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代當風,曹衣出水」指誰, 吳帶當風,曹衣出水 是什麼意思

2021-05-05 05:30:46 字數 4864 閱讀 9431

1樓:檀香透窗櫺

曹衣出水指的是曹仲達 吳帶當風指的是吳道子。

"吳帶當風」:

一種筆法圓轉飄逸,所繪人物衣帶宛若迎風飄曳之狀。吳道子,是個道士,又名道玄。吳道子所畫的人物頗有特色,與晉人顧愷之、陸探微不同,以疏體而勝顧、陸的密體,筆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

他還一變東晉顧愷之以來那種粗細一律的「鐵線描」,善於輕重頓拙似有節奏的「蘭葉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藝術形式,筆勢圓轉,衣服飄舉,盈盈若舞,形成「吳帶當風」的獨特風格,風行於時,被稱作「吳家樣」。

吳道子善於把握住傳神的法則,注意形象塑造的整體,故所畫執爐女子壁畫,達到「竊眸欲語」的地步。十分傳神生動。他的畫與張旭的草書、斐的劍術,被譽為當時的「三絕」。

「曹衣出水":

一種筆法剛勁稠疊,所畫人物衣衫緊貼身上,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曹仲達,(北齊)曹國人,最稱工,能畫梵像。他畫過許多佛陀、菩薩、可惜沒有作品流傳下來。

不過這個風格卻在龍興寺的出土佛像上找到了。

2023年10月在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發現了窖藏的400尊佛教造像。時代跨越從北魏至於北宋,(跟敦煌藏經有大致相近的時間跨度與最後的封藏時間,一樣具有不解之謎。)龍興寺北朝作品,體現了畫史上著名的"曹衣出水"樣式。

擴充套件資料

「曹衣出水」相對於「吳帶當風」要出現的更早一些,畫家曹仲達在北齊享有盛名,以畫梵像著稱,在佛教藝術方面開創的造像風格被稱為「曹家樣」,對佛教繪畫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響。

「曹衣出水,其體稠迭,而衣服緊窄」,表現的是佛造像彷彿身著薄質而十分貼體的衣服,而描繪衣紋的線條則多而稠密,整體感覺好像出水溼衣的效果。遺憾的是曹仲達的畫作現在已沒有留存記錄,但可從一些佛教造像中看到絲許脈絡。

唐代的畫家吳道子開創的 「吳帶當風」更具有中國本土化特徵。該風格在衣紋描繪中更多地表現了中國士人所著漢服「褒衣博帶」的飄逸感。

「吳帶當風」在衣紋風格上用的蘭葉描,以勁怒的筆力和博大的氣勢來表現飛動的袍袖飄帶。有一種「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這在敦煌壁畫中被廣泛應用。

2樓:匿名使用者

「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畫中衣服褶紋的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

「曹衣出水"---一種筆法剛勁稠疊,所畫人物衣衫緊貼身上,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曹仲達,(北齊)曹國人,最稱工,能畫梵像。他畫過許多佛陀、菩薩、可惜沒有作品流傳下來。

不過這個風格卻在龍興寺的出土佛像上找到了。2023年10月在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發現了窖藏的400尊佛教造像。時代跨越從北魏至於北宋,(跟敦煌藏經有大致相近的時間跨度與最後的封藏時間,一樣具有不解之謎。

)龍興寺北朝作品,體現了畫史上著名的"曹衣出水"樣式。

"吳帶當風」____一種筆法圓轉飄逸,所繪人物衣帶宛若迎風飄曳之狀。吳道子,是個道士,又名道玄。吳道子所畫的人物頗有特色,與晉人顧愷之、陸探微不同,以疏體而勝顧、陸的密體,筆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還一變東晉顧愷之以來那種粗細一律的「鐵線描」,善於輕重頓拙似有節奏的「蘭葉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藝術形式,筆勢圓轉,衣服飄舉,盈盈若舞,形成「吳帶當風」的獨特風格,風行於時,被稱作「吳家樣」。

吳道子善於把握住傳神的法則,注意形象塑造的整體,故所畫執爐女子壁畫,達到「竊眸欲語」的地步。十分傳神生動。他的畫與張旭的草書、斐的劍術,被譽為當時的「三絕」,

傳說,吳道子於洛陽曾遇到書法家張旭和劍手裴的,裴的請吳在天宮寺為他亡故的雙親作壁畫,吳不受金而請裴舞劍以壯氣。舞畢,奮筆,俄頃而就。張旭也在那裡寫了一壁字。

洛陽人都說:「一日之中,獲睹三絕。」要看「吳帶當風」當然去敦煌。

同樣奉玄宗之命繪四川嘉陵江三百里山水,李思訓用金碧青紫精勾細描地畫了幾個月,吳道子卻用水墨潑辣地揮寫,只一日就完成,這就是個性。

他以獨創的佛教美術樣式「吳家樣」盛名傳世,至今讓「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吳帶當風」獨步畫壇。

所謂「吳帶當風」,是指吳道子所畫人物的衣帶臨風飛揚,飄逸灑脫;所謂「滿壁風動」,是說吳道子所畫的壁畫充滿動感。簡單地說,吳道子畫的人物是運動的,是有速度的。

3樓:

他的畫與張旭的草書、斐的劍術,被譽為當時的「三絕」,

」三絕「有誤,應該是

唐代三絕,即:「李白的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這是唐朝文宗皇帝時向全國詔書御封的。

"吳帶當風,曹衣出水"是什麼意思

4樓:

「吳帶當風,曹衣出水」是指:北齊畫家曹仲達和唐代畫家吳道子開創的兩種衣紋描繪風格。此兩種風格都屬於宗教美術範疇,出自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論曹吳體法》。

吳帶當風是中國成語,意思是:唐畫家吳道子善畫佛像,筆勢圓轉,所畫衣帶如被風吹拂。後人以之稱美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

曹衣出水是繪畫中一種風格,是與吳帶當風相對的一個概念。

「曹衣出水」:佛像彷彿身著薄質而十分貼體的衣服,描繪衣紋的線條多而稠密,整體感覺好像出水溼衣的效果。相對於「吳帶當風」,「曹衣出水」要出現的更早一些。

曹仲達,北齊著名畫家,無作品傳世。下圖為曹衣出水佛造像風格:

「吳帶當風」:在衣紋風格上用的蘭葉描,以勁怒的筆力和博大的氣勢來表現飛動的袍袖飄帶。體現了漢服「褒衣博帶」的飄逸感,有一種「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

「吳帶當風」在敦煌壁畫中被廣泛應用。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代表作《送子天王圖》、《八十七神仙卷》以及壁畫等。下圖為:吳道子《天王送子圖》區域性

5樓:baby殺馬特

「曹衣出水、吳帶當風」是古代人物 畫中衣服褶紋的兩種不同表現方式。

「曹衣出水」是中國南北朝北齊畫家 曹仲達的畫風。曹仲達昏任朝散大夫, 擅畫人物肖像、佛教影象,尤精於外國 佛像。

其所畫人物以稠密的細線表現衣 服褶紋貼身,「其體稠疊,而衣服緊 窄」,似剛從水中出來,人稱曹衣出水。「吳帶當風」是吳道子的繪畫風格。 吳道子所畫的人物頗有特色,與晉人顧 愷之、陸探微不同,以疏體而勝顧、陸 的密體,筆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

他還一變東晉顧愷之以來那種粗細一律 的「鐵線描」,善於輕重頓拙似有節奏的 「蘭葉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 藝術形式,筆勢圓轉,衣服飄舉,盈盈 若舞,形成「吳帶當風」的獨特風格, 風行於時,被稱作「吳家樣」。

擴充套件資料

產生背景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

自魏晉南北朝開始,佛教受到統治者的扶植,進入到繁榮發展的歷史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佛教美術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佛教教義的傳播,逐漸開始了中國化的道路,造像風格在吸收外來佛畫樣式的基礎上,更是被融入了諸多易於為中國人接受的審美要素,形成了張家樣、曹家樣、吳家樣和周家樣等豐富多彩的造像風格。

這些風格樣式之間既相互聯絡,又有各自的特徵。特別是在衣紋的處理上更是出現了「吳帶當風」與「曹衣出水」的鮮明對比。北宋郭若虛在其《圖畫見聞志》中就論述了吳道子與曹仲達開創的這兩種不同的衣紋描繪風格,可見這兩種風格應是獨具特色,並有著廣泛的影響。

6樓:匿名使用者

"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出自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曹吳體法》。

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畫中衣服褶紋的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

曹衣出水:

"曹衣出水"是與"吳帶當風"相對的一個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畫中衣服褶紋的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前者筆法剛勁稠疊,所畫人物衣衫緊貼身上,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後者筆法圓轉飄逸,所繪人物衣帶宛若迎風飄曳之狀。

" 曹衣出水"又稱"曹家樣"是由中亞曹國的北齊曹仲達創造的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之一。《圖畫見聞志》說曹仲達的人物畫,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似衣披薄紗,又如剛從水中撈出之感,後人因之命名。

吳帶當風:

唐畫家吳道子善畫佛像,筆勢圓轉,所畫衣帶如被風吹拂。後人以之稱美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

在用筆技法上,他創造了一種波折起伏、錯落有致的"蓴菜條"式的描法,加強了描摹物件的份量感和立體感,他突出了人體曲線和自然的結合,這種畫風在後來的西方也有一定的影響。所畫人物、衣袖、飄帶,具有迎風起舞的動勢,故有"吳帶當風"之稱。 後人亦以之美稱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

吳道子(約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又名道玄。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約生於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於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後。

少孤貧,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

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曹仲達,原籍西域曹國(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生卒年不詳。官至北齊朝散大夫。記載中說他善畫佛畫,也長於泥塑,所做佛畫,到了唐代被稱為"曹家樣",與"張家樣"並稱。

曹仲達的"曹衣出水"畫法,與唐代吳道子的"吳帶當風"並稱。

唐代又將曹仲達的佛畫風格稱為曹家樣,與張僧繇的張家樣、吳道子的吳家樣、周昉的周家樣並列,奉為典範,對佛教繪畫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響。他來自西域,繪畫風格帶有異邦色彩,但到中原後又受到漢族美術的薰染,相互融合,受到當時人的讚許和肯定。

據記載,他還畫過盧思道、斛律明月、慕容紹宗等人的肖像,又畫過《齊神武臨軒對武騎圖》、《弋獵圖》及《名馬圖》,這些作品皆早已不存,但可知他也擅長肖像畫及描繪貴族生活等題材。他的藝術風格在現存的北朝佛教造像中仍可見其彷彿。

他畫過許多佛陀、菩薩、可惜沒有作品流傳下來。不過這個風格卻在龍興寺的出土佛像上找到了。2023年10月在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發現了窖藏的400尊佛教造像。

時代跨越從北魏至於北宋,(跟敦煌藏經有大致相近的時間跨度與最後的封藏時間,一樣具有不解之謎。)

龍興寺北朝作品,體現了畫史上著名的"曹衣出水"樣式。《點石齋叢畫》:"用尖筆,其體重疊,衣褶緊穿,如蚯蚓描。

"此法用筆最宜沉著。北宋陳用志,明丁雲鵬、陳洪授等人作品,系基於此法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