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及意義是什麼

2021-03-05 09:18:17 字數 4599 閱讀 1718

1樓:海瑞兩千

嚴格說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即:「剩餘價值學說」。「勞動價值論」,其實並非馬克思的創造,亞當.斯密、李嘉圖都有其「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其主要內容就是「剩餘價值學說」。具體言之: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的分析。區分出: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並分析了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所有的條件下「勞動力」作為「商品」的二重性(即:

價值與使用價值相分離):作為「商品」的「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可以創造「價值」;進而有區分出「個體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概念;指出了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而得出「勞動力」創造「剩餘價值」的結論。其意義在於:

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條件下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現在有些人為了為當下實際存在著的剝削現象做辯護企圖否定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故意不提「剩餘價值論」,而只提「勞動價值論」。 其中很多說法實際上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一些說法在理論上實際上並站不住腳!

2樓:社會微積分

勞動價值論:「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並非被人們所歪曲的「所謂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

即說,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這意味著它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勞動(行為)的權力或者說社會關係,與具體財富(使用價值)無關。商品(貨幣)拜物教之謎就是把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係,說成是物質的屬性或者物質屬性的轉化率。並且政治經濟學的錯誤,都多源於價值和財富的混同。

正如陽光、空氣有用,但陽光、空氣不包含任何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即不包括金錢關係,不包含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係。誠然,在這裡價值的定義與植根於社會關係形成的語言中,價值的俗約定義——「有用性」相沖突。但勞動價值論是衝著解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去的,因為市場經濟追求的目標就是金錢,勞動價值論正是揭示這種金錢遊戲的。

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價值),自然就成為研究的最主要的問題。

商品,即賣出的勞動產品,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交換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

物的使用價值成為具體財富,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商品「體」本身,即商品「體」這個物質的有用屬性。物質的有用屬性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作為自然力一部人類勞動只能改變其形態引起屬性轉化,通常人類勞動在改變其形態的過程中還要引導其它自然力,因此勞動並不是財富的唯一源泉,勞動僅是價值的唯一源泉。(《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二節、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引用彼得羅。

維裡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說明物質的使用價值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

商品的價值(交換價值):

商品的價值(交換價值)是一種通過交換形成的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係,它意味著權力。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商品體(使用價值)同另一種商品體(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考察勞動產品剩下來的東西,它們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靈般的物件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社會關係中的人支配人勞動。

不僅商品本身具有二重性,商品中的勞動也具有二重性:

第一重性,勞動本身作為自然力的一部份,具有改變物質屬性的使用價值,改變物質屬性的過程,即引導其它自然力來改變其形式。作為與物質的使用價值(具體財富)轉化率相關的勞動,這種勞動,在不同商品之間不可計量,也就是說這種具體勞動在不同的商品生產中,存在不同性(異質性)。這種勞動是具體勞動與價值(交換價值)無關,僅是作為一種生產力要素與使用價值的轉化相關。

第二重性,就是作為價值(勞動),即以金錢所計量的原子。它本身代表的正是社會成員通過交換、買賣支配對方行為(勞動)的社會關係的權力。正如市場中的消費行為,只不過是勞動時間與勞動時間的交換罷了吧,「有效需求」的真實含義是「一種可供交換的僱傭的勞動時間」。

並且資本主義追求的不是具體的財富(使用價值),而是以金錢形式異化的勞動力支配關係——價值。正如產值5000萬,並不代表多少架飛機或褲子,只是代表所有這些生產中相同的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係。如:

異質的被賣出成交的1磅牛肉與n噸牛屎的價值量(交換價值量)相同,你不可能說兩者價值量相同,就讓某個每天需要吃1磅牛肉的人不吃牛肉,而去吃n噸牛肉。兩者價值量相同,是因為兩含了相同的,人支配人的社會關係,而不是異質的物質的有用性。

也就是說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所謂的生產總值或者說總生產涵數是壓根不存在的,如所謂的gdp,從勞動價值論的角,應該叫做「生產了資本的僱傭勞動時間總和」。因為異質物是不可加總的,如異質的蘋果和梨,都增長了10%,你可以說經濟增長10%,但一個增加5%,一個增長15%,我們是不可能得到一個指數的,同樣所謂的物價指數cpi,也是如此。說經濟增長5%,還不如說某種卡車的載重量從5噸增加到10噸。

並且10年前生產的消費品與現在生產的消費品可能完全不一樣,即然有可能基於不同的物質屬性,又有何比較性呢?現代經濟學或多或少,就是馬克思批判的商品(貨幣)拜物教。由於貨幣也是一種商品,因此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

勞動價值論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貨幣理論。如果說貨幣是符號,那麼商品也可以看成是符號,其數值的增加,只意味著人支配人勞動時間的時間的沿長,不包含涉及具體的物質財富多少。正如匯率包不含任何物質性一樣,實際上代表的是兩國僱傭勞動交換的比例。

價值(交換價值)的總量與生產力無關。馬克思有一個結論:「同一社會性的勞動,不管生產力如何變化,其提供的價值量是相同的。

」 這個結論,是通過不同物質生產效率的行業存在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積累式競爭,得以完全排除。證明價值總量及利潤代表的是一種社會關係,與技術因素、物質生產效率(使用價值轉化率)因素無關。如某一行業的資本利潤率較低,它就會立即漲價與其它行業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與其它行業對抗時,就會選擇**此領域一定的資產,而購買較高利潤率的資產,這樣就導致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積累式競爭。

正如房價**,其它行業也會漲價對抗。對資本來說必須有高於平均利潤率(剝削率)的積累率,不然資本隨時都有失掉資本家地位的危險。如二十年前有50萬元都可以成為一箇中小僱主,而現在50萬元在大城市還不夠買一套住房,這就是資本積累式競爭表現,與流行經濟學宣傳的市場是以技術為主的競爭格格不入。

積累式競爭是資本競相直接或者變向的壓低勞動力**過程,積累式競爭不斷加重剝削。資本之間會比,有更高的剝削率(利潤率),如果沒有更高的剝削率(利潤率),資本就會失去原有資本的地位。在現實中表現為逼迫勞動者(消費者)用越來越長的工作時間去交換(直接或變向壓低勞動力**的過程),這樣價值量就得到增長,資本就得以增值,市場經濟的金錢遊戲得以繼續。

當交換遇到人們的生理極限,危機就開始了,最先從馬克思指出的金融體系爆發,最後出現列寧、斯大林所說的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

「無論生產力如何變化,同一勞動相同時間內所提供的價值量是相同的。」自然推出,價值的增值,實際上代表的正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剩餘價值生產,即現在所謂的gdp增長。也就是說剩餘價值生產只要不能繼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得癱瘓。

剩餘價值非具體的剩餘財富,只不過是交換中,剩餘勞動時間支配的權力,利潤是它轉化形式。如:如以前需要5年勞動時間交換的住房,現在需要10年或者20年,就是逼迫人們用更多的勞動時間(工作時間)去交換,自然,價值量就得到增長,所謂的gdp增加,gdp說白了只不過是一個價值量的概念,一個錢的數字。

現代拜物教經濟學確把它說成是總生產涵數,代表具體的財富,可異質屬性的物加總在一起能表述什麼?總生產涵數概念本身就是一個邏輯錯誤,它實際代表的是總勞動時間支配之和。(當然交換體系內,錢的數值越高,代表能以這種比例支配越多的勞動力,自然,力量就越強大,但交換體系以外,就是另外的一回事。

)同樣,教育、醫療市場化也是把公眾的資源私有化,逼迫人們用更多的工作時間去交換

在馬克思看來,利潤顯然是一種社會關係,一個與產權相關的問題,這一點與新制度經濟學派觀點沒有什麼不同。即明析的私有產權會阻進更多的利潤。

由於企業追求的不是具體的使用價值,而是剩餘價值(或者說利潤),因此馬克思得出一個結論,企業造就了階級鬥爭,是階級鬥爭的產物。

很顯然價值(交換價值)就如同汽車以一定速度行駛一定距離所消耗的汽油能量一樣,消耗越高罪過越大,資本因吞噬勞動,把其奴役成價值,因此資本有罪。

馬克思認為終結這種人壓榨人的方式,在於**追求利潤的極惡制度,讓人們個人按需分配自身的勞動時間,個人按需分配勞動時間成為社會生產有計劃有比例發展的依據,時間從而得到最大化的節約,從而使個人贏得自由。 自身勞動(行為)的個人所有權是悠關每個人的自由,沒有自身勞動的個人所有權就沒有個人自由。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對以自身勞動為基礎的個人所有權的第一個否定。

自然力作為轉化物質的使用價值的要素,並不是因為擁有權,自然規律才改變,但無疑私有的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會逼迫人們用更多的勞動時間去交換,根本不涉及具體財富(使用價值)的增加,只涉及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的增加,即金錢遊戲的增值。因此所謂的按要素分配,其實質就是按要素支配人的勞動力,正是資本主義所有權的體現,是統治階級通過暴力形式確定下來的社會關係。只有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個人才能按需分配勞動時間,在社會交換的關係當中,反映為不再為利潤而生產,時間的節約成為最高的規律。

另外,價值與**是不同的,並不僅僅表現為價值是**在統計上的平均。實際上有**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如商品渡讓的過程中只要不吞噬勞務(勞動與可變資本相交換),本身是不會增值的,如藝術品賣家把出土文物渡讓給,藝術品買家,如沒有出現資本吞噬勞動的新增過程,系統整體的價值量是不會增值的。出土文物本身不屬有價值,只有可能有**格,消耗在其中的勞動是歷史上的死勞動,不是與現在的社會發生社會關係的勞動。

當藝術品行業,利潤率較高,就會在大量的資本擁入此行業,這樣就會改變勞務與資本交換的比例,資本就會吞噬勞動使系統整體、社會整體的價值量增值,相反如何利潤率下降,或者虧損的人較多,就會有大量的資本流出此行業,同樣勞務也會減少。因此價值應該看成某種量所計量的原子,這種原子即為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勞動價值論的啟示,勞動價值論的一般原理是什麼?勞動價值論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啟示?

動價值論中,強調指出了只有勞動者的活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而物化勞動是不創造價值的。它突出了勞動者在價值創造中的主體地位 說明了一切價值都是勞動者創造的 彰顯了人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和意義 從現實生活出發,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在勞動二重性理論的基礎上指出了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人們...

馬克思的真理與價值論馬克思的真理觀與符合論的區別和聯絡

馬克思主義真理觀 1 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 真理是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一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因為真理屬於認識範疇。不能把真理等同於客觀實在。真理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客觀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屬性。因為 第一,真理的內容來自於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真理的內容不依賴...

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對勞動價值論的再認識

分享到 收藏推薦bai 資料通訊du 98年第2期刊登了江振林同zhi志 關於價值源泉dao和收版入分配的若干爭論 一文權,引起了筆者對勞動價值論的進一步思考。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圍繞著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這一問題,經濟理論界曾打過異常激烈的 筆墨官司 但至今仍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