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對於紋身的態度,
基本上還是比較開放的。這除了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宋代的士兵,有刺臂、黥面的規定。對兵士刺臂、黥面,源於宋以前的唐末期和五代十國時期。
唐末五代之時,天下大亂,遍地用兵,而各地割據政權用兵打仗的目的,也無非是掠地守土,根本與民眾的利益無關。青壯被徵從軍,多數不得己,少數混飯吃,沒有什麼可以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士兵逃亡現象很普遍。為了制止士兵逃亡,就在他們的手背、胳膊或面額之上,雕刺花紋,以為標記。
凡是身有刺紋而逃亡的,被捉以後嚴厲懲罰。有宋一代,基本上沿襲了唐末五代的這一傳統,在很多士兵身上刺紋。宋代軍隊有三個軍種構成:
禁兵、廂兵和鄉兵。禁兵原是指拱衛京師的軍隊,是禁衛軍,後來不光駐紮在京師,也有被派往各地的,因此禁兵就相當於**軍。廂兵原是指京師以外的軍隊,因為主要駐紮在邊境地區,才被稱為邊兵。
鄉兵,則是民兵,農忙為民,農閒訓練,負責當地的治安和參與當地的戰事。士兵刺面紋身的,主要是廂兵。禁兵作為**軍,有很好的待遇,要加入禁兵行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一般不必擔心禁兵會逃亡,就用不著刺身文面了。
鄉兵在身份上是農民,雖然要有時要參加戰事,也主要是保衛家鄉的職責,不必東征西討,沒有逃亡的必要。廂兵就不同了。絕大多數的邊兵,都是遠離家鄉的,而且宋代還有「更戍」的規定,各地軍隊要定期輪流換防,廂兵必須要不停地移駐。
一般來說,廂兵戍所既危險又艱苦,所以,逃亡事件總要多一些。此外,駐防邊境的軍隊,也經常策略性地招募當地土著居民,這些土著,大多數是少數民族,沒有在正規軍中按照規章制度行事的習慣。為了這兩方面的原因,宋代對廂兵刺臂紋面,以加強約束。
北宋敗亡以後,南宋長期和金、元處在戰爭狀態中,禁兵、廂兵和鄉兵的劃分不那麼嚴格了,有戰事全民皆兵,更不用說軍隊內部的分工了。因此,刺臂、紋面的範圍,不僅限於廂兵了。莊綽《雞肋編》卷下:
車駕渡江,韓、劉諸軍皆征戍在外,獨張俊一軍常從行在。擇卒之少壯長大者,自臂而下文刺至足,謂之「花腿」。京師舊日浮浪輩以此為誇。今既效之,又不使之逃於他軍,用為驗也。
這條資料透露了兩個資訊:第一是宋室南渡以後,將領對士兵的文刺,有隨意化的傾向。既如本條所記張俊一軍,已經是相當於禁軍的角色,也居然「自臂而下文刺至足」,簡直是全身刺遍了;其二這樣的做法是仿效舊時京師開封「浮浪子弟」的做法,說明流俗的好惡,已經深入軍隊。
於此可見,在南宋以前,就是京城這樣所謂的「首善之區」,紋身也曾作為一種時尚。值得說明的是,所謂的「浮浪子弟」,大多是指殷富或權貴之家的子弟,與一般的市井之徒不同,可見進入宋代,紋身作為時尚,已經進入社會上層的一些人中。綜合分析,軍隊把紋身作為士兵身份的標記,必然使得社會上一般人,不再把紋身作身份低下的標誌。
相反的,卻以此自誇。
不特如此,紋身者還有自己的組織,並且在各種節日上進行比賽。《水滸》中李師師口中的「錦體社」,就是紋身者社團組織的名稱。周密在《癸酉雜識》中記載南宋京師杭州端午節的風俗,講到各類比賽表演性質的活動,其中就有「錦體社」的比賽,大約就是展示花繡的高低優劣。
2樓:伏爾加的魚子醬
據我所知,只在臉上有,一個字「制」
3樓:匿名使用者
別人不知道,岳飛將軍背上的是-精忠報國
宋朝歷任宰相都是誰,宋朝時共有幾個宰相?
一 宰相列表 1 2 3 4 二 宰相資料 1 範質 範質 911年 964年 字文素,大名宗城 今河北邢臺市威縣 人。五代後周時期至北宋初年宰相。範質自幼好學,博學多聞。後唐長興四年 933年 登進士第,官至戶部侍郎。後周建立後,歷任兵部侍郎 樞密副使等職。顯德六年 959年 周世宗病危,託孤於範...
當兵的一天訓練都是怎麼安排的,當兵每天都訓練什麼
沒有du固定做什麼,連隊自zhi己安排。這些時間不變。6 dao50 回 7 30 7 答30 8 00 8 00 11 30 11 40 12 30 12 30 14 00 14 00 14 30 14 00 17 00 17 10 18 00 18 00 19 00 19 00 19 30 早上...
金朝和蒙古都是怎麼對待宋朝皇室的
金朝對被俘的宋抄朝宗室極盡虐待侮辱,宋徽宗bai 宋欽du宗先後被折磨而死,後宮嬪妃 zhi宗室婦女全部dao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這個恥辱使道學家們捨棄了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轉而大力提倡婦女捨生命保貞節。由於當時的環境,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蒙古滅宋後,宋朝宗室失去政權,但後裔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