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有兩兄弟,按照古代伯仲叔季的派法,老二應該是仲還是季

2021-04-18 07:35:44 字數 5611 閱讀 4866

1樓:何必友我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古代兄弟姊妹間排行習慣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古代四兄弟排為伯仲叔季,那兄弟兩個怎麼排?五個六個呢?

2樓:

古代四兄弟排為伯仲叔季,只兄弟兩個便是伯仲,有個成語叫「不分伯仲」意思就是分不出第一第二。

春秋 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漢代 無名氏《春秋命歷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遠古時代神話傳說的五大部落首領。分別為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

趙一先生有十一個孩子,他開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論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當時也幫著父親輔助發音)。

下面的孩子他並不迴圈,而稱「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該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這樣意義的字,不想後來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

3樓:離我遠點

兄弟兩個伯仲,五個六個伯仲叔季少稚。

在我國古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 ( 孟 ) 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有個成語叫難分伯仲,就是難分高低的意思,詞語「季春」就是指春末的意思。

並且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 ( 孟 ) 、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

4樓:匿名使用者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到底怎麼排行

新年伊始,有位網友向我提問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古代兄弟姊妹以「伯仲叔季」四字排行,那麼超過四個怎麼辦,是不是要迴圈著依「伯仲叔季」再來?

我說不能迴圈。在古代,尤其宗法社會裡,極重長幼之序,季子總是最末最幼少的,要是迴圈了,豈非老四反要管幼子老五叫哥?

這位網友說他的迴圈印象來自: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史記索隱注引《左傳》,其中的八元分別是:

「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這裡怎麼是有迴圈的呢?是否原因是八元八愷乃高陽氏、高辛氏之族內人才,並非出自一人之下,所以才這樣呢。

此外,我看金庸先生《神鵰俠侶》中描寫有兄弟五人,分別為:史伯威、史仲猛、史叔剛、史季強、史孟捷。最後一人為五弟,輩份最幼,卻能以與伯字類似的孟字來取名,如果不可迴圈用之,是否是金庸先生對這個不理解而產生的錯誤呢?

「八元八愷」應如所言,是同族不是一家。而像金庸先生那樣用「孟」來稱老五是否可行呢?

古代老大「伯」也可叫「孟」,男女都可用,班固《白虎通"姓名》「適(嫡)長稱伯,伯禽是也。庶長稱孟。」孔子字仲尼是老二,他的異母哥哥就叫孟皮(見《孔子家語》);曹操的字是孟德。

《說文》「孟,長也」,《方言》十二「孟,姊也」。女的叫「孟」為多。所以有名的「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上古音「孟」讀 [ mrang],本來就跟「兄」[hmrang] 同一詞根。到漢代讀音發生變化,「兄」的聲母 hm 變 hw ,「兄」字就跟「荒」字接近了,所以東漢劉熙《釋名"釋親屬》「兄,荒也。荒,大也。

故青徐人謂兄為荒也。」青徐是今山東一帶,現代漢語各方言大多接受了阿爾泰語傳來的「哥」來替換「兄」,山東人再沒有讀「兄」為「荒」的了,但江西德興、浮樑、婺源江灣等地的徽語「兄」讀 huae,還接近古音。

「孟」與「兄」同根,所以是不適宜再作四弟以下的排行的。

《釋名"釋親屬》這樣解釋「伯仲叔季」: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會裡常以長子繼承父位當家,當國者則一樣把持國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國奉為把持朝政的長兄,「伯」、「霸」通用。

同義的「兄」字,從人從口,表示在家裡是發號施令者,這與「公」字從口,上面的「八」表出聲(甲金文下邊不是厶),表示是國家的發號施令者相似。弟弟們對兄長是必須服從的。唐代後漢語借用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的「哥」aga ,我們的「伯」字則傳到阿爾泰語為「伯克」baeg,跟古漢語的「伯」一樣,成了官長、貴族的稱呼。

「伯」字甲骨文只作「白」,好幾位文字學家解作日光初出,郭沫若則解為象大拇指,認為跟「擘」同根。不管那一說,總之是其字義是最初的,是老大。

「仲,中也,位在中也。」——這個叫法還留在雲南白語(漢語最親的兄弟語)裡,讀 zv 陽去(第6調),在白語裡,「仲子」是二兒子,「仲女」是二女兒。

「叔,少也。」——這個字也跟「俶」字同根。《爾雅"釋詁》「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來的,新生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這個字《說文》認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於幼禾,總之是最幼少的。

不管多於或少於四個,「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個,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個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稱為「四季」。文王之父季歷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為老三也可稱季。

晉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換字。

從史實看,除以「季」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為多。周武王分封諸弟皆稱叔某,因為他是老二。請看《史記"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載」。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稱,但下文就說「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屈原《天問》也說「到擊紂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

因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並不叫「季旦」。古代名字是分時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後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瞞,名操,字孟德。

字以表德,名與字的字義要相應,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取字是冠禮時(正常是在二十歲)之事,其時兄弟排行當可排定了。

此外,緯書所記傳說中還有「皇氏五龍」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春秋命歷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

只有五兄弟的,也可依此排行,把最幼少的叫「少」,像前面金庸先生的那個例子,叫「史少捷」就比「史孟捷」要妥帖些。

現代取名用「伯仲叔季」就不方便了,因為取名早,不知道哪個才是老小。我當年在浙江樂清調查方言,發音人是有學問的趙一老先生。趙一先生有十一個孩子,他開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論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當時也幫著父親輔助發音)。

下面的孩子他並不迴圈,而稱「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該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這樣意義的字,不想後來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如果在古代,應該是這位「土子」兄弟才能叫季子的。

5樓:心踏浪正無疆

四兄弟:

老大叫伯

老二叫仲

老三叫叔

老四叫季

六兄弟:

老大叫伯

老二叫仲

老三叫叔

老四叫叔

老五叫叔

老劉叫季

6樓:面壁

兩個就是伯仲。較多的,則是伯、仲、叔、季、少、幼等。

7樓:匿名使用者

2子 伯季

3子 伯仲季

4子 伯仲叔季

5子以上 伯仲叔 。。。叔 季

8樓:匿名使用者

大郎、二郎,如武松的哥哥叫大郎,武松叫二郎。

9樓:匿名使用者

伯仲叔季,大郎、二郎.

古時兄弟按照伯仲叔季排行,多於四人則為伯、仲、叔、...叔、季;三人則為伯、仲、季。那麼只有兩人呢

10樓:pandora鹿

是伯季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是講參辰 參商的故事時出現的。所以我認為是伯季,而非伯仲。

11樓:大漢帝國祭酒

應該是伯仲。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古代兄弟姊妹間排行習慣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仲、伯、季、叔在古代兄弟排行中分別表示老幾?????

12樓:藍藍藍

示老大,仲表示老二,叔表示老

三、季排最小。

稱呼長輩,父親的哥哥,叫伯父;父親的大弟弟稱為仲父;仲父下面的一個弟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為季父。在《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裡寫到:"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這就是在古代兄弟姊妹間排行習慣以伯仲叔季排序的最早記錄,意思是: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次之,季最小。

排行老大也有不用"伯"字而用"孟"字的,有人解釋說"嫡長為伯,庶長為孟",意思是說,正妻所生長子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則用"孟"字,不過事實上似乎並不完全如此。

13樓:街角的微笑天枰

伯仲叔季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會裡常以長子繼承父位當家,當國者則一樣把持國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國奉為把持朝政的長兄,「伯」、「霸」通用。

同義的「兄」字,從人從口,表示在家裡是發號施令者,這與「公」字從口,上面的「八」表出聲(甲金文下邊不是厶),表示是國家的發號施令者相似。弟弟們對兄長是必須服從的。

唐代後漢語借用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的「哥」aga ,我們的「伯」字則傳到阿爾泰語為「伯克」baeg,跟古漢語的「伯」一樣,成了官長、貴族的稱呼。

「伯」字甲骨文只作「白」,好幾位文字學家解作日光初出,郭沫若則解為象大拇指,認為跟「擘」同根。不管那一說,總之是其字義是最初的,是老大。

「仲,中也,位在中也。」——這個叫法還留在雲南白語(漢語最親的兄弟語)裡,讀 zv 陽去(第6調),在白語裡,「仲子」是二兒子,「仲女」是二女兒。

「叔,少也。」——這個字也跟「俶」字同根。《爾雅"釋詁》「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來的,新生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這個字《說文》認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於幼禾,總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於或少於四個,「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個,它就是老三。

14樓:匿名使用者

伯、仲、叔、季是長幼次序,而且「伯」通「孟」,文字記錄顯示從周朝時就已經用它們來表示宗法意義的排行稱謂。意思是老大是伯(孟),老二是仲,老三是叔,老小是季。

在先秦時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與男方婚配的重要標誌,而且還具有區別女子結婚與否的重要作用。因為那時的女子雖有名字,但限於周禮「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規定,女子的姓於是擔負社會通用的名的作用。

未婚女子為了加以區別,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

二、老三、老么這種排行。如古書所記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兒,子家的二女兒,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么姑(哭倒長城的孟姜女並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兒)。

女子嫁出去以後,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孃家的並列稱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給衛國大夫孔圉做妻子後,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給張姓男子,婚後只能稱為「張李氏」或「李氏」,這種稱叫方式在當今某些農村還能見到。

根據《國語辭典》記載:「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同時,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長幼的次序。

辭典的解釋為:「兄弟排行的次序,長兄為伯,次為仲,又次為叔,最幼為季。若兄弟三人,則稱孟、仲、季。」

古代人起名字有什麼講究?如果不按照傳統起名有危害嗎

撫養孩子很容易,但很難給他們起名字。人有好的名字,有好的生活,名字是人的象徵,它對於我們的生活,人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古人對他們給的名字很挑剔。金 木 水 火 土是五種人。每種動物都有名字。豬,馬,牛,羊,老虎的名字應該是木頭,草頭,水為好。女人可以是芳 芬 月桂 桃 梨 秀等草邊字的名字。鼠龍猴公...

因為是兩兄弟房子只有一套,而且我們都是農村滴我們是老大。弟弟還沒結婚,煩的就是房子的事情拿不定注

你需要考慮一下你的經濟條件,以後的工作地方,以及家裡有什麼老人,如果你們的經濟條件容許的話,那就在城市買一套!在城市買房對你的弟弟結婚都有很大的幫助,你們農村的鄉親都會說某某某在城市都買了房子。農村的女孩子都希望過城裡的生活,嚮往城市裡的繁華!你們在城市裡買房,無疑是對你的弟弟的結婚成功率上增加致勝...

扁鵲還有兩個醫術高明的哥哥,為何三兄弟只有扁鵲出名

扁鵲還有兩個醫術高明的哥哥,三兄弟只有扁鵲出名,是因為 扁鵲周遊列國,和很多國家君王有交集,為後世所記載下來 兩個哥哥分別在病人發病前和初期,就能給予 方法,給人們一種只能看小症的印象,而扁鵲往往 病危的人,人們認為其能妙手回春。扁鵲,是一代名醫。在那個生產力不是很發達的年代,能夠融合百家之長,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