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別稱

2021-05-30 09:52:03 字數 6636 閱讀 2078

1樓:京城「老炮兒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別稱也有很多。華夏,中華,九州,海內,瓷國,china。

2樓:檀香透窗櫺

1、九州

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樑、雍。《淮南子地形》又載:

古代中國設定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

2、赤縣神州

《史記 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詩北山傳》:

「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 」《穀梁恆五年傳》又載:

「九州之內,名曰赤縣。」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

」始於戰國後。

3、海內

《辭源》「四海」條注: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外國叫海外。

4、華夏

《史記 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左定十年傳》:「夷不亂華。」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後稱華夏為中國。

5、中夏

《後漢書》:「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

6、函夏

《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7、九牧

《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郊祀志》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8、九區

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鹹,燕歌以詠。」

9、九域

《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10、八州

《漢書 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11、seres(絲國)

「絲綢之路」為世界所聞名,正因為我國就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織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出口大量絲綢。

所以在古代,西方亞細亞及希臘、羅馬等諸國對我國的稱呼為:seres(絲國)

12、sinian(震旦)

「震旦」,是古印度對中國稱呼,指中國本部及與中國相鄰接之部分地方。

在大唐西域記卷五(大五一·**四下):「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亙,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

震旦還曾被認為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所以稱中國為震旦」。

3樓:匿名使用者

1、九州:

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九州,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樑、雍、徐、豫。《淮南子.

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定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弇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

此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城、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製《九域圖》即中國地圖。

清代著名詩人龔自珍過江蘇鎮江時,寫下:「九州生氣侍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投,不拘一格降人才。」曾為***主席在文章中引用,流傳甚廣,詩中「九州」即中國。

2、華夏

商朝時,由於實行了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

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唐代詩人杜牧曾有詩云:「位極乾坤三事貴,謗興華夏一夫冤」(全唐詩卷526-6《聞開江相國宋下世二首卷》),詩中的「華夏」即中國。

3、中土

中土指中國本土或中原王朝,也叫中原、中華、中夏、華夏、諸華。古指中原地區,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黃河中下游為中心的地域概念,意為國之中,天地之中。

華夏民族的祖先根據天文、地理、和風水學的概念,認為位於中嶽嵩山山麓的中原河南登封,位居天下居中的位置。

4、中華

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

唐代詩人賈島詩云:「東海幾年別,中華此日還。」(全唐詩卷573-84《送褚山人歸日本》)詩人把中國稱為「中華」。

5、神州

神州漢地的地理範圍萌芽於先秦,其地理範圍大體自漢武帝以後穩定不變,東至東海—鴨綠江下游,南抵南海,西接岷山—藏地,北界燕山山脈—戈壁沙漠。至今不變。

太平天囯洪仁玕《幹王洪寶制》:「堂堂中土,亙古制匈奴 ;烈烈神州,豈今宥胡狗!」

郭沫若《前茅·哀時古調》:「神州原來是赤縣,會看赤幟滿神州。」

4樓:林夏勤緞

中華,華夏,神州,九州,四海等等。

《漢書•司馬相如傳》:「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此為別稱之一。

《晉書•石勒傳》:「脫遇光武

(即劉秀),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中原」義同

「中州」,系別稱之二。

《三國志

•魏書》:「下迄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最初,中華但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

「中華」。此別稱之三。

《後漢書

•班固傳》:「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中夏,別稱之四。

魏文學家曹植

《七啟》中有

「威懾萬乘,華夏稱雄」,華夏,別稱之五。

戰國時,著名哲學家、陰陽家鄒衍提出

「大九州」學說,謂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別稱...中華,華夏,神州,九州,四海等等。

《漢書•司馬相如傳》:「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此為別稱之一。

《晉書•石勒傳》:「脫遇光武

(即劉秀),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中原」義同

「中州」,系別稱之二。

《三國志

•魏書》:「下迄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最初,中華但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

「中華」。此別稱之三。

《後漢書

•班固傳》:「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中夏,別稱之四。

魏文學家曹植

《七啟》中有

「威懾萬乘,華夏稱雄」,華夏,別稱之五。

戰國時,著名哲學家、陰陽家鄒衍提出

「大九州」學說,謂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別稱之六。

唐王昌齡

《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九州,別稱之七。

《詩•小雅》:「信彼南山,維禹甸之。」朱熹注:「甸,治也。」禹甸義同九州,別稱之八。

5樓:仰寄竹光倩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除稱中國外,還有許多別稱。

《三國志·魏書》:「下迄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最初,中華係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獎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中華」。中華,中國別稱之一。

《後漢書·班固傳》:「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中夏,中國別稱之二。

魏文學家曹植《七啟》中有「威摺萬乘,華夏稱雄。」華夏,中國別稱之三。

戰國時,著名哲學家、陰陽學家鄒衍提出「大九州」學說,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故赤縣,中國別稱之四。

神州,中國別稱之五。

《漢書·司馬相如傳》:「世有大人兮,在呼中州。」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中州,中國別稱之六。

《晉書·石勒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中原」義同「中州」,系中國別稱之七。

唐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破九州。」九州,中國別稱之八。

《左傳·襄公四年》:「茫茫禹跡,畫為九州。」謂大禹治水,足跡遍於九州。禹跡,中國別稱之九。

又大禹既首先劃分九州,並指定名山大川為各州疆界,後世既相沿稱中國為「禹域」。

6樓:黃竹羿辰

中國有許多別的稱謂:

1、赤縣神州

在中國的古書《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2、華古代時候這個字的意思和「花」一樣,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為華。

第二種說法是:「華」含有紅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為華。

第三種說法是:華是由中國的古稱「華夏」省略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3、中華

秦朝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是中國,「華」是華夏族的指稱。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4、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5、華夏

中國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當時的商朝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6、禹城·禹跡·禹甸

相傳古代洪水滔天,一個叫大禹的人去組織大家治理水災。據說,禹治水後,按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來世代相傳下來稱中國為:禹城、禹跡(大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7、九州

相傳夏(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樑、雍、徐、豫。古書《淮南子·地形》又記:

中國古代設定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就泛指中國。

以九州的意思還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區等許多名字。

8、海內

古代的中國人以為中國周圍都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

7樓:匿名使用者

華夏,九州,赤縣神州,中華,中夏中國的別稱很多,其中最為常見和常用的是這樣幾個:華夏,九州,赤縣神州,中華,中夏等。與這些別稱意思相近,而更具泛指色彩的還有四海,宇內,海內,天下等。

下面就幾個最具代表性的別稱分別解說之。   華夏。也稱諸夏。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夏是:「中國之人。」但夏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大」。

華是「榮華」的意思。可見華與夏連用其意思非常美好。「華夏」一詞通常認為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原文是:

「楚失華夏」。《左傳.定公十年》中還有這樣的話:「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唐孔穎達對此註釋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這其實還是針對周邊的少數民族而言的。

他強調的是華夏民族文教之盛大、禮儀之周備,有一種文化上的優越感。 九州。九州這一別稱的起源同樣古老。

先秦著作《尚書》、《周禮》、《呂氏春秋》、《爾雅》等都有關於九州的記載。但儘管記載很多,這一別稱的傳說色彩卻最濃。這涉及到了上古大禹治水的故事。

相傳四、五千年前,中國大地上發生過一次大洪水,人民流離失所,舜用大禹治水。大禹治水過程中依照山形水勢,把天下分成九州,它們是:冀、兗、青、徐、荊、揚、豫、樑、雍。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國古代的神話中也有體現。但他劃分的九州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行政建制,也從來沒有真正實行過。它們只是當時學者們的一種政治理想而已。

但是九州這種理想觀念對後世影響很大,人們已經從心理上、文化上認同並接受了它。以致後代文人經常在詩文中提到它。比如南宋大詩人陸游的《示兒》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清代大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等等 赤縣神州。簡稱赤縣或神州。這一別稱最早起於戰國。

戰國有一個人叫鄒衍,他創立了一種「大九州」學說。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鄒衍的這一學說具有很濃的幻想色彩,其反映的也是一種政治理想,並不是純粹的地理觀念。

這與當時諸侯紛爭,戰亂頻繁有關。赤縣神州的說法與上述九州的思想既有聯絡,又有發展,但其對後世的影響同樣巨大。所以後人也把赤縣神州用來指稱中國。

比如***的《浣溪沙》詞第一句:「長夜難明赤縣天」,即是此種影響的反映。

中華。相比上面提到的華夏、九州、赤縣神州,「中華」一詞作為中國的別稱出現是比較晚的。現在能夠見到的最早的「中華」一詞出現在《三國志》中。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裴松之注裡有一句:「若使遊步中華。」另外,《魏書.禮志》也有這樣的話:

「下迄魏晉,趙秦二燕,雖地據中華,德祚微淺。」這裡的「中華」更多地是一種地理概念,僅僅指華夏族、漢族所居的黃河中下游一帶地區,還沒有後來的文化上、政治上的象徵意義。隨著中原各王朝統治區域的不斷向外擴充套件,漸漸地,凡是它們所統轄的地域就都稱中華了。

而且,「中華」一詞雖然晚出,而用它來指稱中國卻似乎更加普遍。

天下。古人認為的「天下」也多指全中國範圍內的全部土地,有時也直接指代全國。比如,《尚書.大禹謨》:

「奄有四海,為天下君。」《論語.憲問》:「霸諸侯,一匡天下。

」但是,「天下」雖也指中國,其範圍卻似乎比中國更大。因此,它的義項裡還有「全世界」的意思。 以上解說的幾個中國的別稱是最為常見和常用的,實際上,除了我們上面已經提到的中夏、四海、海內、宇內等別稱外,還有幾個詞在古代也指中國。

比如:函夏,《漢書》引揚雄《河東賦》雲:「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

」晉朝張協《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即是此意。

而九原、九土、九野、九囿、九畡(垓)、九牧、九區、九域等詞都有九州之意,都可間接指代中國,也算得上中國的別稱。與傳說中大禹劃分九州相關的一個詞「禹域」,後世相沿,也以此稱中國。還有一個詞:

「八州」,也指全中國,如《漢書.許皇后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然而,這幾個中國的別稱比較少見,人們用得也不多,因此,對於一般人來講也就相對陌生一點了。

中國的別稱,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別稱也有很多。華夏,中華,九州,海內,瓷國,china。三國志 魏書 下迄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最初,中華係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獎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 中華 中華,中國別稱之一。後漢書 班固傳 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中夏,中國別稱之二。魏文學家曹植 七...

古代中國別稱有哪些古代中國的別稱

古代中國別稱有 一 九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 冀 兗 青 徐 荊 陽 豫 樑 雍。淮南子 地形 又載 古代中國設定九個州 神州 次州 戎州 州 冀州 台州 濟州 薄州 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二 赤縣神州,史記 孟子荀子列傳 戰國鄒衍言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詩北山傳 中國名曰赤縣。赤縣...

中國的別稱除了神州還有什麼,中國的別稱除了九州還有什麼?

1 神州 神州之稱早見於 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 其範圍 東逾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址 2 九州 尚書 禹貢 認為九州指的是徐州 冀州 兗州 青州 揚州 荊州 梁州 雍州和豫州。3 華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 尚書 周書 武成 據說,黃帝和炎帝為爭奪部落結盟首領開戰,史稱 阪泉之戰 這次戰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