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這個概念是自然萬物通過自我意識的認知而後形成的統一概念。因此「我」的一切其實都是萬物的綜合,萬物的化現也都可以表示或者象徵著「我」的本性。「我」是萬物中的一個分子,同根和一體指的是共同的生存環境狀態,物與我,是同環境而影響,不同狀態而得到自我的認知。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應該從哲學的角度來解釋吧。按照哲學的劃分應該屬於主觀唯心主義。而且是中國古代主觀唯心主義哲學。
從道家來看,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指的不是「我」與萬物是如何一致的問題,而是說「我」是萬物中的一個分子,同根和一體指的是共同的生存環境狀態,物與我,是同環境而影響,不同狀態而得到自我的認知。道家強調的是如何認識「我」,並不是「無我」,說的是「我」在何處的問題。所以說隨順自然、體合於道。
在佛法也有類似的概念,佛法是說一切有情萬物的本質是自性,認識自性的基礎是真如,也就是意識的最基礎點。這裡強調的是意識對自我判斷,而不是如何看外物。而且特別應該說明的是意識的一切概念只應用於有情眾生。
簡單說也就是認識事物是依靠意識判斷思維,沒有意識上的見聞覺知則對外物毫不覺察。
結合在一起來說,「我」這個概念是自然萬物通過自我意識的認知而後形成的統一概念。因此「我」的一切其實都是萬物的綜合,萬物的化現也都可以表示或者象徵著「我」的本性。
3樓:荒誕不經
萬物皆備於我 (wàn wù jiē bèi yú wǒ)
出處:《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中國戰國時孟子的哲學命題。《孟子·盡心上》說:「萬物皆備於我矣。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東漢趙岐(約108~201)注:「物,事也;我,身也。
」這段話的完整意思是,世界上萬事萬物之理已經由天賦予我,在我的性分之內完全具備了,如果反躬自省,誠實無欺,便會感到莫大的快樂。「萬物皆備於我」是個唯心主義命題,但屬於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中國學術界尚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孟子的哲學以心為萬物之本,「萬物皆備於我」,即備於我心,因此,屬於主觀唯心主義。
另一種看法認為,孟子哲學的最高範疇是天,「萬物皆備於我」是天將萬物備於我身,這是客觀唯心主義。這個命題從屬於孟子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原文】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譯文】
孟子說:「萬物我都具備了。反躬自問誠實無欺,便是最大的 快樂。盡力按恕道辦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為什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4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佛家的思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兩句話是《金剛經》所說,也可以說是佛法的根本原則。意思是: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將它當成是虛妄的,只要不去執著它,就會產生智慧。
原文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意思是:現象雖然有,但那只是幻境、幻象,是因緣有而自性空,只因為因緣的湊合而有了現象;如果另外的因緣產生,現在的現象就會改變,形成另一種現象,所以稱它為虛妄相。既然清楚的知道不是真實相,就不會被其困擾,而產生痛苦的煩惱心,此時智慧就出現了。
5樓:
我們一直在尋找為什麼會有這個世界,為什麼偶們會存在的原因。也就是在尋找所謂終極真理是啥?當初發現原子的時候,諸大以為原子就是最根本的粒子了,一切萬有都是它的運動搞出來的事。
但他們馬上就會問:「為毛會產生原子這樣的運動呢?原子這樣的運動狀態,是啥原因產生的呢?
」人類對真理的探索,全靠著這個對「為什麼會這樣」的疑問,才一步步深入地發現了更深的宇宙真相。因此,在這裡偶們可以得出一個常識性的結論:只有當某個世界觀的結論是不需要問「為什麼存在」時,且能把一切為什麼解釋通的話,這才是終極真理。
因為一旦某個結論還需要解釋其「為什麼會存在」時,說明另有導致其存的理由在,這理由才是後面更深層的真理。現在,偶們假設那個終極真理已經找到了,但偶們不管它是啥,偶們只是先假設它被找到了,且存在了。這個真理是有具體的表達形式的嗎?
如果有,這就觸發偶們上面那個前提了,任何形式的存在,都必須解釋其為什麼會存在。因此,如果這個真理本身有存在形式,必有另外的原因導致其存在,那他就不是最終真理。既然任何存在形式,都非真理,那真理就不可能是任何存在形式。
這樣一來,非形式的只有一種東東,真空,絕對的真空,木有任何形式的真空。只有真空,是不需要繼續問為毛會存在的。有啥子,是必須有原因的,為毛會有這個啥子喃?
就如乃家裡面多了一個老王,乃不問問老王為什麼會出現在乃家裡面咩?但如果乃家裡沒有老王,乃就不需要問為毛沒有老王了。這真空的理,就是《大涅槃經》上說的「第一義空」,第一義這個詞,就是終極真理的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兩句話是《金剛經》所說,也可以說是佛法的根本原則。意思是:凡是所有一切的相,都要將它當成是虛妄的,只要不去執著它,就會產生智慧。
《六祖壇經》講的無相,是說一切相都是虛妄相,不是真實相。現象雖然有,但那只是幻境、幻象,是因緣有而自性空,只因為因緣的湊合而有了現象;如果另外的因緣產生,現在的現象就會改變,形成另一種現象,所以稱它為虛妄相。既然清楚的知道不是真實相,就不會被其困擾,而產生痛苦的煩惱心,此時智慧就出現了。
「法住法位」是指當下現在的這一刻,每一法都有其特性與狀況,如果有新的因緣參於進去,原有的狀況就會改變;就好像化學變化,只要一個成分不同,所產生出來的便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修行,就是要練習著用佛的角度來體驗生活,因為我們還沒有開悟,沒有智慧,沒有辦法像佛一樣。特別是在家居士們,有家、有孩子,也有很多的責任,房子被燒是個非常現實的大問題。而我們出家人大概好些,這個廟燒了就到另一個廟去,不過在西方社會也不是這麼簡單,其它的廟並不一定會隨便接受。
所以只有學佛,練習著瞭解自己,化解心中的苦惱及牽掛,能夠「放舍諸相,休息萬事」,漸漸就能體會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還是要很細心的照顧、運用這些虛妄相,自利利人是要從有相開始,體驗無相、體會無相,然後才能實證無相。
我們修行用方法是在練心,不是在練環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並不是說一切相都不存在,而是說一切相都有,但是當實證無相的時候,心不會受其影響而波動。之所以發生影響和波動,是因為考慮到自身的利益,覺得那些人、事、物、環境狀況種種對自己太重要了,和自己的利害、得失有關,所以認為是真實相。修行時,首先一定要肯定自己、承認自己本身是虛妄的,進而體會到自己的身體與心也都是虛妄的,然後才不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否則只是閉著眼睛說:
「虛妄的!外面的環境統統都是虛妄的!」結果別人給你一個耳光,所有的一切就變成真實;這並不是外面的狀況有什麼不同,而是自己內心的轉變。
所以,體驗、承認堅固的自我執著是虛妄的,如此,也能進一步體驗到一切的環境都是虛妄的。
一定要肯定自己的我執以及身體是虛妄相,所見所思是幻想幻覺,才能夠在面對外境時真正把它當虛妄來看。否則只是觀念上的理解,當自己遇上境界時就不虛妄了。
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觀念上的認知一定要有,然而僅僅有認知是不夠的,如果不練習著體驗「放舍諸相,休息萬事」,就好像別人家的房子燒了卻跟他說:「房子燒掉就燒掉,不要執著,那是虛妄的。」但是當自己的房子被燒,就痛苦不堪。
如果能體驗到自己的身心是虛妄相,所以自我就是虛妄相,房子被燒是因緣法,接受事實,再做善後的處理,這就是智慧而不是煩惱。
以萬物開頭的四個字成語有那些?
7樓:楓凝洛歌
萬物之靈
萬物之靈 (wàn wù zhī líng)解釋:萬物:泛指天地間的所有生物;靈:聰明、靈巧。
出處:《尚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解讀:《尚書·周書·泰誓上》指出:「惟[1] 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亶聰明作元后,元后做民父母。」其所以「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是因為「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不知所以為民父母。《尚書·周書·泰誓中》指出:
「惟天惠民,惟闢奉天。」如果你不順承天意惠愛斯民,你就會被廢黜天命。「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天之視聽皆來自於民,凡順承天意者,必得民心。《泰誓》中的「天地」,是「萬物父母」;「皇天」「上帝」屬於天下眾民,天之視聽皆來自於民;「皇天」「上帝」的「天命」只有順承天意惠愛斯民的人君才能擁有;凡順承天意的人君,必得民心。
示例: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則手足不正。心乃~苗,四象變化之根本。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六回
8樓:樂筆曉新
萬物之靈
發音 wàn wù zhī líng
釋義 萬物:泛指天地間的所有生物;靈:聰明、靈巧。世上一切物種中最有靈性的。指人而言。
心經 全文的正確解釋?
9樓:嗉亨薊嗉掄己嗉
譯文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翻譯:能夠自由自在地觀察自身佛性之奧祕的覺者,在運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達光輝彼岸的過程時,真實地看到,構成宇宙萬事萬物的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原本具有可變的空態性質,沒有不可變的實體,一切痛苦災難,都能被這一空態度脫而化解掉。
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翻譯:**們,從巨集觀角度看,色和空沒有區別;從微觀角度看,空與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儘管你反覆透徹地去領受、深思、認知和識別,其結論仍然不變。
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翻譯:**們,凡有形象和無具體形象的事物,其本質都具有空性和可變的特點,不參在生長滅亡、骯髒潔淨、增多減少。
4、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翻譯:所以,空中沒有色的實體,沒有對色的思維意思。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要歸於空;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也要歸於空。
沒有六根六塵的界限和其被認識的界限,心中沒有不明白、不自覺和因不明白而煩惱的影子,知直到沒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沒有累積惡因所造成的苦果,沒有修煉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運用智巧去獲得什麼,那是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緣故。
5、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翻譯:菩薩因為運用那到達彼岸的大智慧的緣故,清淨的心沒有一絲掛念,沒有掛懷和障礙就免除了恐懼害怕,便脫離了異想天開的夢幻雜念,最終覺悟得道而成正果。
6、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翻譯:那些過去、現在、未來佛,依靠那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榮獲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果位。
7、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翻譯:所以確認: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煉中最神聖的準則,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是無與倫比的規範。
能真實而不虛妄地將全部苦難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記「般若波羅蜜多」這句真言。
8、即說咒曰: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翻譯:既然如此,便號召眾生:去吧,去吧!彼岸是歸宿,為修我佛,趕快用行動去成就無上正覺吧。
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你是怎樣理解萬物皆有靈這句話的,萬物皆有靈,除了蚊子和蒼蠅女朋友問你這句話你該怎麼回答?
當你感覺到有無數雙眼睛在注視著你,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感到孤單,有時莫名的喜悅,有時也有莫名的恐懼,你就意識到萬物皆有靈了。你能與之互動,不可能什麼都歡迎或喜歡你,不歡迎你要繞之,不喜歡你要避之,甚至憎恨你就要躲之方能大吉。其實絕大多數都能與之和平相處,有一條原則就是尊重,尊循道的邏輯,相容包容...
怎樣用哲學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你對古希臘思想家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哲學命題看法
普羅泰戈拉留傳下來的最主要的哲學名言就是在 論真理 中說的 人是萬版物的尺度,存在時萬權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他這裡說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覺。事物是什麼,要以人的感覺為標準。一個事物對你來說就是它呈現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樣子,對我來說,它就是呈現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樣子。一陣風吹來,你覺得冷,它就是冷的 ...
求歌名歌詞是你說可憐世間萬物,沒有撕開我的妞
四塊五演唱 bai隔壁老樊 詞曲 du隔壁老樊 天黑了zhi 你很憂愁 dao你說世界上 找不到四塊五的專妞 行走在凌晨兩點屬的馬路上 你疲倦地拿著半盒黃鶴樓 你說可憐世間萬物 沒有四塊五的妞 怎樣了 你兜兒裡只剩五塊出頭 人生路長 你說你想去看沒有邊際的海洋 那裡可能會有三塊五的海景房 怎樣了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