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是哪個朝代的,三省六部制源於哪個朝代,是誰建立的?

2021-04-30 12:51:16 字數 3986 閱讀 2114

1樓:戶康德

土族是世居青海高原的少數民族之一,總人口僅20萬人左右。

2樓:雲林山人

土族就是一個少數民族的稱謂!和哪個朝代有什麼關係呢?

3樓:匿名使用者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族的起源可追溯到隋唐時期,亞洲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商人通過海上「香料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來華,從事商貿往來。胡商、大食人、色目人、蕃客、回回、回民等,是不同時期對來華回族先民或回族的不同稱謂。其中「回回」一詞使用的年代較長,是當時的漢人用來形容西北域外方向上,包括「畏吾兒」在內的人群,這種情況在元代發生變化,「回回」不再包括畏吾兒,漢人用「回回」來對譯蒙古語sarta』ul(撒兒塔兀勒),大意為商人,泛指帕米爾高原以西,黑海以東來華者,這些來華者中有穆斯林,也有非穆斯林,如——術忽回回(猶太人)、綠睛回回(信仰**教的阿速部人)、羅哩回回(吉普賽人),以及信奉始於

4樓:

土族源於蒙古人。 土族自稱「蒙古爾」(蒙古人)或「察罕蒙古爾」(白蒙古),反映了土族族源與蒙古族的密切關係。在互助縣土族中,廣泛流傳著祖先來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大將格日利特(格熱臺)率部留駐索卜灘(今互助縣境內,意為蒙古灘),不久病死。

其部屬留駐下來,以後與當地霍爾人通婚,逐漸繁衍而成土族的傳說。這種傳說在清代藏文文獻《佑寧寺志》中有明確記載:13世紀初,「成吉思汗之部將格日利特率領其部屬到此,現今的霍爾人約為這些人的後裔。

」 2023年,佑寧寺落成時,格日利特被追封為「尼達」(地方保護神),其銅像被供奉在佑寧寺,所以土族長期以來把他當作本民族的祖先來崇拜。 漢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軍曾來西寧一帶的記載。《元史·太祖本紀》有「太祖二十二年(2023年)三月破洮河、西寧二州」的記載。

互助縣時屬西寧州治,距西寧僅四十五公里,這可與傳說相印證。 土族**於一部分蒙古人,除了民間傳說、史籍記載外,還可以從語言方面得到證明。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詞彙約有一半以上和蒙古語喀喇沁方言相似。

不但如此,在《蒙古祕史》、《華夷譯語》等著作中記載的許多13、14世紀的古蒙古語詞彙,現在還有一部分保留在土語中

5樓:荒誕不經

土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沒有系統的文字記載,民間傳說在各部土族中又相互歧異,族源問題至今尚無定論。歸納學術界的說法,大致有蒙古人說、吐谷渾(霍兒人)說、蒙古人與霍兒人融合說、陰山白韃靼說、沙陀突厥說、多源混合說等。

土族源於蒙古人說。土族自稱「蒙古爾」(蒙古人)或「察罕蒙古爾」(白蒙古),反映了土族族源與蒙古族的密切關係。在互助縣土族中,廣泛流傳著祖先來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大將格日利特(格熱臺)率部留駐索卜灘(今互助縣境內,意為蒙古灘),不久病死,其部屬留駐下來,以後與當地霍爾人通婚,逐漸繁衍而成土族的傳說。

這種傳說在清代藏文文獻《佑寧寺志》中有明確記載:13世紀初,「成吉思汗之部將格日利特率領其部屬到此,現今的霍爾人約為這些人的後裔。」「格日利特嗣後,化作大力精靈,居住郭隆(佑寧寺之建立者)之山岩上,他對嘉賽活佛(佑寧寺之建立者)顯示了自身著『索呼』(即蒙古)裝束之法相,(嘉賽)因指命(格日利特之幽靈)為那裡的土神。

」2023年,佑寧寺落成時,格日利特被追封為「尼達」(地方保護神),其銅像被供奉在佑寧寺,所以土族長期以來把他當作本民族的祖先來崇拜。

漢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軍曾來西寧一帶的記載。《元史·太祖本紀》有「太祖二十二年(2023年)三月破洮河、西寧二州」的記載。互助縣時屬西寧州治,距西寧僅四十五公里,這可與傳說相印證。

此後,從元世祖到明初,史籍均有蒙古部眾留駐或遷移到西寧一帶的記載,特別是明正德時,安定衛的元宗室卜煙帖木兒所部受到攻擊,「部眾散亡,僅餘者徙居西寧沙棠川威遠城東」。沙棠川、威遠堡均屬今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堡即今縣府機關所在地。這說明互助土族**中確有一部分是從明代安定衛遷來的蒙古人。

土族**於一部分蒙古人,除了民間傳說、史籍記載外,還可以從語言方面得到證明。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詞彙約有一半以上和蒙古語喀喇沁方言相似。不但如此,在《蒙古祕史》、《華夷譯語》等著作中記載的許多13、14世紀的古蒙古語詞彙,現在還有一部分保留在土語中。

土族源於吐谷渾(霍兒人)說。至於霍兒人,原是藏族對居住在**北部以及**以北地區(一說黃河以北)遊牧民族的泛稱。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鶻或蒙古,近代則專指土族而言。

互助縣土族地區的合爾郡、合爾屯、合爾吉、賀爾川等地,據說是因為古代居住著霍爾人而得名。合爾郡,藏語稱「合日江」,意為霍爾人居住的地區。據初步研究,土族傳說中的霍爾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渾人。

663年,吐谷渾為吐蕃所並,一部分人仍留居青海故地。從地域上看,現今土族主要聚居區在湟水沿岸,而這裡曾是吐谷渾人的活動地區。現今互助和大通的土族地區有十幾個村莊,土語稱為「吐渾」,當地漢民則訛稱為「土觀」或「託紅」,均為「吐渾」的音轉。

這可能是因歷史上居住過吐谷渾人而得名。互助佑寧寺名僧、一世土觀羅藏拉卜旦生於互助「吐渾」村,以後各世土觀不管出生在什麼地方,都要認「吐渾」村為根子地方,都以「土觀」為號。據《新、舊唐書》、《五代史》記載,吐谷渾後改稱作「退渾」或「吐渾」,這些村莊可能因吐谷渾而得名。

土族的「土」字,並非土著之意,而是民族稱呼。長期以來,漢、回等族稱土族為「土人」、「土民」,史書上也稱為「土人」,其**於「吐谷渾」的「吐」字。吐谷渾在唐朝中期以後被稱為「退渾」、「吐渾」、「渾」,蒙古語是「人」的意思,因而到元朝時吐渾演變成「土人」了。

吐谷渾「婦人以金花為首飾,辮髮縈後,綴以珠貝,以多為貴。」 過去土族婦女也有類似的頭飾,稱為「吐渾扭達」(扭達意為頭飾),這種稱呼似乎與吐谷渾有關。綜上所述,吐谷渾亡國後,東遷的一部分逐漸融合於漢族,降服於吐蕃的後來融合於藏族,留居於涼州、祁連山一帶、浩門河流域、河湟地區的一部吐谷渾人,則成為今日土族的先民主體部分。

也有人認為霍兒即「胡兒」一詞的同音同語的另一寫法,包括匈奴、吐谷渾、契丹、蒙古等,其中尤以匈奴部落中的遫濮,即遼金時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時期了。

到元末明初,漢文史籍中出現了「土人」、「土民」等記載,這時的土族已具有明顯的民族特徵。據明、清時期的部分史志記載,明代土族已經形成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並已有了本民族的聚居區。清初文獻《秦邊紀略》中對土族的分佈有具體的記載:

巴暖三川,「漢土雜居……土人皆李土司所部」;古鄯驛「東皆土人番族」;「巴州堡土人所居」;「下川口亦土人所居」;上川口「精銳土人尚以方計」;老鴉城「漢、土之所雜居」;平戎驛「土番雜居」;「西川口,土司西祁之所居也。東西二祁近轄之土民,各號稱十萬」;冰溝堡「土人所居」;莊浪衛「土司之人十萬」;莊浪衛「土、漢之所雜居」、「莊浪土司駐牧連城,土民蕃衍分佈大通河內外」。上述地區包括今天青海省互助、樂都、門源、民和及甘肅天祝等地,這一帶正是今天土族的主要分佈地區。

儘管土族與漢、藏等民族錯居雜處,但各地土族均有穩定的小聚居區。

三省六部制源於哪個朝代,是誰建立的?

6樓:小時愛生活

三省六部制是什麼朝代,什麼是三省六部制

7樓:匿名使用者

三省六部制雛形產生於南北朝時期北周,正式形成於隋朝,完善於唐朝。

如果問者您是中學生,那麼這個答案就是

三省六部制形成在隋朝,完善在唐朝。

三省六部制並不是某一個人所提出的,而是漸漸形成的。

8樓:要精穩處事

尚書、門下bai、中書三省du在隨朝建立前已設定,尚書省zhi

下設六部(名稱不同dao)在隨朝建立前已設定。版說三省六部制是權楊堅創立的,如同說郡縣制是贏政創立的一樣,偽命題,典型的意淫!由於意淫宣傳,使人誤以為,郡縣制是嬴政創立的,今長城是贏政修建的,三省六部制是楊堅創立的,科舉制是楊廣創立的,今大運河是楊廣修建的。

拜託歷史意淫大神們深入瞭解真實歷史!

9樓:匿名使用者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創立的,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丞相

權力的機構或體制。其中三省包回括中書省、門下省、尚答書省,六部包括吏部、禮部、兵部、度支(後改為戶部)、都官(後改為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在於分散了丞相及**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加強了皇權。

10樓:坊愛斯

汁子瞭解一下竹纖維紙

什麼是三省六部,什麼是三省六部?

三省指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晉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 最高 機構。三省指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分別是管什麼的

吏部,掌管全國來 官吏的任免 源考察 升降 調動等事務 戶部 最肥 掌天下土地 戶籍 賦稅 財政收支等 禮部,掌管國家典章法度 祭祀學校 科舉 接待外賓等事務 兵部,掌武將選用 兵籍 軍械 軍令等 刑部,掌管法律 刑獄事務 工部,掌管山澤 屯田 工匠 水利 交通 各項工程等等 吏 禮 兵 戶 刑和工...

隋朝創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哪三省

三省 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六部 吏部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唐朝的三省為中書省 門下省 尚書省。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長官中書令二人,門下省掌封駁審議,長官侍中二人,中書 門下通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尚書省職責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