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佩刀的形制 名稱與等級

2021-05-05 20:14:49 字數 4502 閱讀 2150

1樓:陳啟蒙

漢代的刀一般用鐵製成,直脊直刃。從出土漢刀看,其柄端皆製成扁圓環狀,故又稱「環柄刀」,且環中多以禽獸為飾。刀又有長短之分。

長刀約85-130釐米,如山東蒼山出土的永初六年的刀,長 111.5釐米;長沙金盆嶺 3號東漢墓出土的刀,長達 128.5釐米。

短刀,長約 20-40釐米,如居延出土漢墓中的刀,長二十餘釐米。短刀又名拍髀,《釋名·釋兵》曰:「短刀曰拍髀,帶時拍髀旁也。

」又名服刀,《漢書·西域傳》曰:「婼羌,山有鐵,自作兵。兵有弓矢、服刀、劍、甲。

」顏注引劉德曰:「服刀,拍髀也。」因短刀長不過尺餘,故又有尺刀之稱,《漢書·李廣蘇建傳》所謂「軍吏持尺刀」是也。

另外,因刀的形狀、裝飾不同,具體稱謂亦異,比如史料中提及的還有金錯刀、闢把刀、墨再屈環橫刀、金錯屈尺八佩刀等。彼時刀鞘一般由兩片木材合制而成,用絲線或絲織物纏緊,外面塗上漆。如陝縣劉家渠東漢墓出土的長柄刀,便備有髹漆的木製刀鞘。

亦有用皮革縫製而成者,如上引居延漢墓便有實物出土。刀鞘上裝有玉璏,以帶穿璏佩於腰間;鞘面一般刻有花紋,或虎紋,或絛帶文。

東漢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及奢靡之風的興起,佩刀的裝飾亦漸趨華美。河北定縣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的刀可算是典型代表。該刀長105釐米,刀身上飾有線條流暢的錯金渦紋和流雲圖案,精美異常。

這或許就是典籍中常提到的「金錯刀」吧。彼時刀上又常刻銘文。如東漢李尤《錯佩刀銘》曰:

「佩之有錯,抑武揚文,豈為麗好,將戒有身。」《古今刀劍錄》載周瑜作南郡太守,「造一刀,背上有『蕩寇將軍』字」。同時,伴隨禮制的穩定、強化,作為漢人重要飾物的刀,亦呈現出等級性。

《後漢書·輿服志》曰:「佩刀,乘輿**通身貂錯,半鮫魚鱗,金漆錯,雌黃室,五色罽隱室華。諸侯王**錯,環挾半鮫,黑室。

公卿百官皆純黑,不半鮫。小黃門雌黃室,中黃門朱室。童子皆虎爪文,虎賁黃室虎文,其將白虎文,皆以白珠鮫為口之飾。

乘輿者,加翡翠山,紆纓其側。」錯者,以金銀鑲嵌也。所謂「**通身貂錯」,即刀身用**嵌飾成貂尾紋;「半鮫魚鱗」,指刀柄蒙以鮫皮,呈魚鱗狀;「雌黃室」,指刀室漆以雌黃也。

依此可知,漢代的帝王、諸侯、百官,乃至童子,皆帶刀,且不同等級之人,佩刀及刀鞘之質料、形狀、色彩和紋飾亦有別。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春秋戰國時期士兵多用戈作為**,為什麼後來卻沒有使用??

2樓:匿名使用者

戈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有帶柄兵器,可用於勾、啄、割等。它有橫刃前鋒,垂直裝柄,其內刃用於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鋒用來啄擊對方。在古代,戈和幹合稱「干戈」,是各種兵器的統稱。

戈由「援」和「內」兩部分組成。「援」上下兩刃,前有尖鋒,「內」上有用以穿繩的孔用來裝柄。為了防止勾啄時勾和柄脫落,又常在援內之間設「闌」,援下近闌處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該戈胡為三穿長鬍,內上一穿,援之上下皆有鋒刃,前部尖若劍。內末斜刃成刀狀,亦鋒利。戈身有隆脊,向兩側作斜坡狀延伸。

早期的錘9只是為了便於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製蹲,並不能殺傷敵人。 也可能用於刺擊。戈盛行於中國商朝至戰國時期,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

它的缺點是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被逐漸淘汰,後一度成為儀仗兵器。

  封建社會都是冷兵器時代,後來代替戈是槍矛 槍矛,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武術長器械。屬於一種長柄的刺擊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變而來。

槍的長度約相當於人體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槍桿的粗細,根據使用者性別、年齡而異。槍纓的長度不短於20釐米。

槍法以攔、拿、扎為主,這是槍術的基本動作。扎槍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達槍尖,做到槍扎一線,出槍似潛龍出水,入(縮、收)槍如猛虎入洞。扎槍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為要法,故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擋」的說法。

單扎、對扎的訓練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與表演的效果。攔、拿槍法,是擋撥防禦之法,動作繞圈不宜大,防對方兵乘虛而入。此外,還有崩、點、穿、劈、圈、挑、撥等,都是槍術常用方法,要求纏繞圓轉,勁力適當,方法正確。

練槍時,身法要求靈活多變,活動範圍大,步法要輕靈、快速、穩健,故有「開步如風,偷步如釘」之說。腰腿、臂腕之力與槍要合為一體,並要勁透槍尖。槍術在十八般武藝中比較難學,不易掌握,俗說:

「年拳,月棒,久練槍」。槍的套路內容也十分豐富,如楊家槍、犁花槍、六合槍、四平槍、鎖口槍、五虎斷門槍等等。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為戰鬥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藉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已。相傳槍實傳自苗蠻,槍譜載: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著,不論男女,都嫻武藝,藝精者王,群眾慴服,莫敢有違;故武吃氏之族,小兒五六歲,即令習武,孱弱不能軍者,父母棄之,里人不與伍;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

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則又各異其說,亦不必深究。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可以無疑。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漢代長兵器,側重戟、矛。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

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杆鐵槍,其中有:

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

在以槍為主要裝備的部隊中,最有名的要屬明代的秦良玉統率的白桿兵。白桿兵一律使用白蠟樹(即小葉枔)作柄的長槍,故此的名秦良玉是中國戰史上的第一位女將軍。她率領的白桿兵,在鎮壓楊應龍之亂和抗禦後金(後來的清)以及評定奢崇明之亂和張獻忠之亂中,屢立戰功,被傳為佳話。

另外刀也是古代常用兵器之一最早的銅刀脫胎於石刀,形狀很小。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銅刀。商朝的青銅刀,刀形較寬,刃端多向上翹,其製作如同石刀。

當時的刀主要用來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衛,還未正式用於戰爭。周代重劍,不喜佩刀。西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大刀,柄短刀長,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圓環形,所以又叫「環柄刀」。

在北京昌平縣白浮西周木槨墓中出土兩把青銅刀,一把刀身長41釐米,刀背微弓;另一把長24釐米,類似冰刀形。那時的青銅刀質地較脆,缺少韌性,劈砍時容易折斷。與同時代的銅劍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體笨拙,遠不如銅劍精巧鋒利。

因而刀遲遲沒有投身戰場。

秦漢時期,鋼鐵問世以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長,並且已有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講究式樣別緻,鑲飾美觀;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作工精良。在當時諸國戰爭中,兵車已漸漸退出戰場,取而代之的騎兵隊成為作戰主力。

因此單純的刺兵器不足以發揮效力,擅長劈砍揮殺的鋼刀的製作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據史書記載,三國時劉備令工匠造刀5000把;孫權則命造刀1000把;司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這些刀是用來裝備軍隊的,那時刀已成為主要兵器之一。

最通用的刀要算「環首刀」,這種刀直背直刃,刀背較厚,刀柄呈扁圓環狀,長度一米左右,便於在騎戰中抽殺劈砍,是一種實戰性較強的短兵器,在戰場上的廝殺格鬥中,許多將領往往長矛短刀並用,遠刺近劈,威力無比。西漢時大將李廣之子李敢「左持長槊,右執短刀,躍馬陷戰」。三國時南蠻首領孟獲的妻子祝融夫人善使飛刀,百發百中。

她曾手提八尺長標,背插五口飛刀,重傷張嶷,活捉馬忠。

鋼刀不僅用於戰場上,而且在官場上同樣地位尊貴。漢朝時,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刀。佩刀表示達官貴族的身份等級。

東漢時,對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裝飾都有極嚴格的明文規定,誰也不准許逾越。這種佩帶用刀,從外形上要求精緻美觀,刀身通體雕錯花紋,刀環鑄成各種形態的鳥獸圖案。例如東漢中山穆王劉暢生前的佩刀,全長105釐米,刀身飾有線條流暢的錯金渦紋和流雲圖案。

兩漢三國時,諸國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幾近嗜好,不惜花費重金,延請名師,耗用幾年甚至十幾年功夫,煉製寶刀。那時有名的制刀匠有阮師,據說他造刀「受法於寶青之虛……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陶,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所制的阮家刀「截輕微無絲髮之際,斫堅剛無變動之異」。

還有蜀國的蒲元,他運用當時的先進淬火技術造刀,具有獨到之處。曾受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鋼刀3000把。

隋唐時採用更為先進的「灌鋼法」代替了百鍊法,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唐朝的刀有儀刀、鄣刀、橫刀三種。儀刀是皇朝禁衛軍使用的**;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帶用刀;橫刀是專門裝備軍隊的戰刀。

唐代制刀不僅注意保持漢民族傳統的製作技藝,而且隨著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還吸收了不少外來的制刀技藝,促使戰刀的製作更趨於實用。明朝軍隊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體狹長,刀身彎曲,刃部延長,吸收了倭刀的長處,使劈**傷的威力增大。

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非常重視腰刀的製作,在其軍事著作《練兵實紀》中對腰刀製作方法有著詳細的研究與記載。清朝,刀的種類更為繁雜,有腰刀、滾背雙刀、脾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鴛鴦刀、船尾刀、割刀、繚風刀等等。其中被廣泛應用於作戰的是腰刀和雙手帶刀。

腰刀上部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長三尺二寸,柄長三寸,重一斤十兩(古時1斤=16兩),一般用於騎兵作戰。雙手帶刀,柄長一尺五寸,可容雙手把握,刀刃長且特別寬大厚重,上部呈平線形。

步兵在近身交戰時,一刀砍去,可斷敵首級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時代仍然是軍隊的主要兵器之一。

漢朝的刑罰改革及其意義漢代形制改革的源起和意義

漢代的刑制改革 景帝頒佈 棰令 規定了刑具的規格,這次刑制改革為結束奴隸制肉刑奠定了基礎。漢代的司法制度 1 春秋決獄 其特徵是根據 春秋 等儒家經典論心定罪。是漢律儒家化在司法領域的體現。2 秋冬行刑 理論基礎是天人感應理論,行刑必待秋冬以順應天意。唐律中的 立春 後不決死刑,明清的秋審制度皆本源...

職稱等級與技能等級的區別及聯絡,職稱等級與技能等級的區別及聯絡

區別 1 兩者的概念不同 2017年9月12日,人社部發布 關於公佈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 檔案將職業資格重新分為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和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職稱指的就是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代表著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 能力。職業技能等級則是技能人員的職業資格,包括駕駛員 維修工 焊工等。2 兩者的獲...

漢代 大將軍 與 太尉 的權利誰大

不太好說,要看具體情況而定。太尉為最高軍事長官,與丞相 御史大夫並稱三公。太尉往往在國家有重大軍事行動時才任命,事畢則改官。西漢軍制,平時,軍隊分隸衛將軍和諸校尉,戰時任命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材官將軍等諸將軍指揮,太尉是皇帝在軍事上的最高顧問,並不直接領兵。漢武帝時,改太尉為大司馬,作為大將軍 驃騎...