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端午節,你吃了幾個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是為了紀念誰?

2021-04-28 00:55:00 字數 5684 閱讀 6408

1樓:活寶我不下地獄

為過節才吃一個,我太不喜歡吃粽子了

2樓:匿名使用者

0個粽子,因為不愛吃

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是為了紀念誰?

3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在五月初五的時間,中國古代偉人屈原因被逼投江自殺.龍王感動他的愛國精神,接他去了龍宮.後來人民為了紀念他,也為了感謝龍王,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時候往江裡投粽子,划龍舟.~

4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紀念屈原...給你點資料 自己看看吧!

5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國家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23年一月一日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樓:匿名使用者

屈原,因為他投江而死,人民為了不讓魚吃了他,便用粽子不來引開魚,後來人們就以聽粽子來紀念屈原!

7樓:匿名使用者

人們端午節喜歡吃粽子,據說這是為了紀念誰

8樓:我的晚飯

端午節並不是為了紀念某人,而是在古時候屬於全國衛生日一樣的節日,屈原只是正好死在了這一天,被好事者將這兩件事關聯在一起。

為什麼端午節一定要吃粽子呢?

9樓:仝芳苓寸淼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時至今日至少有

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10樓:羽x明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其他另外三種傳說是: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

「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但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

「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11樓:秒兔**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直至今日,我們除了吃粽子,還會划龍舟,這些傳統節日活動一直影響著我們世世代代子子孫孫……

12樓:小浣熊_小茴香

端午節不僅可以吃粽子,還可以有很多活動哦。相傳屈原投江後,人們害怕他的屍體被魚吃掉,便拿箬葉包住一些飯和肉,一邊在江上划船,用漿擊打水驅散魚群一邊把包裹的東西投進去,這樣魚兒有東西吃就不會吃屈原的屍體了。漸漸的就演變成了如今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了。

端午節因為處於農曆五月,古時人們又稱五月為五毒月,所以還會在門口懸掛艾草,喝雄黃酒以辟邪呢。現在也漸漸演變成習俗了。

13樓:希望的傳說

並沒有人要求必須要吃粽子,你不吃也沒人說什麼,這只是一個紀念屈原的一個習俗而已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

14樓:楊必宇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賽龍舟:

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

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15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愛國愛民,被奸人**,在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不是秦國滅楚之戰,應該是鄢郢之戰),悲憤交加,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抱石投入汨羅江自盡。百姓聽聞,紛紛到江裡去打撈,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防水族侵害他的身體。以後便成為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是給魚類吃的,讓它們不要傷害賢人的屍體。百姓爭相划船到洞庭湖尋找他們的屍體。後來就演變成今天的賽龍舟的習俗。

16樓:素指輕翹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為了使江魚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演變為吃粽子了

賽龍舟源於打撈屈原。還有吃粽子、做香包,源於投粽子入河好讓魚吃了粽子不吃屈原的屍體;投香包入河為保持屈原的屍體不發臭。

這些是老夫小時侯聽老人們傳下來的,今我老了,有責任再傳下去讓後人們也知道。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17樓:運算會有無語嗎

當時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江後,大家非得紛紛划船去尋找他的屍體,可是並沒有找到。為了不讓江河裡魚蝦吞食屈原的身軀,就把當時自己家做的飯糰扔到江河中。後來,這種飯糰演變過來,就是粽子了。

另外划船也變成了現在的賽龍舟。可以說,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的。

望採納!不夠可以再問!

18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那麼,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呢?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稜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中祭弔的事。

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美味食品。長安有專門製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藝也相當高。當時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

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葉浸米裹的。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弘治年間,就用蘆葉裹粽子,粽餡也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間,林蘭痴《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條,這種粽子流傳至今。現代粽子以浙江嘉興最負盛名。

如今,粽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節令食品。

民俗專家介紹,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不但盛行不廢,而且流傳到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寫端午節吃粽子200個字左右

19樓:匿名使用者

今天中午媽媽下班回到家,說:「今天是端午節,待會兒吃粽子。」說著從食品袋裡掏出幾隻粽子。

我迫不及待開始觀察起粽子來,它既不像方形,也不像圓形。它共有4個稜角,4條邊,4個三角形面。粽子身披翠綠的外衣,身體上纏著一條潔白的絲線。

媽媽把粽子煮熟後葦葉變成了墨綠色,散發出陣陣的清香。剝開墨綠色的外衣,只見潔白如玉的米團上鑲嵌著一顆又大又黃的蜜棗。黃、白、綠三種顏色互相輝映,顯得十分美麗。

我忍不住輕輕咬上一口餡,真是甜而不膩,黏而爽口,好吃極了。它既是消暑開胃的美味,又是營養豐富的饋贈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愛吃。

每逢過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粽子。粽子不僅外觀漂亮、色澤誘人、味道鮮美。而且還包含著對一位偉大詩人的懷念。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楚懷王對屈原的愛國主張不予採納,還聽信別人對屈原的栽贓陷害,導致屈原被流放到南方。最後楚國被佔領,滿懷憂憤的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了。

人們崇敬他、懷念他,紛紛將米用粽葉包起來投入江中,作為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粽子的由來。後來這一天逐漸成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啦。

媽媽說,粽子不僅是美食,還要讓我學習屈原偉大的愛國精神。

你們端午節吃了甜粽子還是鹹粽子,端午節吃甜粽還是鹹粽?

每個人的口味都不同,本人作為一名吃貨,什麼餡的粽子都喜歡吃。各種各樣的粽子,每一種都有它獨特的口味。粽子的口味還是十分豐富的,北方人普遍喜歡吃甜粽子,有蜜棗的 紅棗的 豆沙的和八寶的等等,而南方人普遍喜歡吃鹹粽子,有肉塊的 排骨的 火腿的和蛋黃的等等。對於鹹甜大戰和鹹甜之爭來說,很多吃貨們則是來者不...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節,端午節為什麼要叫端午節?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 端五 重五 重午 等名稱。端 古漢語有開頭 初始的意思,稱 端五 也就如稱 初五 風土記 裡說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 端五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 歲時廣記 雲 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

端午節的來歷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寫重點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古代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 午日節 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各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習俗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 蒿草 艾葉,薰蒼朮 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 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當年屈原眼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