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張潤昊
自古以來,對究竟什麼是文學,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古人說「詩緣情」、「詩言志」;現在有人說文學是一面「鏡子」,反映社會現實,有人說文學是遊戲,給人帶來娛樂,也有人說文學的意義在審美,倡導為藝術的文學。其實,上述種種說法,涉及的內容都不是文學本質,而是功能。
世上能對其它事物產生影響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功能是事物的屬性,在事物各種屬性裡,它屬於潛在的能力。說「詩言志」,或者「詩緣情」,其實是說詩能夠表達志向,能夠抒發情感,但它不一定非得表達志向,非得抒發情感,它只是具備了類似的功能而已。
本質則不然了,本質不是事物的屬性,而是核心,決定事物的性質,本質和功能不可同日而語。文學具備某種潛能,就有可能達到某個目的,或者呈現某種形態,而它的本質決定了它是什麼又不是什麼。
功能不能取代本質。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許多文學本質之爭,其中的大部分,其實都是功能之爭。文學有許多功能,其中沒有主次之分。
文學的諸多功能決定了文學的多元,文學的多元決定了文學的多義,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如此紛繁燦爛的文學現象。如果把其中之一定義為本質,就是在它們中間分主次輕重--文學的根本意義取決於它的某個功能,而其它的功能只能隸屬於它。於是就有了在文學內容上的題材大小和意義大小之分。
許多年前,我在校園書店翻過一本當時的文學理論書籍,我只看了看目錄,沒有細讀。書的作者列舉文學幾種常用功能,例如反映社會生活、抒發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審美作用,給它們分別命名為本質、特質和特徵。用類似術語命名功能,等於說給它們排座次,老大,老二,老三--認為它們在文學中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至於其它文學功能,就更等而下之,連「特徵」都撈不上。這種做法聰明,但不可取,因為事實並非如此。虛的不說,就說具體運用吧,會影響對作品的評價,那些不能體現那所謂的文學本質的作品,哪怕再優秀,也只能算二流之作了。
舉個例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記》
詩人寫自己站在高臺上,望望天地,想想古今,然後感傷地落下眼淚。它的內容就是如此簡單,無論從「言志」或「緣情」上看,都無法表現充分,從反映社會生活的角度來看,更是淡如雲煙了--然而,它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好詩,即使在唐詩裡,也屬不可多得。它的意蘊不可能與文學的根本意義無關。
一部公認的傳世之作,其內容與公認的文學本質若即若離,另一部作品則直接體現了公認的文學本質,而世人卻又公認它不如前一部好,這種現象如何解釋?把文學的某個功能提升到本質的高度,確實會出現類似令人尷尬的情形。白居易最優秀的詩理應是《長恨歌》和《琵琶行》,但在從前流行的幾種文學史裡,評價最高的是新樂府。
編者認為文學的本質是反映社會真實,當時屬於階級社會,階級壓迫是普遍現象,白居易的新樂府涉及了這方面內容,因此文學價值最高。
類似的例子還有。如果認為娛樂性是文學的本質,《紅樓夢》自然不如《西遊記》。我上小學時讀《西遊記》,上中學時讀《紅樓夢》,讀《西遊記》時津津有味,讀《紅樓夢》卻苦不堪言,雖然已經比讀《西遊記》時年長許多。
如果改變一下文學的價值觀,情況又不同了。無論哪一種功能視為文學的本質,《紅樓夢》的價值都高於《西遊記》。(我在寫此文時,發現「紅樓夢」作為一個片語,已經被收入電腦詞庫,說明它已經屬於常用片語了,而「西遊記」在詞庫中則找不到。
)把文學的功能定義為本質,任何一種可能的價值取向,都必然導致評價的偏頗,不是朝這一方面偏斜,就是朝另一方面。
必須跳出視功能為本質的爭論怪圈,對文學有一個新認識。我認為文學應該分成兩類:一類是作為形態的文學,另一類是作為生命的文學,前者指文學作品,後者指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
作為生命的文學,通俗地講,也就是人的文學情懷。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每個人都有。你見到美的事物,內心受到感動,那就是你擁有文學情懷的緣故。
文學作品**於你的文學情懷,有了文學情懷,才能創造有血有肉、有生命活力的文學。文學的生命力來自人的生命力。
大多數文學研究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學作品上,很少有人從人類的本能角度去理解文學,把文學視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其中的大多數人又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學的種種技巧上,以為那就是文學的意義,很少有人通過文學作品去追溯人類的文學天性,從根本上去尋找人的意義。他們不知道文學的意義也就是人的意義,技巧不是文學。如果就作品論作品,不從形態的文學中去找尋生命的文學,那麼,在思考文學的根本意義時,最多隻能做到視功能為本質罷了。
研究文學固然需要面對作品,但要真正讀懂文學,卻必須在具體的作品中找到人的生命意義,從作為形態的文學回歸到作為生命的文學。閱讀文學作品也是如此。閱讀作品,其實就是通過作品來激發、喚醒和強化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文學情懷。
許多讀者對此並不瞭然,它是無意識的閱讀目的,但卻是最終的閱讀目的。文學情懷人皆有之。我在想,真正的文學閱讀,也就是讓我們的心靈穿越由種種文學技巧鋪墊出的幽雅小徑,最終達到對自身的了悟。
如果有人問我,文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文學本質也就是人的本質,由於文學帶給人美感,因此它應該是人本質中積極的帶有正面意義的那部分。
美籍科學家李政道說,人類自誕生伊始,就從沒有放棄過對藝術和科學的追求,兩者的追求是一致的,都體現了人類對超越時空的渴望。他說的藝術,其中包括文學。我前面說的人類文學情懷,也就是人的大藝術情懷。
超越時空是為了擺脫時空對人的束縛,追求真正的自由。因此,藝術的審美,文學的審美,其最終意義正是要表達人類對自由的嚮往和追求--它是人類的終極追求,是人的本質意義,也是文學的本質。
科學與藝術在最終目的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思維方式。科學是人的理性認識,而藝術則是感悟。因而,要真正認識文學,必須回到自己內心,用心去感悟,如果感悟到什麼,不必說出來,一個人可能沒寫過一句詩,但他的內心照樣湧動詩情,他就是詩人。
文學的魅力在於它是人類最廣泛的情懷。
前面提到的那首《登幽州臺歌》,由於它表達了人類對超越時空的渴望和對自由的追求,體現出文學的大真,才成為千古名篇的。 分享◆文學理論篇
2樓:
每一個文學家對文化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比如高爾基說他眼裡的文字就是一群無序的跳動的蝌蚪,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把它們組合成美妙的文學交響曲。
3樓:馨夢憂藍
我雖然不是個文學家,但是在我眼中的文學,是我生命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是事業和愛情.文學,是生命中神聖不可侵犯的一個角落,是自己抒發感情,與人交流,是內心思索的地方.
4樓:碧血哀魂
文學家會把文學看成自己身存的動力,如果沒有文字他們會把生活看的暗淡無光,沒有任何意義,這就是一個瘋狂到極點的文學者,這樣的人一但有所成就就可以稱之為家了,所以每一個文學家都會把文學中的文字和生命排之同等.
文學家的故事,6個文學家的故事
1.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一日突然對司馬說道 餘早年曾遊歷東平,頗喜其人情風土。司馬昭一聽,立馬任其為東平太守。阮籍走馬上任,先檢視了府宅官衙,當即下令,拆除府邸內重重疊疊的牆壁。使原本在各自房內辦公的 一下子處在可相互監視 內外溝通,而阮籍又能一覽無餘的大庭廣眾之下。他們不敢再有小動作 不敢再有懈怠...
天文學家怎麼觀測到的銀河系,天文學家是如何推算出銀河系內黑洞的數量的?
望遠鏡和光學望遠鏡的快速進步天文學家提出了銀河系是一個呈透明的漩渦結構,後來又版隨著權紅外波段這類觀測手段的出現,天文學家們可以通過中性痙原子21釐米譜線來對星系進行觀測分析,這個譜線能清晰地展示出星系的結構從而發現銀河系是存在旋臂的所以銀河體就重新被定義為一個 棒旋星系 銀河系直接可以觀察,只是以...
元朝時期中國的文學家都有誰,中國的文學家都有誰?
關漢卿馬致遠這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 中國的文學家都有誰?中國各歷史朝代的主要文學作品和文化名人都有哪些?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作家?1 孔子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 今河南夏邑 魯國陬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