兼理的意思,守是指試用或代行官職。

假相,應為兼任相職,守相則是試用性質的相,戰國時代的宋、衛、中山、東周等小國也都設有相。

戰國時期的相職一般多由文人充任,相之外又設擅長兵法的人統兵打仗,鎮守邊邑,稱為將或將軍。從《秦簡》看,「將」是簡稱,法定官名應叫「將軍」。將軍原是春秋時晉國「六卿」的稱號。

不過晉六卿是合軍政於一身,不單是統兵官的專稱。原來春秋時的卿大夫不僅有統治的權力,而且有宗族和「私屬」的軍隊親自統率著。到戰國時,由於統治範圍的擴大,官僚機構的龐大複雜,常備兵的建立和徵兵制度的推行,以及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方式的改變,在官僚機構中不得不文武分家,產生文官的首長——相,以及武官的統領——將。

作為最高軍事長官的將,其職位僅次於相。例如魏國,在魏文侯時,曾先後以魏成子、翟璜、李悝為相,而另有樂羊、吳起、翟角為將。又如齊國,齊威王曾先後以鄒忌、田嬰為相,而另有田忌、申縛為將。

燕國的樂毅,趙國的廉頗,魏國的吳起,齊國的田忌都是戰國時代赫赫有名的將軍。

秦國在初設相位時,文武尚未嚴格分家,為相的張儀、樗裡疾、甘茂等還是統軍作戰的將軍。後來,丞相專事文職,而大良造專為武職,例如白起屢建戰功,封為列侯,官職還是大良造。秦設將軍的官職,是在秦昭王時,秦昭王初立時以魏冉為將軍,保衛首都咸陽,從此秦才有將軍,但是,秦國的將軍不是固定專職的,往往是在出徵時由國君臨時委任的。

原來春秋時代晉國的上、中、下三軍還設有尉,因為中軍地位最尊,中軍的尉又稱元尉,元是大的意思。戰國時代各國仍有中尉的官名。《史記·趙世家》載:

「趙烈侯使荀欣為中尉,選練舉賢,任官使能。」這和《禮記·月令》所說太尉的職責「贊桀(傑)俊,遂賢良,舉長大」是相同的。後來趙國在將軍之下又設有國尉、都尉。

秦國在昭王時,也在大良造下增設國尉一級。例如白起,初為左庶長,繼升為左更,再升為國尉,最後升為大良造。在秦國設丞相以後,大良造便成了高於國尉的武官。

後來秦國不設大良造,國尉便成為**最高的軍事長官。秦國在統一全國後以太尉掌管全**事,便是沿襲國尉這個職官而來的。

2 春秋戰國官職名

御史在商周時代已有設定,這個官職在戰國時代本是充當國君祕書之類的差事,別國使臣來獻國書,往往由國君的御史接受,國君臨朝接待外賓,御史常立身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雲: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鼓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國君宴會群臣,御史也常陪同在旁。《史記·滑稽列傳》雲:

(齊)威王大說,置酒後宮,召(淳于)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旁,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

《秦律》規定,廷尉每年要到御史處核對刑律。這些都說明戰國時代的御史是保管文書檔案、負責記錄,與國君十分接近的**。秦統一中國後,三公中的御史大夫,還是祕書兼監察性質的官,這當是沿襲戰國時代的官制的。

戰國時代縣的官僚機構是和國的官僚機構差不多的。商鞅在秦國變法時,每縣設有令和丞,縣令下的丞,在縣中的地位是相當於國君的相的。韓、魏等國在縣令之下還有御史,縣御史在縣中的地位相當於國君的御史大夫。

司寇,掌管司法的官職,戰國時代各國均有設定,但名稱不一。三晉沿用司寇之名,趙國的李牧曾任此職。秦國雖然也有這個名稱,但根據《秦律·司空》的記載,它卻是一種刑徒。

秦國掌司法的官稱為廷尉。廷尉的取名,可能與東周王期的「討奸之官」尉氏有關,是一種殿中的執法官。齊國****掌司法的官稱為士師,《孟子·公孫丑下》雲:

孟子謂蚔■(w1音蛙)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又云:

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

從孟子談話的語氣,士師應是齊國殿中的執法官。士師一名是沿襲周朝的官稱,周的士師就是司寇官屬。

戰國時期各國的**官主要由上述幾個官稱分別掌握由**到地方的軍、政、法各部門的權力。

戰國時代是以地主的統治代替了領主的統治,其封建社會和封建政權的本質並未改變,還是維護著等級制度。站在這等級最高階層是國君,在國君之下有各種等級的爵位。三晉、齊、燕的爵位,大致是沿襲春秋時代,可分為卿和大夫兩級:

一、在卿當中有上卿、亞卿之分。例如魏國翟璜「欲官則相位,欲祿則上卿」。趙國藺相如、虞卿都曾「拜為上卿」,在齊國,孟子曾做過卿。在燕國,樂毅曾為亞卿,荊軻曾被尊為上卿。

二、在大夫之中,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例如魏國,吳起做西河守時,獎勵軍功,曾以長大夫賞人。後來須賈曾為魏中大夫。

在趙國藺相如做過上大夫。在齊國,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等都做過上大夫。

戰國時,秦國的爵位比較特殊,商鞅曾分為二十級。第一級公士,第二級上造,第**簪嫋,第四級不更,是相當於士的,第五級大夫,第六級官大夫,第七級公大夫,第八級公乘,第九級五大夫,是相當於大夫的,第十級左庶長,第十一級右庶長,第十二級左更,第十**中更,第十四級右更,第十五級少上造,第十六級大上造,第十七級駟車庶長,第十八級大庶長,是相當於卿的,第十九級關內侯,第二十級徹侯,是相當於諸侯的。級高位尊。

同時,秦的官和爵是不分的,大概第十六級大上造(或稱為大良造)以下,既是爵位名稱又是官職名稱。秦國還有所謂客卿,凡是別國人士入秦,得到卿的爵位的就通稱為客卿。

戰國時期相的法定名稱叫相邦,「相」有輔佐之意,作為一種官稱,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那時只是一種地位不高的禮賓官。「邦」就是國,相邦就是輔佐國君辦理軍政大事的**,就是國君下面的大總管。漢人避劉邦諱,改相邦為相國。

 原來春秋時代晉國的上、中、下三軍還設有尉,因為中軍地位最尊,中軍的尉又稱元尉,元是大的意思。戰國時代各國仍有中尉的官名。後來趙國在將軍之下又設有國尉、都尉。

秦國在昭王時,也在大良造下增設國尉一級。例如白起,初為左庶長,繼升為左更,再升為國尉,最後升為大良造。在秦國設丞相以後,大良造便成了高於國尉的武官。

後來秦國不設大良造,國尉便成為**最高的軍事長官。秦國在統一全國後以太尉掌管全**事,便是沿襲國尉這個職官而來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時,各國自從經過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就出現了**集權的官僚政治,在國君之下有一整套官僚組織作為統治工具。在這個官僚組織中,是以「相」和「將」為首腦的。 戰國時期相的法定名稱叫相邦,「相」有輔佐之意,作為一種官稱,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那時只是一種地位不高的禮賓官。

「邦」就是國,相邦就是輔佐國君辦理軍政大事的**,就是國君下面的大總管。漢人避劉邦諱,改相邦為相國。

原來春秋時代晉國的上、中、下三軍還設有尉,因為中軍地位最尊,中軍的尉又稱元尉,元是大的意思。戰國時代各國仍有中尉的官名。後來趙國在將軍之下又設有國尉、都尉。

秦國在昭王時,也在大良造下增設國尉一級。例如白起,初為左庶長,繼升為左更,再升為國尉,最後升為大良造。在秦國設丞相以後,大良造便成了高於國尉的武官。

後來秦國不設大良造,國尉便成為**最高的軍事長官。秦國在統一全國後以太尉掌管全**事,便是沿襲國尉這個職官而來的。

3樓:齊東人也

春秋時的武

官還沒有等級,甚至有的諸侯國都沒有專職的武官。雖然各國都有司馬一職,但僅掌管該國的軍隊編制和調動,沒有戰鬥指揮權,司馬和他的副手少司馬一般也是由文官充任,位列大夫,類似於現在美國的國防部長。並且當時是兵賦合一,國家的兵是養在各個」士「(貴族)的手裡,需要時由君王下令,司馬負責徵集調動。

因為各個士的封地或封邑多少不同,所以他們所養的士兵也數量不等。指揮關係是根據每個士所派的兵車數量來定的,比如你是個下士(下等貴族),只有千畝封地,平時最多隻能養兩輛戰車(每輛戰車需帶三名甲士,72或75名步兵),那你就要服從有十輛戰車的中士(中等貴族)指揮,而中士又要服從有一百輛戰車的上士(上等貴族)指揮,上士聽命於指揮作戰的君或卿(有時也可能是大夫,這要看戰役或戰鬥的規模來定),而這些士平時就是些大大小小的地主,很多人連官職都沒有。當然有些諸侯國也有將軍一職,不過他們的任務就是代替君或卿領兵出征,屬於臨時指定,其職務高低也是根據他的文職來決定的。

到戰國時商鞅為秦國制定了二十級爵位,初步理順了軍隊的指揮關係,但爵位還不是武官的等級,而是封賞的標準。至於後來的武官等級是從秦漢戰爭時逐步發展完善起來的,因為秦朝統一中國時打破了原先氏族制度,而大規模的戰爭又需要一個有效完善的指揮系統,同時有出現了大量的職業軍人,這才使得武官分級成為可能。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1 簡介 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東周在戰國後期 前256年 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是如何變法的

重要的是 復魏國 魏文侯時期制的李悝變法 秦國 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 楚國 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 其餘的還有 趙國 趙武靈王改革 胡服騎射 燕國 燕昭王時期,任用樂毅等進行改革 韓國 韓昭侯時期,任用申不害變法 齊國 齊威王時期,任用鄒忌改革 先是魏國的吳起變法 以失敗告終 後來是 秦國 商鞅變法 ...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階層是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一個階層是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一個階層是士階層。士 的階層很早就出現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間人才。他們往往出身於貧相關研究書籍寒之家或沒落的貴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長依附於貴族,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周初,士為奴隸制度下的一種階級身份,在卿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大多為卿大夫的非嫡長子,也有周天子與諸侯加封的士大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