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季羨林自傳》讀後感《季羨林自傳》讀後感250字

2021-03-05 09:19:22 字數 4771 閱讀 4801

1樓:匿名使用者

前段時間讀過《季羨林自傳》後,總想記錄下一些讀後感,但終究未能成筆。不是可感的東西太少太輕,相反的是太多太重。有些時候就是這樣,物極必反,太多太重,扛不動拎不起,反而空靈了,索性就把它放回了原地,存到了心裡。

《季羨林自傳》,「傳」到了95歲。一個文化「大家」,用書籍、用學問、用才智、用著作、用中西文化、用博大胸懷,用畢生精力疊摞起來的95年,該有多麼的厚重,多麼的豐富,多麼的輝煌,多麼的燦爛!豈是我輩所能感悟得了的?

在《自傳》的最末一小節「我不能封筆」裡,季老道:「我現在雖然到了耄耄之年,但是,我自己曾在腦袋中做過一次體驗,結果是非常完滿。小毛病有點,大毛病沒有。

豈止於米,相其以茶,對我來說,絕不是一句空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能封筆!」「從全世界形式來看,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我怎麼能封筆!」「我現在自認為還有力量舞文弄墨下去。我怎麼能放棄這個機會呢?

我不能封筆!」95歲的老人!何等的豪情壯志,何等的胸懷大任?

豈止是「老夫聊發少年狂」?豈止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如今,而今晨,98歲高齡的季羨林老先生駕鶴仙去,他不得不封筆了!

對於死亡,人們常用的兩個字是「噩耗」,但我不願也不想把這個兩個字用於先生之死。季先生在《自傳》「九三述懷」一節中道:「人們對自己的生死大事是沒有多少主動權的。

但是,只要活著,就要活得像個人樣子。儘量多幹一些好事,千萬不要去幹壞事。」「我覺得,中國人民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上成就了許多美德,其中一條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難道先生一生所做還有欠缺嗎?難道先生一生留給世間文化界、尤其是留給中印文化界佛教界的還少嗎?難道先生不該封筆歇息歇息了嗎?

讓先生歇歇腳吧,讓先生安息吧!這不是噩耗,這是上天對先生的憫懷與眷顧。 我說過,我雖讀了《季羨林自傳》,卻感悟不了先生的學識與胸懷,所以難留隻言片語。

但此時,我卻想謄錄一段先生在《自傳》「太平莊」一節裡的親身經歷,一段令我淚眼模糊,不寒而慄,心潮翻滾,永身難以忘懷的文字與情景,以此深切地懷念先生:「我幹了幾天活以後,心裡的負擔,身體的疲勞,再加上在學校時大批鬥的傷痕,我身心完全垮了。**忽然腫了起來,而且來勢迅猛,直腫得像小皮球那樣大,兩腿不能併攏起來……押解人員大發慈悲,不讓我去插秧,安排我在院子裡撿磚頭石塊,扔到院子外面去。

我就裂開雙腿,爬在地上,把磚石撿到一起,然後再爬著扔到院子外面。我不禁『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了。」「押解人員看到我實在難熬,**的腫始終不消,便命令我到幾裡外的二百號去找大夫。

那裡駐有部隊。但是鄭重告誡我:一定要宣告自己是『黑幫』。

我敬謹遵命,裂開兩腿,夾著一個像小皮球似的**,蝸牛一般的爬了出去」。「我爬了兩個小時,才爬到二百號。軍醫連忙站起來要攙扶我。

我看到他軍服上的紅領章,這紅色就是希望,就是光明,就是我要求的一切。可是我必須執行押解人員的命令。我高聲說:

『報告!我是黑幫!』這一下子壞了,醫生臉上立刻晴轉陰慌不迭地連聲說:

『走吧!走吧!……我又爬上了艱難的回程。

」 你自己改下,希望能幫助到你

2樓:匿名使用者

讀後感要自己寫 幫你寫了 豈不是誤人子弟? 樓上的 你害人不淺啊

《季羨林自傳》讀後感250字

3樓:匿名使用者

作為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季羨林的一生可謂豐富多彩,從幼年時的貧苦生活,少年時寄居叔父家求學,到清華園斑斕的學習生涯、留學德國十年的驚心動魄,再到回到北大曆經多次政治運動,仍孜孜以求,最後得以善終的九十五年人生,該受的苦難,該享的榮耀,都沒有落下,這是怎樣的一筆財富啊!  季羨林多年如一日獻身學術的精神,讓我感佩不已。常年四時即起筆耕不輟,留下千萬字的作品,世間幾人能及?

可以說,季羨林是為學術而生的,「文革」動亂中擔任打雜人,也不忘翻譯印度史詩,一字一字琢磨,那份執著,令人驚歎;耄耋之年,天天奔波在校園與北京圖書館之間,奮筆著作八十萬字《糖史》,其毅力比年輕人更甚。古往今來,成為大師者,莫不如是!我輩當銘感在心,向他們學習,為這個世界留下一點自己的東西。

  在季羨林的一生中,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兩個階段,一是他在德國留學期間,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的恐怖中,他有家不能回,與親人也失掉了聯絡,依然潛心研修梵文、吐火羅文,付出了多少心血,可想而知;二是「*****」時期,他挨批鬥住「牛棚」,工資被停,只發寥寥的生活費。在最艱難的時刻,甚至想到了自殺,但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一心向學。這樣的刻苦與堅持,才造就了日後聞名海內外的大師。

季羨林一生敢說真話,不屈不饒,留給後人許多人生啟迪。正如季羨林自己所說:「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

旁邊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季羨林和我們這些平凡人一樣,有過得意,有過迷茫,有過高潮,也陷入過低谷,無論遇到什麼境遇,他都處之泰然,坦然面對,這是我們最應該學習他的方面。  這部自傳,對家庭、妻子、兒女很少著墨,從中可以看出季羨林的家庭生活並不如意。

六歲開始的寄人籬下生活,青年時期在德國的十年滯留,都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要影響。妻子德華目不識丁,終生侷限於家庭範圍內,與擁有博士學位、走過多個國家的世界知名教授有多少話可說,有多少真感情,是很讓人懷疑的,難怪自傳中只有幾處提到「老妻」。據說,季羨林與兒子關係長期緊張,只是逝世前幾年父子親情才得以恢復,一代學術大師的寂寞與感傷,常人能否體會得到?

設若季羨林有一個志同道合的伴侶,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又生活在平安祥和的社會大環境中,取得的學術成就是不是更大呢?人生無法假設,也只能成為一個謎,永沒有辦法解答了。

季羨林自傳讀後感600

4樓:幾許朝暮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

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2023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又是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

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季羨林6歲離開父母,跟叔父到濟南讀書。從私塾、一師附小到新育小學,因為認識「騾」字而直接讀高校12 歲考入正誼中學。15歲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山東大學的校長是前清狀元、當時的教育廳長王壽彭。季羨林因第一學年連續獲得兩個甲等第一名,得到了校長獎勵的兩件墨寶,「從此才有意識地努力學習」。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得到國文老師、著名作家胡也頻、董秋芳等人親切教誨和鼓勵。

這裡學習的一年,是他一生中一個重要的階段。「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可見,好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教育事業是天底下最陽光的造福工程,人民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肩負著創造人類未來的歷史使命。

為人師表率先垂範是老師共有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老師能夠幾十年如一日不但為人師表,還為學生以後的道路鋪滿陽光的紅地毯,就更值得可敬可親了。

季先生一生對親人和朋友都是十分真誠的。他多次提到自己的母親,他在自述中說到「母親的孃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親。她家裡飯都吃不上,**有錢、有閒上學。

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

『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

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母親去世時卻不在身邊是季羨林心中永遠的痛。季老在晚年每當談到母親就會淚流滿面。

季老文章裡最大的特點是樸實,看他的散文就如同與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侃侃而談。你不會有生疏難懂的感覺,而且文字又不失優美。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我想季老的文風與其他人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這樸素了。

這樣的文風不知是否與他的出生與人品有關呢?我認為是有關聯的,另外留學德國10年也是有一定關係的。日爾曼民族就是一個很樸實講究規矩的民族,10年也許會在他身上有一定影響。

文化老人季羨林先生2023年7月11日逝世了,享年98歲。如此高齡去世,在過去被看作「喜喪」。老人一生歷經滄桑,有起有落,憂患過,也歡喜過,走時終究福壽全歸、功德圓滿。

季羨林先生走了,他也帶走了的一段讓人唏噓感慨的歷史。他漫長的一生經歷過清末、民-國和共和國幾個完全不同的時代。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筆耕不輟,思想常新,保持著良知與清醒,成為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導師。

對於這個時代來說,相信大多數人看到他逝去的訊息時,都會感到他音容宛在。那個可愛的老人形象,在我們心中一定很久都不會磨滅。

北京的茶食讀後感250字

5樓:拉轟的大毛鍋

我在 北京彷徨了十年, 終未曾吃到好點心」 。對生活意趣的追求和現實裡的無可實現,內 這種事與願違容

的衝突,在他筆下被化為疏淡平和的文字,隱忍出難言的苦澀,透

出幾分悽然與孤寂的自嘲來。透過文字,看到的是他洞悉世事與理想的矛盾,又 泰然處之的態度。

文章看似簡單樸素,卻自有發人深思的力量。不由讓人想到現在的生活,隨 著迅速的經濟發展速度的, 是極快的生活節奏。每個人都緊鑼密鼓地投身在各種

工作和學習中,不曾停歇。是否有人停下腳步,想想自己所在城市原來的氣質, 和那緩慢享受生活的感覺:在有陽光的午後,坐在巷口支著凳子晒會兒太陽,品

一盞小小的清茶,看看街上的來來往往,只是享受。或是在迷濛的雨天,走入青 石板鋪就的窄窄小巷,扶著青苔斑駁的老牆,聽聽時間走過的聲音……也許有些

地方臺門老牆這些傳統的東西已被精鋼水泥所替代, 但這種安寧疏朗的心境在每 個人的心裡,除了自己,無人能把它剔除。

季羨林散文讀後感季羨林散文讀後感800字

很早看過藝術人生參訪季羨林老人的專題,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讓我關注他,對他產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間,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許多故事,接觸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讀了他的 季羨林談人生 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一節的小內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後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後讓思想得...

急《季羨林散文》讀後感

清塘荷韻 這篇 清塘荷韻 是季羨林於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可與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 相媲美。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著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季羨林談人生》讀書筆記

季羨林談人生 讀書筆記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百完美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美才是人生。人人有一本難唸的經,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瞭解其中意義,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好處,對自己可以不煩不躁,對別人可相理解,這也會大大地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三言兩苦情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